语文课堂等待中的四个关键休止符
2018-02-18吴国林
吴国林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教学,也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等待;课堂,更是慢的艺术,需要生成期待。语文课堂尤其如此。行云流水、畅通无阻的语文课堂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缺少了适切的课堂等待,不给学生适当留白,则会造成独立思考与深度学习的缺失,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堂。好的语文课堂应似一首旋律悠扬、节奏和谐的曲子,而语文教师就是这首曲子的演奏者。要想把这首曲子演奏好,教师应把握好几个关键性的休止符,它们代表了语文课堂等待的四个重要环节,可概括为“捂、焐、悟、晤”。
一、“捂”的环节
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往往“捂”不住、不善“捂”,甚至不想“捂”。究其原因,还是在教学观、师生观上存在问题。对此,教师可尝试做出以下调整。
一是改变教学观念。要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用机智、恰到好处的设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要改变对好课的认识。不要以为只有“一帆风顺”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有时适度“不流畅”的课才是更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应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留白,也就是要有“捂”的过程。
三是要善于“捂”。一方面,教师对自己和学生都要有足够的信心,要坚信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某些偏差,也应运用教学智慧加以引导,而非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否定。要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设问的难度、角度和时机。难度应适中,不需要“捂”的问题尽量少提,因为缺乏思考价值;难度过大的问题也尽量少提,因为会挫伤学生的勇气或成就感。角度要适切,应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和文本的重难点。时机要适当、疏密有致,要么是打开局面式的提问,要么是拓展深化式的提问,要么是破旧立新式的提问。
四是要讲究“捂”的形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主。如提出有一定难度或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再辅之以生生之间小组式的合作探究。
五是應注意“捂”的时间,应以大部分学生初步形成见解的时间为参考。若“捂”的时间太短,学生难以通过思考得出结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若“捂”的时间太长,也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二、“焐”的环节
语文课堂需要等待,需要恰到好处的“捂”。为了让语文课堂的等待更有效,更具思维品质,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捂”前和“捂”中还要做好一件事,即“焐”。
一是在“捂”前“焐”。所有的课堂提问都不是孤立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前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这就是“焐”,是指暖心或暖场的环节。可以从旧知引向新知,在研习新知之前,通过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来创造思维环境;也可以创设与文本情感一致的情境,提示或引导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还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如安排多种形式的比赛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在“捂”中“焐”。在课堂等待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悉心观察、巧妙点拨。要观察学生思考的状态与进展,了解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观察学生研读文本的速度与习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无论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还是小组的合作探究,若发现学生思维停滞不前,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提醒,引导学生找到研读文本的切入点或调整研读方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样,通过在“捂”中的“焐”,帮助学生思考更有效率,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也为教师准确把握结束课堂等待的时机提供依据。
三、“悟”的环节
“悟”的环节,也是学生踊跃展示的环节,更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展示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学生个体的展示。对于思维难度不大、拓展性不强、合作要求不高的提问,在学生个体通过独立思考之后,经过较短时间的教学等待,就可以让学生在班级范围内展示。二是小组展示。对于有一定思维难度、拓展性较强、合作要求较高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也需要开展小组讨论、合作、碰撞、整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生生互动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小组内的互动。在教学等待环节,当学生经过个性化的自主思考,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回到小组中讨论,才能使互动更有效。二是班级范围内的互动。个人或小组向全班学生展示思考的成果,其他学生或小组可以大胆地对其见解进行点评,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悟”的境界。
师生互动也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小组内与学生对话。这个互动面相对较窄,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将组内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挖掘、提升、完善,不一定要与正确答案相符。二是教师在班级层面与学生互动。在这个层面,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其次才是教师与学生观点的碰撞,或点拨、激励,或肯定、指正,或质疑、探讨,或完善、深化,以帮助学生达到“悟”的程度。
四、“晤”的环节
“焐”在课堂等待中侧重的是教师的活动过程,“悟”侧重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那么“晤”则是课堂等待的成果。语文课堂等待的成果不仅是学生知道了结果、懂得了答案、知道了对错,而是要领悟到学习的基本要义,懂得学习的本真状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是学生“晤”出了自主学习的内在要求。学生静静地思、慢慢地悟,体验生本对话、自主学习的过程,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二是学生“晤”出了课堂对话的精彩纷呈。《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很多情况下,语文的灵感、顿悟除了来自于文本外,还来自于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
三是学生“晤”出了语文思维的魅力所在。文本的精彩、文章的情感以及前人的智慧,不经过一番揣摩、一番品味、一番深度思考,就没有一股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精神,就会难以领略到文本之美。
综上所述,适切的语文课堂等待,就是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状态,避免迷失在喧闹与繁华中。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准确把握好“捂·焐·悟·晤”四个环节,有序推进,逐步实施,就能帮助学生静心思考、积极呈现、有效对话,从而走向文本更深处,实现和谐共生的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