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
2018-02-18曾术华
曾术华
摘 要:放眼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无非就是话语权的博弈。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文化自信是加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本文尝试通过文化自信与思政话语体系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眼当今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经济形态、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無非就是话语权的博弈。话语权代表着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在当今社会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并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苏联的瓦解和东欧的巨变以及中东地区的动荡,无一不让不是他们的“杰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他们的狼子野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方争夺的对象。因此在新时代的中国如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出满意的答卷。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的视阈来建设行之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我认为就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就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内涵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立足于高度的文化价值自信。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全球多元化愈加深化的今天,增加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是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根本动力之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自信;其二,完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有效性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设步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度文化自信的视阈下,完善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有效性建设实质上就是强化思政教育属性,必须讲政治,必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老师要善讲“中国话”、“时代话”、“大众话”,让学生学得进、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真懂真信真行,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二、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民族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不断延伸深化,一方面有利于沟通、合作与开发,但另一方面又带来种种挑战。如我们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观看美国电影大片,它在带来时尚的视觉冲击和影视潮流的同时,也带来美国的价值观,耳濡目染;我们在欣赏NBA精彩赛事的同时也在感受美国文化的侵蚀。至于当下方兴未艾让年轻人着迷的互联网,里面的信息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容易诱导人们的认识。这对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来讲既充满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了解互联网,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同时要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挖掘中华文化的隗宝,形成理性客观的文化认知,并将这种认知与思政话语有机结合,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将有养分的文化积极纳入到思政话语体系中,将消极的劣质文化予以剔除,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政话语。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途径分析
1.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文化自信。通过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握话语权,并将它解读和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话语,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然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课教育中对主体文化胸有成竹,并能够与时代想吻合,能够推动文化属性的回归,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使之成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可是要做到如此,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老师自身的努力,熟悉主体文化,并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否则就是自言自语,对牛弹琴了。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加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做好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行所以”。思政课话语如何实现文化力量的导向,并且师生间产生共鸣?需要师生共同对文化有一个主观到客观的认知,产生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求得共识。比如,在讲“做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时,需要师生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故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它。所以我们在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中要有意识地对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行培育,要让师生在文化认知的过程中一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最终将文化的认知导向与师生的自我认知与知识储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动性,形成课堂上的和谐,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次,需要在课前课后进行文化价值的认同培育。价值认同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动力之一,是主体对文化价值的客观运用肯定,也是主体在进行思政话语过程中运用情感导向的文化源头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强化认知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对当下的社会风尚进行客观理性辨析,用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文化价值认同。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认同培育。
最后,要进行文化的理性升格。文化的理性升格,通俗地讲就是在思政教学中如何理性运用和灵巧输出文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抓好话语艺术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讲,老师知识渊博固然重要,但语言简洁明了、声情并茂、激情四射的思政课,未尝不是一堂终身难忘的课。
2.提高思政老师的话语体系能力建设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根底,而且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和创新。在文化自信视阈下,上好思政课,老师不仅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不断汲取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探索、挖掘新知识新技术,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思考,才能很好地阐释思政课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取得预想的效果。
创新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在创新方面,老师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践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的放矢,是思政课教育的根本方法和途径。老师加强实践教学,有意识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质,可以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如思政课老师不要只满足于第一课堂,可以多开辟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国学讲座、诗词大会、文化下乡、文化展示、德育基地参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身的境界,升格其文化认知,就是一个好老师的评价之一。
3.加强思政课话语体系正能量建设
在文化自信的视阈下,思政课必须要大力宣传正能量,弘扬正气。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时,需要辩证对待,发扬其有益文化,摒弃剔除其落后文化,“吸取其精华,排斥其糟粕。”大家知道,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核心,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其中一些关于道德礼教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经典的观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即使放到当下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们必须予以弘扬、继承与发展、创新。但是儒家思想里面的纲常伦理方面的部分观点如果放到现代社会则是很不适合,甚至是腐朽落后、有害于现代人思想的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摒弃与剔除,不做愚昧的延续与传递。所以,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中一定要明确、强化话语体系的内容的正确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政治、讲正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作为强国之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对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来讲,只有坚持高度文化自信,才能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在思政话语得到体现,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佳佳.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新创建[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7):52-54.
[2]李超民, 茹奕蓓.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 学术论坛, 2017, 40(5):172-180.
[3]马波.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路径探究[J]. 社科纵横, 2015(11):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