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遗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8-02-18徐雪清

中文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拱墅区文化遗产物质

徐雪清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01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是由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和拱墅区共建,拱墅区负责建设和日常运作管理,是公益性、专业性、现代化、开放式的非遗主题图书馆。该主题分馆是拱墅区在继续完善和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又一新建的图书馆公共服务设施。

作为全国唯一的非遗主题文献馆,承担的是普及和推广非遗的重任。然而,当前网络资源丰富,纸质书稿的阅读面临空前的挑战;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相关文献的阅读率更是不能与一般图书的阅读率相比。除了在校的学生相对接触较多的纸质读物外,其他年龄段的读者,差不多一款手机在手,可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去看纸质的书本。世人阅读,不外乎是休闲、消遣、怡情、养性、做学问这几类。做学问的人士,目前馆内一年之内接待过数十人。休闲消遣之类的读者一年之内接待了几万人次,但据笔者观察,真正借阅非遗文献的不多,大多数是到馆蹭网络、空调的。不少读者守着非遗文献这份无价之宝,却畅游在网络世界里。

因此,提高非遗文献馆的知名度,努力让读者加深对非遗文献的认识,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来扩大读者的覆盖面,是当前非遗文献图书工作者争需解决的问题。

一、借助信息平台提高非遗文献馆的知名度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于2017年6月建成开馆。对处于周边的读者来说,从“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游览参观后,顺带来到二楼,就自然知道了非遗文献馆了。但是对于杭州市拱墅区之外的读者,往往开启了导航设备还是不能找到该馆。笔者就多次遇到类似的情景:周末前来服务的志愿者有一半以上到了广场还在绕圈、打电话,找不到入口。进个门都这么困难,更遑论到二楼来读书了。

当然,浙江省非遗文献馆成立时间才一年多,这些困难也是必须经历的困难。都说“隔行如隔山”,普通读者因为对“文献”或“非遗文献”的概念认识模糊而产生的距离感,使得他们望“馆门”而却步。笔者曾在馆门口遇到一对母子,母亲年轻,儿子少年。母亲询问这大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是什么意思,笔者耐心解释,并再三说明这个馆是免费开放,可以去借阅好看的故事书。母亲追问“是不是图书馆”,当得知“是图书馆的分馆”后,她才带着儿子进门。可见,普及“非遗文献”概念的迫切性。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的意义就在于此。将馆内的活动信息、书籍的特色推介定期地发布到公众号,吸引玩微信的群体来关注,逐步提高知名度,扩大服务设施的覆盖率。

二、利用导读形式加深读者对非遗文献的认识

当前,全国掀起“非遗”热,但对于“非遗”的具体内涵不甚了解的颇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既然是“活态”,一般人就会认为,“非遗”只是口耳相传的技艺。但对于“非遗文献”,了解得不多。馆内曾做过问卷调查,70%以上的读者,在进馆之前,不知道“非遗”还有“文献”这一说,他们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是“非物质”的,“无物”的,而“文献”是书籍,是“物质”的,与“非遗”没有关系。

大力提高一般读者对“非遗文献”的认识,可以在阅读区域开启“导读板”来做一个大致说明。“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那么,“非遗文献”就是记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可供人们阅读或视听的脑外人工载体。实际上,馆内除了大量的纸质书籍外,还有不少光碟(如今市场上光碟也很少见了),刻有珍贵的非遗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的类别既有研究性的学术读本,也有文学气息浓厚的故事、小说、游记、散文、科普说明文等;既有为某一种艺术形式做传的,也有为某个传承的演变作传的。这个导读板可以是以文字形态,也可以用耳机聆听,或可以做成多点触摸屏的形式。

三、借助丰富多样的实践扩大读者的覆盖面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文化生態发生急剧变化,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些非遗文献,尤其是某些濒危或已经消亡文化项目的档案材料,更加弥足珍贵,它们是历史文化的价值凭证。

传承和弘扬非遗,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了解非遗,解读非遗文献,要从“根”抓起,从“少年”抓起。

比如,目前为止,非遗文献馆与青少年中心签定长期合作关系;与一些民俗小学合作,送(借)了2000册非遗书籍进校园;与一些茶馆合作,送(借)了400册非遗书籍到茶馆;与《山海经》杂志社合作举办了为期8个月的“少年非遗说”讲故事比赛系列,吸引众多学生到馆借阅非遗文献。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当然如果能结合市区里各中小学校的读书活动,联合推出“读非遗文献”征文活动,从传统资源中撷取当前形势下可利用的精髓,注入新元素加以开发,从而推动青少年从文献阅读中认识非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用笔书写胸臆,激发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之情,这其中的教育价值和传承意义自是不言而喻。如果说,“非遗传承”的实质在于“口传心授”,那么大量阅读“非遗文献”就是“心领神会”,从根源上领悟了“非遗”的魅力。

既有“送出去”,又有“请进来”的阅读,再加上长期对外开放,读者年龄层次遍及小学生至年过花甲的老者,非遗文献普及的程度必定日益深广。

非遗文献馆的建立,是对一般图书馆的完善和补充。它将原本散落于各处的典籍,串成繁星,使读者只需仰望就可看见——为读者完成了“上传”,读者只需“搜索”。它可供学术研究,也可增进文学修养,是座宝贵的资料库。

参考文献

[1]高铮.《风起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陈华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九辑)[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拱墅区文化遗产物质
牢记使命担当 忠诚履职尽责 拱墅区纪检监察开拓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文化遗产保护
拱墅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