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2018-02-18
高校是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备受党中央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明程度逐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实施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刘利、潘黔玲编著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2017年11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当下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施路径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心,简洁明了地阐释了互联网+教育概述、思政课的功能与地位,还细致罗列了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原则与理念、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书中还就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室空间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分析,同时也将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考试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互联网+视域下人才体系创新等与网络传媒时代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翔实阐述和探讨。该书的优点在于结构内容系统完整,逻辑严密而清晰,用语高度凝练又通俗易懂。网络传媒信息交流的高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还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传媒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思想观念和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影响巨大。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之所以说网络传媒给青少年带来极强的负面影响,是因为网络传媒是一个新兴事物,国家和社会并没有一套成熟合理、科学有效并且广泛适用的管理法规来约束网络行为。网络传媒是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一途径不仅传播速度极快,不易管制监控,并且影响范围极广,故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恶劣。高校要正视网络传媒这一新兴事物,在利用网络传媒开放性和高效性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网络信息来源,杜绝虚假负面信息对高校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良性引导极为关键,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侧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辨识真、善、美的事物,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自发地抵制网络不良行为。
科技文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影响社会经济的龙头,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勇于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发展优势,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入研究探索,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高等教育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在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摒弃以往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充分树立高校“育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以学生未来的科学规划和成长规律为要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探索,积极创新,力图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类教育学发展基本规律的新时代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校思政教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践行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的是教师,教师对于新世纪思政教育的观念、领悟能力和教学能力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校要做好思政教师的思想工作,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规律,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入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工作中来,同时实时关注社会全新理念,充分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全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历史要求的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
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勢,也是高校践行党的思想理念的重要途径,做好高校网络化思政教育工作,就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何苗/硕士,辽宁省鞍山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