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2018-02-18
视觉文化转型是随着大众传媒和视觉化艺术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而日益凸显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它引起了社会领域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创新。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艺术文化背景下,学校的美术教育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和发展?周春花编著的《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2018年3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便是将文化转向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主要视角和理论架构,从开篇就昭示了现代美术教育正在面临着文化转向的时代课题,其试图从美术教育文化转向的关键现象、关键问题、教学创新模式、文化转向价值意义和美术教学实践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和总结文化转向视野下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变革。其中,视觉文化转型是文化转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凸显了文化图像在艺术创作和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美术创新和教育正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向人们传达出更多元的文化观和艺术观。
一、视觉文化的转型及其产生的影响
在视觉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视觉素养成为当前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它要求学习者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一要善于区分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对其中的视觉符号进行有效的、综合的和个性化的解读;二要创造性地运用视觉能力,将社会中的各种元素以及生活的细微感受都以视觉创作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总的来说,在视觉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学校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鉴赏者和创造者,全面提高视觉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美术的视觉获知能力、视觉艺术交流能力、视觉符号解读能力以及视觉设计创作能力等。
二、视觉文化转型视野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建构学生在美术鉴赏和创作中的知识及能力基础,而在视觉文化转型视野下,学校美术教育还应当加大视觉素养的培养力度,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视觉写作能力。
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要重视美术文化的教学和解读,帮助学生在视觉创作作品的理解及鉴赏中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将视觉元素和文化内涵进行更好地相互解读,从而提高美术视觉信息的交流能力,并在有效的视觉文化积累下创建个性化的视觉信息和视觉表达方式,实现美术创作的创新。在视觉文化的转型视野下,学校美术教育不仅要朝前看,关注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拓展,还应该站在美术教育的角度加强传统美术文化和美术发展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从而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站在美术的立场来解读和创作视觉文化作品。
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还应当与视觉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以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美术视觉传播实践来充分锻炼学生融入多元视觉文化时代的能力,并在视觉媒体传播中用思辨的信息处理方式来正确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实现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目标。新媒体传播正在形成多元视觉元素的巨大碰撞和交流,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新媒体渠道和平台中去挖掘艺术和文化的视觉表达方式,丰富自身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以及提升美术视觉创作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新媒體的技术和平台也正在改变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新媒体美术创作的软硬件工具成为学生教育需要掌握的基础技术;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综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视觉文化环境中,更精准地把握视觉文化转型对美术人才素质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通过对《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一书的研读,笔者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这一课题做出了思考和研究:视觉文化是当今时代重要的艺术文化思潮,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视觉文化的转型要求美术教育不仅要从艺术技能上有所提升,还应该提高美术文化和美术视觉文化的建构和解读能力,培养视觉艺术的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大趋势,让美术艺术更好地通过视觉信息和符号的传播与受众形成视觉交流,提升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梅金星/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