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支点”知识的解读与实施

2018-02-18冯卫星

关键词:解读支点数学文化

冯卫星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很多单元的第一课就是该内容起始课,它们承担着“支点”的作用。“支点”瓷实,当数学研究退到这里时,才能撬动足够分量的“思考”。这样的“支点”饱含能量,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笔者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数学“支点”知识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支点;解读;朴素思考;思辨体悟;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87-1

小学数学教材,很多单元的第一课就是该内容起始课,它们承担着“支点”的作用。如,三年级的《认识分数》、《认识小数》部分,它们承担着引领学生认识分数和小数的重任,也是后面进一步研究“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分数四则运算”、“多位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的“支点”。

一、潜下去,多元视角解讀“支点”

以《认识小数》为例,教材限于其呈现方式、设计体系束缚,引入小数简要表述为:5分米是米,米还可以写成0.5米。面对这海面上的八分之一,不“潜”下去,就是漠视数学的本质。

1.放眼生活常识。

数学从生活中来,5分米固然可以写成0.5米,5角也是0.5元。但超市、商场、生活中充满着小数,它们是学生理解小数的生活基础,教师在执教支点知识“小数”之前,要唤醒孩子对小数已有的生活感觉。

2.剖析算理逻辑。

数学仅有生活还不够,当她从生活中走出,恰如孩子脱离了母体,就成为完整的个体,拥有了自我独立的逻辑体系。支点解读,就必须发掘这个独立的逻辑体系。

试问: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5米;那5平方分米是平方米,5分钟是小时,它们为什么都不写成0.5平方米,0.5小时呢?——十进制,整数中的十进制规定“满十进一、退一当十”是其算理上的逻辑意义所在。

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然而小数为什么要是十进制分数?潜下去,恐怕会让我们对小数与整数的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整数的“十进制”发展使然。

生活常识、算理逻辑、数学文化等等,尝试从这些视角去洞察每一个“支点”,发现其意义,教师自己有了这一桶水,才能为孩子沉淀一碗清冽的泉水。

二、寻根问底,让“支点”牢固瓷实

“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笔者以为,孩子的原生态经验认识、朴素思考、个性化理解表达,它们是支点的支点,支点的“根”就该往这扎。

1.发掘原生态经验认识。

奥苏贝尔曾说: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只能说要千方百计弄清楚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小数》,孩子有小数的生活经验,有整数的“十进制”基础,我用计数器引领他们:计数规矩是“满十进一”,在计数器上,往左看是“满十进一”,反过来,那就是“退一当十”,如1个百=10个十、1个十=十个1。那“1”个还想退下来分,能吗?(能!学生在《认识分数》中就有分一个物体的经验)原生态的经验认为足以支撑孩子对小数的意义建构。

2.引领朴素思考理解。

《认识小数》,我们固然不能说教般地告诉孩子,5分米是米,米还可以写成0.5米,同样把小数的“海底世界”翻出来,“倾囊相授”也不恰当。只有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思考理解才是支点知识体验、感悟、内化的有效途径:

师:“1”退到哪里去呢?可个位的右边已经没位置啦!

学生有办法:再接一个计数器表示……

师:该把这个“1”退下来的几等份呢?为什么?

生:一定是十等份!计数器前面的数位都是退一当十的……

有整数的十进制、有人们的习惯性表达为后盾,思想、创造孕育萌生!

三、思辨体悟,求知探索中涵养学科气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曾感慨:“要让基础有灵性。”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气质,而数学的核心气质乃是思维。数学支点知识更是承载个体乃至人类数学思维的核心。张先生说要让这样的支点、基础有灵性,真是一语中的。支点知识教学恰当地思辨,在思辨中体悟,让其有性灵、有智慧、可生长殊为必要。

1.思辨体悟数学的自有逻辑。

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支点知识正是数学精神、思想、方法的源泉。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归纳、演绎、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思辨体悟支点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发生发展历程,是教学应关注的重点。

《认识小数》中诸如笔者:“那1个还想退下来分,能吗?退到哪?退下来该几等份?其中的1份是多少?”的一串追问,直指小数的发生的逻辑本身,小数被演绎“逼”出,深入浅出,就在这些追问辨析中学生构建了小数产生的逻辑意义。

2.优化普及发现的普遍意义。

支点知识教学,让学生以己之能,捕捉问题的本质,优化、寻找、辨析发现的普遍意义。下面以教学《认识分数》为例,让学生经历分苹果、分矿泉水再来分蛋糕。

师: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各展所知(上台板书)

来实际分分:就用一个圆片表示蛋糕,谁能分出来?准备下面问题:

(1)你上来这样折一下。为什么?(对折、平均分成2等份)

那每人分得这两个相等的份中的1个份!用手指一指其中一个份,粉笔涂色。

(折一折、说一说中有效捕捉了分数本质:2等份中的1份)

(2)师:真棒。嗳,都是分东西,怎么结果跟分苹果、矿泉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上面平均分的结果是整数,而蛋糕平均分的结果不是整数了……

(3)师:一个小朋友分得半个,说明能分,但(不整)了,用数记录,到底该怎么记呢?看看数学家们怎么说,看书98页。

(4)统一认识:现在,谁知道怎样表示这个结果?(学生上台指出1/2)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折纸中的体验感悟,看书后的讨论,读法、写法的规范表达理解,就是在捕捉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普及。这样,通过“做、看、思、辨”后获得的数学理解才全面而深刻。

猜你喜欢

解读支点数学文化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