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治疗中风恢复期经验介绍
2018-02-18钱前进刘晓楠指导马云枝
钱前进,刘晓楠 指导:马云枝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风又称脑卒中,可分为局部中风和全身性中风,一般发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或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口歪眼斜等特征,并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1]。中风恢复期是急性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2],此期虽已暂时渡过危险期,但一般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期的治疗对于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国家级名老中医马云枝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0余载,在许多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神经内科疾病方面,更是拥有很深的学术造诣。笔者有幸跟随马教授学习,收获颇多,特介绍其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侧重于外邪为患,到了金元时期,则提出了“因火、因气、因痰”致中学说,尤其是明清之后,确立了“内风论”的观点,认为本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致病[3]。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亢,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穿经络,从而引发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4]。
而在中风的恢复期,为大病之后,邪气已去,而正气大虚,因气血失调,血行不畅,血滞经脉而发病,众多医家均认为中风恢复期总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与标实孰轻孰重,则要因人而异,中风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较多,虚实夹杂,不可以本虚标实概而论之。
2 辨体论治
针对个体体质和证候进行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实施因人制宜个体化康复治疗,可使中医形神一体观的优势得到发挥,更加丰富了缺血性中风的中医康复内容[5]。马教授指出,在中风恢复期,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已经明确给出了补气活血的治疗大法,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马教授认为若一味补气活血而不兼顾其他,则未必会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考虑到患者的体质,灵活运用补气活血法,合理调配补阳还五汤,方可最大程度使患者受益。
2.1 大补元气,活血通络 若患者本属气虚体质,平素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而易喘,纳食不香,易于感冒,唇色少华,精神不振,在中风急性期多表现为手撒肢冷、目合口张、二便自遗等虚脱之症;在中风恢复期,大病之后,长期卧床,久卧伤气,其气益虚,上述表现更甚,甚至出现四肢厥逆、畏寒怕冷的阳虚表现。针对此类患者,常规的补气活血药物和剂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同样为补阳还五汤,黄芪可用至50~60 g,气虚严重者可加入红参10 g,桃仁、红花可用至20 g,同时注意益气健脾,加入茯苓、白术以培补后天之本,滋养气血生化之源,稍酌加入木香调理中焦气机,使得中焦枢纽通利;气虚导致阳虚者可加入干姜、肉桂;阳虚重者可酌情加入淡附片,以助肾中阳气。
2.2 补气养阴,活血通络 若患者素体阴虚,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或患伤阴耗液之疾,如消渴病,阴虚为主,燥热为标,耗伤体内阴液,如此,中风之后,津液更加亏耗。如若出现夜间烦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邪伏阴分之症,可配合青蒿鳖甲汤合滋阴之品,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热透络,引热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宣泄而解;生地黄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牡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并加入麦门冬、玉竹、天花粉,以养肺胃之阴;如若患者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不稳,舌红少苔,脉弦细,此乃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的表现,当配合平肝潜阳之天麻钩藤饮,此方由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活血宁神的方药组成,天麻、石决明平肝潜阳,钩藤清肝热,平肝熄风,黄芩清肝胆火热,桑寄生、杜仲补肝肾以制阳亢,何首乌藤以沟通心肾,牛膝引气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宁神。
2.3 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患者属痰湿体质,体形超重,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此类患者多由脾虚中焦运化无力,又嗜食肥甘厚味,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畅,痰阻血凝,痰瘀互结,脉络瘀阻,以致中风。在中风恢复期,补气活血与健脾化痰并重,补气活血药当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天麻平肝熄风,两者为治风痰之要药,此时当重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以陈皮理气化痰,脾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若兼有舌红、苔黄腻等痰热之像者,可配竹茹、胆南星以清化热痰,如此标本兼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3 病案举例
倪某,女,66岁,2017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遂1月余。患者1月前突然出现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无意识障碍,急查颅脑核磁加权成像,提示右侧侧脑室旁及枕叶额叶多发脑梗死,当即住院治疗,经综合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但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近期又出现夜间烦躁不安,次日清晨则热退身凉,时有咽干口苦,饮食一般,大便不畅,2~3天1行,小便基本正常,为进一步诊疗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现症见慢性病容,精神一般,倦怠乏力,行走不稳,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细。辨证为:气虚血瘀,阴虚热扰,治则为补气活血,养阴清热。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处方:黄芪、醋龟甲、醋鳖甲、青蒿各30 g,炒桃仁、川芎、炒当归、醋郁金、生地黄各15 g,赤芍、红花、知母、牡丹皮、炒僵蚕、全蝎各12 g,地龙9 g,甘草6 g,蜈蚣2条。8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017年3月30日二诊:诉夜间烦躁症状基本得到缓解,但仍然感觉夜间发热,小便烧灼感,治则:补气活血,清热除烦,处方:黄芪、淡竹叶、白茅根各30 g,炒桃仁、炒当归、醋郁金、川芎各15 g,红花、赤芍、炒僵蚕、全蝎各12 g,银柴胡10 g,地龙9 g,蜈蚣2条,炙甘草3 g。16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017年4月20日三诊:诉服药后夜间已经不再发热烦躁,小便烧灼感也已经消失,左侧肢体较前有力,行走较前稳健。于是去淡竹叶、银柴胡,减芦根至15 g,余守前方,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期间,其症状继续好转,至2017年8月再次就诊时,其生活基本自理。
按:患者年近七旬,五脏俱衰,既往又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即中医之消渴病,病史较长,而消渴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长期耗伤体内阴津。此次中风之后,长期卧床,久卧伤气,在本已阴液亏耗的基础上又耗伤阴津,阴虚益甚,故此患者表现出夜间发热烦躁,晨起热退身凉,一派气阴两虚之症,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补阳还五汤是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常用方,方中加大黄芪的用量,大补气血,气旺则血行也,并且可防方中红花、桃仁等活血之品的耗气之弊,合用青蒿鳖甲汤,可去除伏于阴分之邪热,且可养其亏耗之阴液,配以僵蚕、蜈蚣、全蝎善于走窜之品以祛风通络。二诊中患者自诉小便有烧灼感,此非小肠之实火,乃是下焦之虚热也,遂用淡竹叶、白茅根、银柴胡清热滋阴并利其小便,虽说是治其小便,但对于疗其阴虚也不可或缺。
[1]张文砚,冯学功.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中风经方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5-8.
[2]肖奕,张崇泉.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因病机及中医治法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106-108.
[3]乔利军,侯凌波,张新春,等.黄燕从正邪交争辨治中风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5):828-830.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15.
[5]贾爱明,胡文梅,张红,等.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与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