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8-02-18关琰珠

厦门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业

关琰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柱,制造业服务化,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强调,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制造业发展看,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还是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都将服务型制造或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这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中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即以产品为基础,通过多元化的加值服务,挖掘更多潜在价值,增加服务创新对制造业产品的升值,实现由“产品”到“产品与服务融合”的转变,意味着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即微笑曲线的两端。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过程的5%,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而在服务领域增值在60%以上。商品实现价值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例如,苹果公司190美元的30GiPod价值链中,组装成本只有4美元,而元器件为35美元,苹果公司的收入为99美元;德国机械行业销售的65%是实物产品,只创造了28%的利润,而另外35%的服务创造了72%的利润。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通过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逐步走向成熟,并已广泛地在工业制造业实现了应用,从而极大促进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要在延伸服务、增值服务方面下功夫。着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全球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以产品与服务融合的形式来提高竞争能力,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近年来,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必须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服务化,就是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和协同创新,实现制造业价值链的延展和提升。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将有利于改善工业产品供给状况,破解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矛盾,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福建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情况

目前福建省服务型制造工作正有序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意识明显增强,约70%大中型企业在销售产品同时提供增值服务,其中机械装备、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及节能环保等省内传统优势产业中服务化趋势更为明显;全省现有工业软件企业近300家、工业设计企业90多家。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47亿元,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505亿元,增长16.2%,规模位居全国第8位;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居全国第7位。厦门市、泉州市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1.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支持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把发展服务型制造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于伟国多次就发展服务型制造作出重要指示,并成立由分管省领导担任组长的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服务型制造的组织领导。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真遵照2016年工业信息部《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从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平台支撑、交流对接及环境营造五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推动全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2017年3月,福建省率先制定出台省级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政策,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若干意见》。2017年6月12日,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提高服务型制造整体发展水平,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 《福建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和扶持实施细则》的通知。各设区市经信委(经信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省直有关部门、集团(控股)公司,省有关行业协会遵照执行。

2.建立财政扶持保障体系,加大专项资金及信贷支持力度

整合省发改、经信部门专项资金6000万元,集中用于鼓励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并要求各设区市根据财力情况和企业对当地的税收贡献给予奖补,形成跨部门、跨层级共同扶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财政扶持保障体系。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无间贷”“连连贷”等无本续贷产品的适用范围和占比,商业银行覆盖率达100%。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各级政府投资基金67支,总规模1274.6亿元,已投资项目369个,投资金额137.2亿元;已设立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75家,在保企业1848户,在保余额100.9亿元;共设立企业应急资金78.1亿元,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过桥金2212.5亿元,帮助制造业等企业降低过桥融资成本。

3.建立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库,推动示范引领

2017年发布全省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683项、总投资1375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042亿元。目前全省已有50家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9家省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3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95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3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

4.落实税费优惠,从制度上消除了重复征税

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贯通服务业内部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了重复征税。2017年,全省所有试点行业全部实现税负“只减不增”,企业平均降负24.7%,减税面达98.7%,总体减税284.7亿元。同时大力推行电子发票,2016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子发票使用规定》;2017年,全省共有23771户纳税人累计开具电子发票2245.6万份,涉及金额1325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长881.5%、633%、216.9%。

5.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聚焦“两化”融合渗透

在全国首创以省市联动方式实施“1+10”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创新计划,构建知识产权“大服务”+“大保护”+“大运营”全新模式,助力福建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累计24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跃居全国首位。同时推动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推动明一国际列入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重点推动九牧、特步等一批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新型互联网生产组织模式。

6.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政策宣贯、调研诊断、人才培养、转型升级路径引领及网络调查分析等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依据,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的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格局。组织举办了福建省服务型制造推进大会暨“服务型制造万里行——走进福建”活动,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等进行梳理、交流和探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服务化的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生产配套、孵化产业及政府的配套政策扶持政策。

服务型制造由传统的产品系统发展成为集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产品服务系统,涉及企业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的变革,其核心是服务,其本质是通过产品服务、相关业务流程优化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从产品导向为主,向顾客导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为主转变,这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制造企业依然重生产轻服务,对制造业服务化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能力积累,企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企业知识资产储备不足,制造业服务化的统计核算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制造企业转型的自生能力不够;三是缺乏专业人才支撑,亟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租赁、在线维护、研发设计及成套集成等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四是在制造业

福建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1.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制度环境支撑

全面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和《关于加快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通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放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和涉足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证条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环境支撑,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政策隔阂。加大制造业服务化在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投融资以及生产配套、孵化产业等方面政府扶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从发展方向、推进路径、政策扶持等方面着手,加快创新步伐,持续推进主辅分离,搭建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撑平台。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相互协调融合的支持政策,合力推动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2.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建立统计核算和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挖掘国内外专家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库,整合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的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政策储备,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的协同,及时跟踪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借助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全面调查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产业组织、结构、技术及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探索建立制造业服务化的统计核算和评价指标体系。支持企业聚焦自身核心业务,建立健全基于制造的服务系统和基于产品的服务系统,提高制造业服务化的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宣传辅导力度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案例推广、专题报告、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的宣传推广,组织相关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现场诊断服务。向相关企业提供咨询辅导,举办论坛及多层次的研讨论证会,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举办讲座,并搜集该项工作的行业动态、发展遇到的问题等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建立辅导机制,通过邀请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来召开高端制造业服务化的论坛、学术会议、理论探讨等活动,深刻认识高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企业从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辅导制造企业转型,引导企业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实现以加工组装到“制造+服务”的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到出售“产品+服务”的转变。

4.开展制造业服务化模式探讨,围绕客户需求创造价值

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客户需求创造价值,开展制造业服务化模式探索和研究:一是基于提升产品效能的增值服务,如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服务、动态化的个性体验服务、实时化的在线支持服务等;二是基于产品交易便利化的增值服务,如围绕核心产品为顾客提供集成化的专业运营服务运营支持和维护服务、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三是产品设计与服务一体化,制造商围绕其核心产品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四是制造商和顾客基于核心产品的共同价值创造,提供产品的企业请客户参与产品的整个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产品制造商和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五是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通过建立与顾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提高差异化竞争力。即根据客户的需求,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面向客户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规划、咨询、安装、运行和维修等一系列售后服务。

5.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利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信息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将生产中的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及物流等业务数据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产品研发、生产、流通、贸易及服务等环节的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进行重构和优化,达到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及个性化的产品供应,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鼓励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与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封装测试检测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协助企业进行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向。围绕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建立创新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系统。通过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化生产使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实现协作生产、高效运营、互利共赢。借助新兴信息技术,直接把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促进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促使服务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分离,提高服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广泛应用新兴信息技术,使价值创造过程呈现出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征,提高制造业产业经营活动的智能化程度,同时也提高制造企业直接接触遍布全球的客户,服务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能力。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引领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6.加强行政及企业管理改革,提升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一方面,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调整、整合制造业服务化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研究并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资源数据整合、分析、梳理,依法有序对企业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综合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处于变革中的大企业也正在从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向组织结构扁平化、去中心化发展。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指导企业调整相应的组织功能、匹配相应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在发展理念、业务内容、业务流程、服务功能及内部机构等方面随之相应改变。一是组织机构的调整要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路径和拓展方向相适应,减少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在产业间及产品内部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创造更为柔性、更能市场快速变化的组织模式,提升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二是突出创新与服务功能,聚焦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但具有相当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设立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社会服务,借鉴信息产业成功企业的经验,构建企业、顾客、合作生产者协作进行产品与服务生产的生态系统。三是通过资源优势整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在增强服务功能、优化关键流程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整合组织资源、优化内部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匹配合理、精干高效、整体优化的流程型有机组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通过构建一个协作共享的平台,把实现业务价值链所有环节所需的资源进行虚拟整合,形成高效互动、相互依赖的价值创造体系,从而满足客户一站式的需求。五是选择有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开展试点,重点突破,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7.重点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

结合福建省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特点,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与诊断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融资租赁及其他重点领域。有计划地选择部分产业对其整个产业链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传统的装配制造环节,向高价值的服务环节转变,使企业进入不同的产业价值链环节,通过重构价值链,将产品和服务组合销售,在满足顾客需求时实现价值链的共赢。待遇条件成熟取得一定经验时再逐步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制造业产业链前端主要包括: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测试认证;中端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品质监控、集成制造;后端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售后服务、产品提升及市场开拓等。鼓励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与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公共封装测试检测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间的协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使整个产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通过资源优势整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8.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及水平

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研发总部迁入福建,在土地使用、房屋租金、设备采购及资源使用等方面予以大幅度的优惠和扶持。提高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实现创新投入方式由选择性投入为主变为普惠性政策支持为主,将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作为衡量评定其承担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由财政经费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补贴企业在制造业服务化方面的研发费用,建立长期R&D补贴机制。在省级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委托贷款的本金,合作银行在自主审贷、自担风险基础上,对科技部门项目库中的企业放贷。引入知名研发机构,提升产业技术研究与发展的软实力。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及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省级科技服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相关大型数据库网的联接共享,并增加知识产权内容。加快科研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鼓励带项目带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或创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

9.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智力保障

创新人才引进、使用、评价、交流和激励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修改完善简化相关现行人才政策,注重依靠项目引进人才团队,形成人才与项目联动机制,重视团队及服务型人才的引进。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引进国际同行评价,简化外籍人才公司注册流程。先行先试特殊人才政策,着力打造服务两岸、联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发挥企业引进培养人才主体作用,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畅通各类人才流动渠道。鼓励以才引才,吸引更多人才来闽投资创业。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收入,营造尊重、关爱、宽容、支持企业家健康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支持智能制造企业设立培训机构,或与科研院所(校)合作建立教育(实习实训)基地,鼓励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加强实践实训,培养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租赁、在线维护、研发设计及成套集成等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培育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和各类专业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培养、流动等服务职能。促进制造业服务化高端人才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促进人才国际科研成果本土化并产业化;促进人才科研成果及产品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海归企业与本土企业对接,形成人才和资金的互补。

猜你喜欢

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