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8-02-17刘清华
张 蕾 刘清华
(南京工业大学 211800)
1 大学校园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空间大体可以分为校前区、中心区、教学区、交通空间、运动区、生活区、绿化水系等,此外还要穿插有一定数量的交往空间。
1.1 校前区空间
校前区空间是大学校园和城市空间转换的界面,有的学者将它称为礼仪空间。大学校前区的功能主要有标识、过渡和疏导。具体表现为,校前区具有标识大学入口的作用;校前区是由外向内、由动向静的过度带;校前区设计有利于设定合理的流线与导向,为校园内部交通秩序的合理控制打下基础。
1.2 校园中心区空间
大学校园中心区不是一种独立的空间类型,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边界和功能。大学本身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建筑群,因此应该明确空间的主从和空间的重点。校园中心区相当于“城市中心”,是学生学习生活,老师行政教学的核心区域。大学校园往往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秩序紧凑,空间丰富的中心区,此区域一般是空间设计的重点以及校园景观节点。相反,其他区域可以相对放松。
1.3 教学区空间
教学空间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教学科研建筑和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如图书馆、院系教学楼、实验楼、礼堂以及尺度适宜的学生交流活动空间等。其往往布置在学校中部,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划定必要的预留用地。同时,这个区域属于校园里的静区,应该和城市干道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为了加强学校资源对社会开放,部分设施如礼堂、图书馆、计算中心等,其通常放在次入口处。因此,教学空间可以集中分布,必要时也可以适度分散。
1.4 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是沟通学校内外以及校内各个建筑之间的交通网络。大学内部的交通则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机动车只是从保证必要的交通运输角度来考虑。大学中人们的步行活动往往伴随着交谈、休息、等待等活动,因此必须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包括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平面分流主要是指明确区分人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避免相互的干扰和交叉。立体分流主要是通过人行天桥或者地下步行系统来达成。
1.5 生活区与运动区空间
大学校园的生活区与运动区属于高校的后勤区域。其应该和其他功能有所联系又互不干扰,这是校园规划功能区组织的重点。其中,运动区往往比较喧闹,应注意避免它的噪音对周围建筑的干扰。为了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适当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可以避免城市重复建设。因此,运动区的设计应该尽量靠近学校的边缘,可以靠近次入口处,并具有一定的标识性。
2 南京工业大学的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背靠老山,依据地形的变化组织空间结构,其形式基本上是线性空间结构,沿特定的线性元素(主干道)延伸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在线性的空间结构中,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又属于“街式布局”,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和街道的关系。其主要车行道较宽,向南北方向延展。步行空间相对比较自由,而且没有轴线的严格约束,收放自如,自由穿插,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校园由于面积较大,考虑到学生使用的便捷性,采用功能区分散布局。校园内形成了多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其核心公共空间以及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3 校园的现状问题分析
3.1 功能区布局方面
南京工业大学由于南北狭长,学校由于地形的特殊原因,功能区不适合过分集中,应按一定的服务半径分片区布置。学校应该以图书馆和中央森林公园为界限分成南片和北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1)校园组团内部各资源配比不合理
由于南京工业大学校园呈狭长型,规划中用了组团式布局。合理的情况是各组团都相对独立,有相互联系,各组团都有完整的充足的资源。但现实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院系教学楼主要沿主要道路分布在南片,如厚学楼、明德楼、诚毅楼等。北片的教学楼相对较少,主要就是仁智楼和同和楼。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里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教室的数量较为紧张,经常出现上课频繁更换教室的情况,并且学生课间通勤距离很长。
(2)运动区的服务半径过大,场地和设施不足
学校主要的运动场分布在东南方向,位于学校比较中间的位置。南片的学生使用较为方便,不方便北片亚青村,象山苑、檀香苑的学生使用。对于偌大的校园,运动场地的服务半径过大,使用效率不高。
3.2 交通流线方面
(1)校车的线路和时刻不够灵活
南京工业大学的校车分为校内和校区两种。由于学校过大,加上教学楼分布不均匀等情况,不少学生依靠校车往返于教学楼和宿舍。校车每天就固定的几班,时间间隔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到上下课高峰期要适当的增加班次以缓解拥挤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点的客流量情况,可以线路局部增加班次或调整班次。目前校车拥挤情况比较突出,许多学生都要浪费不少时间在等校车上。
(2)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存在很多冲突点
大学校园中应该做到人车分流,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车行流线最好和人行流线完全分开,尽量避免交叉。南工大的主要轴线就是南北向的主要车行道。人行道就是车行道旁边的步行道,这样做虽然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车分流,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在道路交叉处还是有很多冲突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
3.3 校园景观方面
(1)景观过于粗放,缺少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绿化植被丰富,但是在景观塑造方面过多的看重植物的数量,经常出现片植和群植,如君子湖畔,镜湖周边,绿化景观不够精致,缺少设计感和层次感。并且,植物的生长也缺乏统一管理,出现了一些植物疯长,无人修剪的现象。
(2)景观的参与性不大
校园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公共活动场地需求的考虑,导致校园虽然绿化率高,但是缺少学生活动交流的场所。大量的绿化设施未能与学生的活动区相协调,导致公共设施的低利用率和严重的浪费。校园内极其缺乏参与性景观,校园内缺乏必要的景观停留点,校园使用者对校园环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严重不足。
3.4 文化底蕴方面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校,但在进入学校后,处处充斥着新校区的“新”,丝毫没有与老校区呼应的痕迹,没有体现出老校的文化底蕴。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缺少沉淀感和归属感。
4 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4.1 增加并均衡教学用地
适当增加学校教学用地,特别是北片,尽力均衡南北片的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的日常通勤轨迹,通过定量计算,制订更为合理的宿舍和教室安排。使得住在北片的学生可以就近上课,不用长途跋涉去南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通勤距离和时间。
4.2 增加运动场地,适当减小服务半径
均衡南北片的资源,合理增加运动场地,如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风雨操场。减小其服务半径,与生活区既紧密联系,又有所隔离,互不干扰,更好的为师生使用。
4.3 适当调整校车的线路和时刻表
在早晚上下课高峰期适当增加校车班次,缩短校车间隔时间。同时厚学楼和仁智楼的学生流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此段的校车频率和数量,以保证及时输送学生,避免不必要的等车排队时间。
4.4 加强校园景观的参与性,并加强管理
校园景观增加景观节点,并与公共开放交往空间结合,提高校园使用者对校园环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沟通交流,使得学校更有活力。对于校园景观绿植需加强管理,定期有人修剪打理,并呼吁校园使用者一起保护校园生态环境。
4.5 在校前区增设校史展示或纪念性建筑小品
在校前区设置校史陈列,可以以展板、展廊或是校史馆。校前区还可以增加纪念性建筑小品,向外来人员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沿革,同时也提升了校内师生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1]高冀生.日本大学校园建设发展趋势——兼论“智能型校园”特征.世界建筑.
[2]高冀生.校园改造规划中的矛盾.建筑学报.
[3]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