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及优化措施
2018-02-16梁友德
梁友德
(广西桂平市畜牧站,桂平 537200)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175号)等文件精神,桂平市把推进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美丽桂平·宜居乡村”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纳入总体规划,共同部署推进,探索完善有桂平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1 工作目标
推进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美丽桂平·宜居乡村”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1年达到100%。
2 畜牧养殖和畜禽粪污产生情况
2.1 畜禽养殖情况
广西桂平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辖26个乡镇431个村(社区),总面积4 074 km2,其中城区面积26.6 km2,2017年全市总人口201.7万,其中农业人口176.9万。桂平市从2007年开始,连续十一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2017年全市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有247个,生猪规模化生产比重已占65%以上。全市2017年生猪存栏98.93万头,出栏103.81万头;家禽存栏782.37万羽,出栏1 521.78万羽;牛存栏11.98万头,出栏9.78万头;羊存栏0.67万只,出栏0.93万只;肉类总产量119 490 t。
2.2 畜禽粪污产生情况
2017年畜禽粪污产生量461.4万t,其中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56.1万t,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产生量405.3万t。
3 技术处理模式
3.1 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
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即“微生物+固液分离+干清粪+沼气池(沼液贮存池)”模式。传统猪舍建有沼气池、沼液贮存池,改造猪饮水器,猪饮水时没有漏水进入排污沟,减少污水处理量,养猪场排出的污水先进行固液分离,使猪粪便与污水初步分离,分离后的粪便和人工清理的粪便一起堆放于贮粪房,经微生物发酵,作为有机肥直接施于农作物、果树。分离后的污水经格栅拦截悬浮杂质后,通过化粪池沉淀,由沟渠管道引入厌氧发酵池集中处理,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用于烧饭、照明、猪舍保温;其沼液和沼渣作为农家肥直接用于果园、菜园的农作物和鱼塘养鱼等,同时养殖场实行雨污分离,场内雨水和污水分流,雨水直接排往场外[1]。桂平市有82家生猪规模养殖户釆用此模式,约占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量的51.3%。
3.2 异位发酵床模式
异位发酵模式即“微生物+漏缝地板+机械刮粪+异位发酵床”模式。采用封闭式网床漏缝结构,网床高40~80 cm不等,屋顶采用隔气隔热材料,上下层前后两端风机通风换气、控温控湿。猪养殖在有1/3网床漏缝的猪舍,猪舍零冲水,粪尿通过网床漏缝掉到下层,漏缝地板下安装V型自动刮粪机,每日清粪(二次)至离舍集粪池,离舍集粪池按25 m3/100头的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另按25 m3/100头的标准配置建异位发酵床。如温氏公司加盟养殖户桂平市大洋镇陆宏昌猪场,2017年投资60多万元,按温氏公司要求新建猪舍一栋,猪舍长53 m、宽17.2 m、双列式、中间走道宽1 m,猪舍面积按1.5~1.8 m2/头,每列9个分栏,每个分栏为5.5 m×8 m,5 m为地面、3 m为封闭式网床漏缝结构,网床高80 cm。建集粪池350 m3,建异位发酵床(长50 m×宽5 m×高1 m)250 m3。发酵床垫料为木糠、谷壳、花生壳等,异位发酵床安装翻耙机一台。集粪池粪污较多时抽粪污到发酵床进行发酵,定期用翻耙机翻耙发酵床的垫料粪污,使用2—3年后清理1次,用作农家肥。桂平市有63家生猪规模养殖户釆用此模式,建设异位发酵床14 490 m2,约占该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量的23.6%。
3.3 “微生物+高架网床”模式
猪舍建设要求双层楼结构,一楼为集粪区(地面硬化,内空高2~2.5 m),二楼为生猪饲养区(内空高3~3.5 m),猪舍内地板使用全漏缝钮纹钢地板,由围栏分成若干圈舍,饮水器安装在墙体内,在二楼配备水帘降温装置。生猪在上层饲养,排泄物通过全漏缝地板落到底层,从小猪进栏到大猪出栏可实现全程免冲洗。粪便在下层添加微生物堆积发酵,栏舍全部出栏后清粪1次。该市有17家生猪规模养殖户釆用此模式,建设高架床猪舍13 780 m2,约占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量的13.2%。
3.4 委托第三方进行粪污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目前桂平市有2个养殖场委托第三方进行粪污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正在积极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粪污资源化体系及机制。下一步将引进专业企业或组织农民合作社以提供市场化沼液粪肥“收运还田”服务的方式,通过缩短工艺链条、减少处理环节、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专业化水准,不断降低粪污资源化成本和难度,实现所有养殖场户粪污“存得住、用得掉、不排放”,促进养殖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赢。
4 推进情况
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一场一策”基本情况入户调查工作。2017年9月完成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一场一策”基本情况入户调查工作,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247家,肉鸡2家,肉牛6家,奶牛1家。畜禽粪污总量36.54万吨。全市建有各类畜禽圈舍282.08万m2,其中猪舍156.13万m2,禽舍92.03万m2,牛舍33.92万m2。建有干湿分离机16台,储粪房7 420 m2,自动刮粪机械63套,异地发酵床14 490 m2,沼气池3.63万m2,沼液储存池7.61万m3,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化制池2 160 m3,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比例达90%以上。。
桂平市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上重要议程,逐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广适宜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3 027 365.84 t,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65.6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任务数256家,完成配套数172家,配套率67.19%。如桂平市凤海综合养殖场,常年存栏生猪4 850头,建立620 m2猪粪异地发酵床,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抽到异位发酵床,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加速粪污的发酵与分解,异位发酵床的干粪发酵成农家肥,提供给茶场、果园利用;发酵床上的液体通过管道回流到沼气池,沼液通过沉淀池、氧化池种植水葫芦,处理后已经干净的水用来清洗猪舍,达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粪污处理利用率达到100%。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2]。
5 存在问题
目前现存的问题有: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肥还田难;农业生产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突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种养主体分离,畜禽粪肥无处“还”。一方面,随着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养殖与种植分离成2个主体,养猪不种地,种地不养猪,客观上隔绝粪便还田的通道;另一方面,标准体系不完善,不会“还”。粪肥、沼肥等检测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不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还田利用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普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不足,全市还没有有机肥加工厂。
6 优化措施
6.1 大力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模式
瓜果、蔬菜、茶场、经济林等种植大户,建设一体化水肥池(集地下水氧化、沼肥过滤囤集、水肥药混配计量为一体),配套输水管、滴(喷)灌和加压设备。沼肥在该系统经过滤进入计量调配池,根据果蔬用肥需求进行水肥混兑配比,最后进入喷、滴灌系统,集灌溉、施药、供肥等功能于一体,全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操作简便,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种植基地与生猪养殖大户、沼气集中供气站签订沼肥供应合同,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和沼液。沼肥富含有机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以改良土壤,直接喷施可以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抑制病虫害,沼肥的使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
6.2 逐步建立农牧结合的运行机制
对拥有种植土地的家庭农场型的养殖场[3],实行种养循环一体化,利用养殖场(户)自有或流转的土地消纳养殖场粪污;针对自有土地不足、不能全部消纳粪污的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协调帮助与周边种植基地及农户进行对接。
6.3 申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
2019年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2019—2020年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等,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在政策方面,对实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大力支持,在安排扶持项目时给予优先,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建设,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前1年达到100%,助推桂平市宜居乡村活动深入开展。
7 结束语
为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需了解现存的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优化,如大力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模式、逐步建立农牧结合的运行机制、申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