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蹄裂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2018-02-16刘元军王秀弟张国龙
刘元军,王秀弟,张国龙
(1.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畜牧兽医站,吉林 通榆 137200;2.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畜牧兽医站 137200)
蹄裂病也称为裂蹄病,属于猪群的易发疾病,6月龄的猪只是主要的患病群体。患病严重的病猪会表现瘫痪,同时会影响其繁殖性能,造成种猪的使用年限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在生产中不得不进行淘汰处理,会给饲养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所以要求饲养者要重视猪只的品种选择,给予猪只全价的饲料,为其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减少猪只蹄裂的情况出现。
1 蹄裂的原因
1.1 品种
不同品种的猪只发生蹄裂的概率也都不太一样。通常新引进的优良品种瘦肉型种猪是比较容易发病的,其中以青年长白猪为主要的发病群体。因为瘦肉型的优良品种猪只具有比较快的生长速度,体重增加很快,但是肢蹄发育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所以造成不协调的发展,猪只体重过大而给肢蹄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而青年母猪和后备母猪的蹄垫与其他猪只相比要更加的娇嫩,所以磨损龟裂的情况非常严重,如果此时猪只的蹄壳较薄自然就会破裂,之后由于蹄裂会出现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提高了猪只的发病率,并且表现出更加恶劣的后果。老龄猪只蹄壳和蹄垫已经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发育状态,所以可以更好的抵抗继发感染,所以一旦老龄猪发生蹄裂也只是有很轻微的症状表现,并且在临床中不见跛行的情况发生。
1.2 营养因素
供给猪只的饲料中各营养素配比不合理,就非常容易引发蹄裂,临床中常见的情况就是钙、磷添加量少或者比例不对;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少,会造成猪只出现关节炎、脱毛、足变形等病理变化;如果饲料中缺少锰、锌,猪只长期采食之后就会发现其蹄异常并且变形,如果猪只发生了慢性的氟中毒,也可见同样的症状。生物素的缺乏是造成母猪蹄裂的重要原因,所以切忌长期给母猪饲喂营养单一的饲料,否则会影响蹄部角质层的硬度,脚垫出现裂缝之后就会伴有出血的症状。
1.3 环境因素
猪舍如果在最初的建设时就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温设施不到位,或者猪舍低矮,不能够很好的进行通风换气,猪舍内的环境阴暗并且潮湿,猪只生活在其中就非常容易发生蹄裂。目前不少规模化的养猪场都是给舍内铺垫水泥地面,但是为了防止猪只打滑,会将地面设计成粗糙不平、坑坑洼洼的路面,增加清扫难度,不能够彻底的将猪只排泄物冲洗干净,猪只长时间在这种条件的地面上站立就非常容易被病原体侵袭,通过裂口侵入深部,最终会造成蹄冠炎。其蹄冠皮肤非常容易擦伤,给病原体的侵入提供条件,如果加之气候寒冷、环境干燥更加会促进病情的发展。
1.4 管理因素
管理方式不合理也很容易引发猪只蹄裂。比如目前有不少的规模化饲养场,存在舍内温度过低的情况,地面环境潮湿,猪只长久的站立在这样的地面上自然就会发生蹄裂。所以要求规模化饲养场应该在猪舍内配备相应的取暖设施,或在地面上铺垫草或板子,以缓解冰冷潮湿地面对猪只蹄部的刺激。根据相关报道了解到,目前还有的饲养场单纯追求高经济效益,所以选择一些廉价的强腐蚀性的消毒剂用于舍内的消毒,但是如果在消毒之后不能及时加以冲洗就会有药液始终留在地面上,猪只长时间接触之后会导致蹄壳开裂,如果情况严重的会造成猪只瘫痪。
2 临床症状
病猪蹄面出现长短不同、大小不等的裂痕,部分裂痕又长又粗,从蹄冠贯穿于蹄底。四肢蹄部的外侧和内侧都出现裂痕,其中后肢蹄部数量较多。用手在患处触摸,会产生疼痛。病猪起卧不易,跛行,走动困难。由于卧地活动减少,容易磨破关节皮肤,造成局部发生脓肿、溃烂。大部分病猪由于无法站立而伏卧在地,并用该姿势采食,食欲基本正常,体温没有升高。
3 防治措施
宜局部消毒处治,全身配合使用抗生素。给猪只有炎症的蹄部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之后可以通过涂抹红霉素软膏的方式进行消炎。也可通过让病猪踩踏浸有10%硫酸铜溶液的麻袋的方式进行消炎处理。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比例一般是每吨饲料中添加2kg浓度为0.2%的伊维菌素,连续给猪只饲喂7~9d,同时配合对蹄部涂擦硫磺软膏,比疗效较好。
如果猪只饲养场内同时出现很多患病猪只,但是患病的程度存在差异,这时就要求饲养者采取合理的综合疗法,主要的治疗宗旨是抗炎、补充营养并且给予到位的护理,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
舍内适当的铺垫一些干草或者是细沙,保护猪只蹄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供给猪只营养全价的饲料,并且提供充足的饮水。定期让猪只在户外进行运动,同时可以接受阳光照射,而促进体内钙的吸收。此外,应该定期给猪只的蹄部加以修理、打磨蹄部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