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匾额楹联探析
2018-02-16武思宇
武思宇
山西省祁县中学校 山西 晋中 030900
匾额,又称门额,通常为横式字牌,悬挂于建筑物的门头。匾额最早应起源于殷周,据史料记载,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这可以说是匾额的雏形。后有《后汉书·百官志[1]》记载“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句中的“扁”意指匾额。由此可见,匾额最初具有赋予建筑物名称和说明建筑用途的标识作用。
楹联,古代又称“桃符”和“对句”,通常为竖式字牌,张挂于门户的两侧、厅柱或墙体之上。所谓桃符,据西汉刘安的《淮南子[2]》记载,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再门的两边,上面画着传说中的降恩大神神荼、郁垒像的桃木板。后桃符简化,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于其上,还有只写求神灭祸简单吉语的,再后来又逐步出现写两个对偶句。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这一挂换桃符的习俗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3]》记载,桃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据此看来这也应该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楹联的雏形,它最初的作用是人们想借此用来求神避祸的。
匾额楹联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传承,其发展历经,也是书法体式、诗词章式、工艺技法、思想观念等方面推陈出新的过程。其书法,有篆隶楷行草;其章式,词性对仗,音韵平仄;其内容,或歌功言志,或教化启迪,或咏物抒情;其造型,款式多样,各具姿态。匾额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涉及文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刻、绘画等多类艺术领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匾额楹联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文字千变万化的技艺展示和汉文化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又是具有很高借鉴和欣赏价值的书法艺术精品。匾额楹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加之隽永经典的语句和深刻含蓄的寓意,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爱。匾额楹联的内容大都意境悠远,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作者以匾额楹联为媒介,用浓缩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传情达意,使人们在观赏和审美之余,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乔家大院是一座集中体现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体,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研究价值。其悠久的历史风貌,典雅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艺术,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乔家大院作为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作,是多种艺术相互融合的综合体。匾额楹联这一文化艺术形式是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的代表之一,院内门楣楹柱、照壁山墙、亭台楼榭等随处可见,令人驻足品赏。
大院中匾联多为木质镶边,但也有砖雕镶边的石刻匾额,在中堂大门上便有石刻的“古风”门额,由“华北一枝笔”赵铁山书写,其主人崇尚古之遗风的情感从浑厚质朴的字体中悄然流露。明楼院正偏院之间的侧门上也有砖雕门额“静观”、“洞达”,意境深远,字体优美,用笔潇洒。“具大神通皆济世,是真法力总回春”这副对联是乔致庸亲笔书写的,其中蕴含着他渴望救众济世的情怀,联语规格严谨,朴实雅致,书风浑厚劲挺,体势开张。“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也是乔致庸亲拟的一副楹联,内蕴睿智,意味隽永,告诫儿孙自立进取,勤俭仁厚,以浓缩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使人在无形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乔家大院还有一些与木制门框为一体的门额,有的体现出治家之道,如“慎俭德”、“惟怀永图”、“静观轩”等;有的则是勉励子弟读书治学,如“书田历世”、“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等;还有一些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彤云绕”、“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梯云筛月”,意蕴清远,书法各具风格。
乔家大院匾额楹联不仅装饰了门面,而且其中蕴涵了宅院主人所追求的道德志向及生活情趣,其人文魅力至今闪耀。这些匾联选材考究,制作精良,造型古朴,富有变化,书法体式多样,内容寓意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彰显了乔氏主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折射处经商家族所崇尚的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1]佚名.后汉书·百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97.
[2]何宁.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21-22.
[3]中法汉学研究所.风俗通义[M].北京:成文出版社,196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