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2-15陈佳媛
陈佳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这不仅体现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说明了创新活动对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创新也趋向于多元化。对于资源不丰裕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也会显得尤为艰难,而微创新正是中小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而探索采用的适应自身的创新模式。
现有研究对微创新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进行了相关的论证与分析。周青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创新性、市场中断和创新领域的重复性等维度,微创新可以分为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三类[1],并基于实证分析了不同情境下企业微创新的决策选择[2]。但该研究仅考察了生命周期和行业类型对微创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企业创新决策受到环境要素与自身资源的显著激发与制约[3]。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十分依赖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企业与外界联系频繁与密切的程度是企业潜在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网络的结构性和关系性特征都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4-6]。在企业内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的知识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7]。那么,基于企业知识基与网络嵌入性的中小企业微创新策略应该如何选择?
二、理论和假设
(一)微创新
自从周鸿祎在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论坛中首次提出基于单点突破的“微创新”一词,微创新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关于微创新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诠释和分析。主要有二种观点:第一,微创新是一种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创新方式,是以用户体验至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活动。Hyysalo通过竞技皮划艇的案例强调用户创新在微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使用者实际需要进行微小改进而引起市场显著变化[8]。周青等认为微创新不强调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对技术的应用,主张用户体验至上[1]。第二,微创新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金错刀在《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提到:微创新不是对传统技术路线的颠覆,而是用户体验至上的创新,是一种应用创新。大规模的微创新可以带来一场“微革命”[9]。罗仲伟等指出微创新成功的标志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通过大量的微创新组合对原有主导设计产生冲击,最终实现颠覆性创新[10]。韩蓉、林润辉指出,微创新是对原有系统的微小改进,一定量的微创新会导致较大的创新出现[11]。由此可见,微创新是不同于传统创新的一种全新的创新思维与方法。
目前,对于微创新的分类学者们还是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赵付春等认为微创新是基于主导创新平台或设计,以员工的自发创新为基础,以流程、产品、服务等局部改善为手段,强调相关方(用户或供方等)的参与和反馈而展开的渐进式创新方式[12]。Amit and Zott认为微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13]。周青等借鉴了创新分类标准来加以研究,通过对创新性、市场中断、创新领域的重复性三个要素的分析将微创新分为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自主式微创新三种类型。模仿式微创新是在原有产品技术、服务、工艺(流程)、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微创新,大多是适度性创新,也存在渐进性创新;延续式微创新是为了维持原有市场而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等进行改善,保持原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大多数是渐进性创新,其创新不一定会引起市场中断;自主式微创新主要是企业发掘出用户潜在需求而进行的自主性创新活动,其创新领域的重复性较低,创新结果一般会引起市场中断。自主式微创新大多数是根本性创新,但也可能是渐进性和适度性创新[1]。研究表明,模仿式微创新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而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2]。
(二)知识基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和增值是一个涉及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对知识特征及知识间互相关系的刻画和测度成为描述和分析创新过程中知识演化和增值的一个基础。本文引入知识基的概念来阐述企业内部知识分布情况。知识基的概念最早是由Nelson&Winter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基是由一簇相近知识元素(专利、研究成果等)联结在一起的集合[14]。综合现有研究来看,企业知识基由企业知识资源与知识情境两个因素决定的,可以从企业占有知识的量维度与知识分布和联结的质维度来进行描述。
Zhou and Li基于知识基的宽度和深度来对知识基分类,其中知识基宽度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涵盖的跨领域程度;而深度是指在核心领域知识的精细化和复杂化水平,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宽广知识基的企业更依靠内部知识实现创新,而拥有精深知识基的企业更依靠外部知识实现创新[15]。知识基的宽度可以使企业快速整合异质性知识,提升知识转化各个阶段的效率,从而导致更低的研发和创新成本[16]。具有较深的知识基主体对本技术领域知识认识深刻,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往往更有可能实现特定领域的新创造,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复杂问题[17]。Carnabuci and Operti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知识基的宽度反映了知识的多样性程度,较宽的知识基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识别、吸收、组合新的知识元素,从而影响企业重组创造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基的深度则反映了主体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程度,较深的知识基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8]。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知识基宽度对模仿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H2:企业知识基宽度对延续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H3:企业知识基深度对自主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三)网络嵌入性
在企业合作网络过程中,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网络嵌入性水平的影响[19]。网络嵌入性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20]。关系嵌入性揭示了在网络中两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信息交流的程度,它可以使嵌入在网络中的企业获取有用的信息、知识以及了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与信息[21],通常用关系强度来衡量。不同程度的关系嵌入有助于不同知识的传递,弱联结有助于简单知识的传递,强联结有助于复杂知识的传递[22]。张惠琴等的实证研究发现,高关系嵌入性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而导致企业优先选择自主创新[23]。刘春玉等的研究也认为以高频率交互为代表的高关系性嵌入支持企业探索性的创新活动[24]。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企业在创新网络中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接触与交流产生关系嵌入,这种嵌入性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来降低学习成本,并能有效消除信息噪声[25],更有利于企业的“深入”学习和创新。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关系性嵌入对自主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H5:关系性嵌入对企业知识基深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结构嵌入性揭示了企业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对行为表现所带来的影响,通常用网络规模、密度和中心性进行描述。研究表明,处于社会网络中心的企业与网络中的主体联结更多,获得信息和资源相对网络中的其他主体也更有优势,也拥有更多异质性资源的可能[21][26]。任胜刚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络位置和网络密度等结构嵌入性因素有利于获取广泛的创新资源推动创新[27],林少疆等的研究认为具有较好的网络结构嵌入性的企业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显示出更好的创新能力[28]。本文认为,企业基于高结构嵌入在网络中能够快速接收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与信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抓住多个领域的创新机遇。
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6:结构性嵌入对模仿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H7:结构性嵌入对延续式微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
H8:结构性嵌入对企业知识基宽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四)企业创新文化
社会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要素,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基础,而企业内部知识基则保证这些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企业是否拥有整合这些资源实施创新实践的欲望和想法则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引用创新文化这一概念来描述企业创新态度。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对于指导企业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Eggers认为,在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高层至高无上的管理权威,企业CEO对企业创新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29]。中小企业规模小,灵活性更强,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空间更大,加上创业者的创新文化认知在创新文化中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因此企业创新文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更加强烈。每个企业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都试图通过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应对变化,创造一种创新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依托这些资源的关键因素[3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9:企业创新文化正向调节网络嵌入性水平、企业知识基与微创新方式的关系
H10:企业创新文化正向调节网络嵌入性水平、企业知识基与微创新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发放对象为浙江省内中小型企业,问卷主要是采用现场发放和线上发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搜集。数据收集从2017年9月开始,2018年8月结束,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杭州市内六家企业进行访谈,并现场发放问卷,共收集30份问卷。第二阶段主要是对校内MBA学员进行现场发放问卷,共收集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35份。第三阶段是线上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115份,有效问卷88份。最终得到253份有效问卷。
(二)变量测度
本文涉及了四个概念,企业知识基、网络嵌入性水平、企业创新文化和微创新。从企业知识基的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解构企业知识基状况,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个维度来表征企业所处网络嵌入性水平,从企业家创新态度及企业内部创新氛围来识别企业创新文化,从创新性、市场中断以及创新领域的重复性来识别企业微创新类型。并用表1所列题项测量它们,题项皆参照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对测度项的内容、用词等方面听取专家小组意见,进行了修改。其中知识基的测度项改编自 Zhou and Li[15]和魏江等[31]的研究;网络嵌入性的测量项改编自孟迪云[32]和刘雪峰等[33]的研究;企业创新文化的测量项改编自程聪等[4]的研究,微创新类型及微创新绩效的测量项改编自周青等[2]的研究。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可能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然而并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s α系数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工具。经内部一致性检验,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56>0.7,各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也均在0.7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经分析,本文所获得样本 KMO值为0.935>0.7,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p<0.001,显示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抽取方法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1为参照,采用最大方差法经多次旋转,以因子载荷水平≧0.4为条目选择标准,经9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9.291%,旋转后的因子负荷如表1所示。
四、假设检验
首先对涉及的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微创新绩效与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知识基深度、知识基宽度、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性微创新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处于0.378~0.683之间,其中微创新绩效与自主性微创新相关性较强(r=0.683)。企业创新文化与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知识基深度、知识基宽度、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性微创新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处于0.431~0.655之间,其中企业创新文化与延续式微创新相关性较强(r=0.655),适合进一步做回归分析。
表1 因子载荷矩阵
表2 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一)知识基与微创新类型的回归分析
知识基宽度对模仿式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F=49.718,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知识基宽度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4.017,p<0.001),3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p>0.05)。adjR2=0.436,说明知识基宽度可解释模仿式微创新43.6%的变异量。知识基宽度对模仿式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652>0),H1成立。
知识基宽度对延续式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F=47.944,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知识基宽度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3.217,p<0.001),控制变量中仅企业规模纳入到方程中(t=2.034,p=0.043<0.05),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adjR2=0.427,说明知识基宽度和企业规模共可解释延续式微创新42.7%的变异量。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知识基宽度对延续式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576>0),H2成立。
表3 知识基宽度对模仿式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表4 知识基宽度对延续式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知识基深度对自主性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F=52.549,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知识基深度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3.893,p<0.001),3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p>0.05)。adjR2=0.450,说明知识基深度可解释自主性微创新45.0%的变异量。知识基深度对自主性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734>0),H3成立。
表5 知识基深度对自主性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二)网络嵌入性与微创新类型、知识基的回归分析
关系嵌入性对自主性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F=10.215,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关系嵌入性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5.480,p<0.001),控制变量中仅企业规模纳入到方程中(t=2.769,p=0.006<0.05),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adjR2=0.128,说明关系嵌入性和企业规模共可解释自主性微创新12.8%的变异量。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关系嵌入性对自主性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388>0),H4成立。
表6 关系嵌入性对自主性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基深度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F=75.214,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关系嵌入性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8.673,p<0.001)。adjR2=0.228,说明关系嵌入性可解释知识基深度22.8%的变异量。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基深度起正向影响作用(B=0.534>0),H5 成立。
表7 关系嵌入性对知识基深度的回归模型
结构嵌入性对模仿式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F=30.455,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结构嵌入性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0.947,p<0.001),控制变量中仅企业规模纳入到方程中(t=-2.126,p=0.035<0.05),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adjR2=0.319,说明结构嵌入性和企业规模可解释模仿式微创新31.9%的变异量。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结构嵌入性对模仿式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595>0),H6成立。
表8 结构嵌入性对模仿式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结构嵌入性对延续式微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F=29.557,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结构嵌入性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0.198,p<0.001),3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p>0.05)。adjR2=0.312,说明结构嵌入性可解释延续式微创新31.2%的变异量。结构嵌入性对延续式微创新起正向影响作用(B=0.518>0),H7成立。
表9 结构嵌入性对延续式微创新的回归模型
结构嵌入性对知识基宽度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F=137.983,p<0.001,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结果可信。结构嵌入性纳入到方程中,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1.747,p<0.001)。adjR2=0.352,说明结构嵌入性可解释知识基宽度35.2%的变异量。结构嵌入性对知识基宽度起正向影响作用(B=0.608>0),H8成立。
表10 结构嵌入性对知识基宽度的回归模型
(三)企业创新文化的调节作用
以微创新方式为因变量,以企业创新文化为调节变量,以网络嵌入水平、企业知识基为自变量,以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为控制变量,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模型2中Sig.F更改为0.556大于0.05,说明不存在调节效应。嵌入*文化交互和知识*文化交互等两个交互项的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再次说明不存在调节效应,H9不成立。
表11 企业创新文化在网络嵌入水平、企业知识基对微创新方式的调节作用
以微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企业创新文化为调节变量,以网络嵌入水平、企业知识基为自变量,以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为控制变量,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Sig.F更改为0.029小于0.05,说明存在调节效应。控制变量中仅企业规模纳入到方程中,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未纳入到方程中。嵌入*文化交互和知识*文化交互等两个交互项的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企业创新文化在网络嵌入水平、企业知识基对微创新方式均存在调节作用,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嵌入*文化交互为负向调节(B=-0.101),知识*文化交互为正向调节作用(B=0.126),H10部分成立。
五、结论与展望
企业的微创新受到了企业内部知识基状况和外部网络嵌入性的共同影响,不同的知识基约束了企业创新选择,而外部网络则依据嵌入性条件提供补充性的信息与资源。显然,对于微创新这种强调因地制宜和面向客户价值的创新方式,企业必然会依据内外条件选择合适的微创新类型。本研究表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对企业微创新的类型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并存在交互作用。
表12 企业创新文化在网络嵌入水平、企业知识基对微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基于当前微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结合知识基理论和网络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证分析微创新类型选择决策。研究表明企业拥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基及网络嵌入性情况下,企业选择微创新的类型也不同。总体上看,较宽的知识基提供了企业较为广泛的创新方向,而外部的高结构性嵌入则提供企业所需互补性资源和信息的有效保证,这时企业更倾向于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型创新,以便于迅速响应用户的需求;而较深的知识基则支持企业进行某一领域的探索,而外部的关系型网络联结则通过频繁稳定的协同互动提供持续支持,这时企业更倾向于探索性的全新创新,以便于引领市场发展。这与现有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当前有关创新和学习的二元性研究认为,企业创新中对外部知识的探索性和利用性的学习绩效,与企业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创新网络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34]。
本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微创新的特征和分类研究,认为各种微创新都是中小企业实施创新的有效方式,却较少分析各种微创新的选择机制。本文建立了企业内外部因素对微创新类型选择的联系,解决了微创新实施中如何依据现实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的问题。这些结论拓展了当前对微创新特征和分类的研究,推动现有的微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其次,该结论丰富了当前知识基和网络嵌入性作用的相关研究,其背后的逻辑实质是企业实施微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内外的全部积极因素。在分析了各种因素复杂的支持和制约关系后,企业最终能找到最合理有效的微创新模式。因此,本研究为下一步研究微创新演化的动力与机制提供了基础。最后,本研究对实践中的企业也具有指导意义。企业必须依据内外因素来选择有效的微创新模式。更积极的态度是,企业需要依据自身的创新文化、创新方向和战略,主动地调整和培育合适的内部知识基和外部网络嵌入性。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首先,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对微创新进行分类。事实上,学术界对微创新的分类尚没有统一的意见,未来需要通过大样本聚类分析识别更为细致的类型。其次,本文使用企业知识基与外部网络嵌入性水平作为企业内外因素的代理变量,未能分析其他因素对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的影响,存在过度简化研究模型的可能,未来可以考虑企业知识识别、搜索、整合能力、环境动荡性等其他因素对企业微创新的影响。最后,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内企业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及行业限制,未来需要通过更大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进一步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