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耦合特征研究
——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
2018-02-15许妍谢
许妍谢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2015年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各地纷纷掀起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热潮。作为旅游强省,浙江省县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已有50%以上的县域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县域生态旅游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大、质量不断提升、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日趋规范、特色显著突出的强劲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不少县域生态旅游发展中仍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其强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因此,要实现县域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生态旅游环境的良性发展,把旅游活动控制在生态旅游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1]。作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Lapage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随后学者们从旅游者人数或旅游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了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不同理解。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做了自己的总结。崔凤军等[2]首次提出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孙道玮等[3]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完善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构成体系,此后学者们从旅游活动、旅游规划、环境分类等视角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不同阐释。从研究方法看,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等方法,而国内学者主要运用生态足迹法[4]、状态空间法[5]、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6]等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学者主要通过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对某一个或多个省、市域或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但大多数研究中忽视了构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要素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从而影响了研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体系,其影响因素多而广,是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状况的综合反映[2]。当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或系统内部呈良性、协调发展,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则表现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整体承载力会不断地加强和优化[7]。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评价对象上甚少以县域为对象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但我国有近半的县域面积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些县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急需研究其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协调好系统间或内部的矛盾,实现县域生态旅游环境整体承载力的提升。
一、研究区域概况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总面积2 236平方公里。开化县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境内多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80.7%,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被誉为“华东绿肺”。该县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植被区,植被类型繁多,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有100余种,拥有两栖类26种,爬行类51种,鸟类104种,兽类58种。由于生态资源丰富,开化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试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美丽中国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休闲小城、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1997年开化县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化旅游“从无到有”,从“全域景区”到“全域旅游”,实现了“绿富美”,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开化是个好地方”的点赞。2016年2月开化县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截止2016年,开化县接待旅游人数达84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15亿元。但开化生态旅游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供给链不完善、交通瓶颈、旅游人才紧缺等短板,其生态旅游环境受到污染的风险也不断加大,这些影响了开化县全域旅游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已是开化县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以开化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功能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剖析各子系统承载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和作用机制,这不仅可有效提升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整体承载力,为实现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其他县域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参考。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生态旅游环境各子系统间及各子系统内的构成要素间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各子系统承载要素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会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从而决定系统耦合的特征[7]。为揭示生态旅游环境各子系统间及其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的承载机制,根据系统耦合协调的特征,在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完备性、可获得性等原则下,依据开化县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县域生态环境对开化旅游活动的影响以及县域经济、社会系统对开化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构建由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构成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包括20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旅游资源承载指标是开化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条件,生态环境承载指标是用以反映开化县旅游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状况,经济环境承载指标主要表征开化县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社会环境承载指标则反映开化县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承载能力。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7年《衢州市统计年鉴》和2006—2016年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具体指标含义如下:旅游资源规模指标采用A级以上景区数量进行表示;旅游资源品位度指标采用4A级以上景区数量加以表示;旅游资源知名度指标则利用百度、360搜索、搜狗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年份+开化+旅游”进行搜索,通过计算网站搜索到网页篇数的平均值来表示;游客对旅游资源认知越强,游客流向其的集聚倾向则越强,承载的游客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也就越大。旅游资源舒适度指标主要根据开化县的水质、空气、噪声、气象等要素对开化县生态旅游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在此采用均方差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即通过计算随机变量的均值和均方差,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开化县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二)综合承载指数模型
本文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量纲差异的影响,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式中,Yij表示经标准化处理的指标值;xij表示第 i项指标的第 j项观测值。公式(1)中,max(xij)和min(xij)分别表示为指标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系统包含了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其综合承载指数的函数表述如下:
(2)式中Fi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系统综合指数,ωj为子系统各评价指标权重,ωij为评价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Yij为经标准化处理的指标值。为揭示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根据已有研究成果[8],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系统的类型进行划分,标准如下:0<F≤0.3999为不可载;0.4000<F≤0.7999 为基本可载;0.8000<F≤1,良好可载。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多系统的耦合度模型为[7]:
式(3)中,C为耦合度。由于耦合度只能反映子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而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为更好地评判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水平,需引出耦合协调模型,其公式如下: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四个子系统的承载指数,α、β、γ、δ表示待定系数(考虑到各系统之间承载功能相辅相成,故α、β、γ、δ赋值都为 0.25)。
为揭示出旅游资源承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程度,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成果[9],对以上四个子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 D等级划分标准如下:0<D≤0.0999为极度失调,0.1000<D≤0.1999为严重失调,0.2000<D≤0.2999 为中度失调,0.3000<D≤0.3999为轻度失调,0.4000<D≤0.4999为濒临失调,0.5000<D≤0.5999 为勉强协调,0.6000<D ≤0.6999为初级协调,0.7000<D≤0.7999为中级协调,0.8000<D≤0.8999 为良好协调,0.9000<D≤1.000为优质协调。
三、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系统的功能特征分析
(一)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承载指数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开化县2006—2016年的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承载指数F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2009年承载指数从0.048 1上升到 0.376 6为不可载,2011—2015年承载指数从0.428 7上升到0.766 4为基本可载,2016年承载指数达0.811 6为良好可载。但从各子系统内部来看,各子系统之间表现不同。其中,开化县的经济环境承载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综合指数从0.024上升到0.878 8。说明近年来,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开化县整个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
图1 2006—2016年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综合承载指数
图2 2006—2016年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子系统承载指数
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则呈相同的时序特征,大体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6—2012年,旅游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增加迅速;2013年,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出现下滑;2013—2016年,旅游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又呈快速上升发展态势。其中,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开化调研时,勉励开化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此后,开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环境的承载指数迅速上升,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旅客密度、农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总额、交通周转量等社会环境承载指数的提高。2013年,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和社会环境的承载指数出现下滑;2013年后,开化县以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开始建设“国家东部公园”,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和政策,推进古村落改造提升,改进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交通,建立智慧旅游,实现了浙皖赣周边区域战略大数据资源互通互联,从而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升,带动了旅游环境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的上升。与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相比,生态环境的承载指数波动较大,呈现波动式上升和下降,转折点分别为2011年、2013年和2016年。
综上,通过对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指数的时序分析可知,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其却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承载有限性的矛盾。
(二)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图3 开化县2006—2016年生态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根据2006—2016年开化县生态旅游子系统的承载指数,计算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承载功能的总体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从图3可知,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总体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增长。其中,2006—2012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较快,耦合度从0.000上升到0.979 4,耦合协调度从0.000上升到0.742 5,从极度失调到中度协调的转变。2013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下降,但从2014年以后,耦合度又经历了小幅波动,耦合度从0.990 9下降到0.955 9,而耦合协调度又开始缓慢地增长,处于良好协调。这说明自2014年以后,开化县旅游-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协调关系基本处于颉颃与协同并存的状态。究其原因,结合前面各系统承载指数的时序分析可知,虽然2014年以来,旅游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但生态环境承载指数却存在较大波动。这说明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生态环境面对旅游、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增长,其承载能力受到了较大挑战,从而会制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系统耦合协调对比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开化县旅游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承载功能之间的对比关系,本文利用下式计算出子系统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对比系数:
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10],按照子系统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对比系数,划分子系统的关系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子系统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对比关系类型
根据(6)式,计算出开化县旅游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承载功能的耦合对比系数,结果如图4所示。
由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对比关系看,该对比关系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0年,旅游环境的承载指数小于生态环境的承载指数,表明开化县旅游环境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发展滞缓,反映出开化县的旅游资源规模偏小,知名度、品味度偏低,星级饭店数量偏少;2011年以后,随着开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3A景区、景区村以及风情小镇建设的推进,开化县旅游环境承载指数逐渐提升并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指数,反映了开化的旅游环境有了质的转变。
图4 开化县2006—2016年生态旅游环境子系统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对比系数
由旅游环境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对比关系看,开化县的旅游环境与经济环境极不均衡。2006—2008年,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小于经济环境承载指数,表明旅游资源条件未能给经济带来明显的效益,旅游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比较滞后。2009—2010年,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大于经济环境承载指数,属于旅游资源供给充足型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出该时期经济危机对开化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之一。2011—2016年,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又小于经济环境承载指数,属于旅游资源供给短缺型经济发展模式,表明随着旅游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化县的旅游供给不能充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由旅游环境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对比关系看,开化县的旅游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承载指数相对均衡,只有2013年两者的对比系数有所波动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以2015年为界,2006—2014年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小于社会环境承载指数,表明该阶段的社会环境能满足旅游环境的需求,也表明该阶段的旅游资源知名度、规模等还偏弱,旅游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5—2016年旅游环境承载指数略大于社会环境承载指数,属于旅游资源供给充足型社会发展模式,说明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背景下,开化县的旅游资源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而旅游资源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末开化县已建成1个国家级5A景区,2个国家级4A景区,6个3A级景区,建成县级3A景区村32个。而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社会环境能基本满足开化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需求,但要维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应不断提升社会环境,从而实现旅游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综上,目前开化县旅游环境相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分别表现为供给特别充足、供给短缺和供给充足。这反映出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旅游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旅游环境需求却有些差距。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否则其将受到生态环境承载的限制。
四、结论与分析
本文结合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序列视角对开化县生态旅游整体及子系统功能之间的动态耦合和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6—2016年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经历了从不可载到良好可载的过程,且整体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承载潜力较大。(2)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受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共同作用和影响,且四个子系统的承载力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旅游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三者发展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其却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承载有限性的矛盾。(3)从开化县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功能的总体耦合协调关系看,耦合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向良好协调转变,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增长,各系统之间的承载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明显,总体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说明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是动态、变化的,其需要依靠旅游产业地位、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6—2016年间,开化县的生态环境面对旅游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面临的承载压力会增加,从而制约了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提高。(4)从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承载功能的耦合协调对比关系看,2006—2016年间开化县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承载指数的对比关系系数存在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与经济和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制约与反制约作用。目前开化县旅游资源承载指数相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分别表现为供给特别充足、供给短缺和供给充足。这说明开化县的旅游资源的承载功能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功能基本匹配,但与经济环境的承载功能还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开化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重点产业,这为其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今后的全域旅游发展中,开化县应根据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承载水平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提升开化县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整体承载力,促进各子系统承载功能之间协调发展,以不断提高开化县全域旅游的生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