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及处理措施探析
2018-02-15田淑艳
田淑艳
秦皇岛兴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本文结合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开展现状,深度剖析了结构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处理措施,旨在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强化工程建设质量[1]。
1 简要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诱导因素
1.1 抗拉强度低,出现干缩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干缩裂缝的根本原因是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标准不达标。结构表面的毛细孔缝中分泌出的多余水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毛细压力,进而诱导毛细收缩效应。在此过程中,一旦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的干缩值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应强度,就会导致干缩裂缝。且这种干燥收缩性裂缝频繁发生在接近1年龄期的工程之中。
1.2 温度差异大,冷缩值变化范围大
一旦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超过10℃,冷缩值就会达到0.01%,如果内外温差在20~30℃之间,冷缩值也随之变化0.02~0.03%,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最大抗拉限度,引起裂缝。
1.3 水分蒸发速率快,引起失水收缩效应
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艺后,如果在结构塑性阶段水分蒸发速率过快,就会引起失水收缩,导致骨料发生不均匀沉缩,在专业领域又被称之为塑性收缩。经测算,其收缩量最大可达1%左右。一旦混凝土结构抹压处理不及时,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就会导致其表面出现1-2厘米宽的裂缝。此外,水灰配比失衡、水泥使用量不当、外加剂质量不达标、振捣工艺不合理、环境温度过高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1.4 施工处理不当
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施工因素如下:其一,下层模板拆除过早。如果混凝土塑形尚未完成就拆除模板,且模板拆除过于粗暴,就会使混凝土结构受损。其二,钢筋混凝土养护措施不合理。如果未及时对混凝土结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会导致其失水速度过快,由干缩效应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最大抗拉限度,最后出现裂缝。其三,钢筋绑扎间距不恰当。如果钢筋绑扎不均匀,会降低混凝土模板抗拉性能;且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够,会使板底钢筋外露,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发生锈蚀,引发沿钢筋方向的纵向裂缝。
1.5 结构受力不均衡
不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限度和负荷力传递路线都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在施工环节,无法全面了解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特征,会改变构件的受力平衡,进而导致由物理张力引起的裂缝。另外,如果盲目追赶工期或施工监督落实不到位,会使梁体或底层支模受力超过荷载标准,引起结构裂缝。且在吊装和运输预制钢筋混凝土过程中,若吊点位置不合理或支撑稳定性不足,会使振动荷载超限,出现结构裂缝[2]。
2 防治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具体策略
2.1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首先,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并通过对材料用量及配比的计量,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降低减水剂的使用量。
其次,在选择水泥材料时,尽可能地使用高标号水泥材料,控制收缩值。
最后,严格控制砂土的颗粒直径,检测其中的含泥量,避免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
2.2 严格遵守施工标准规范
在施工方面,防治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如下:
①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如果工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提前拆除模板,需提前确定固定支撑个数。②在完成浇筑工艺后,采取必要的保温保湿措施,较为常见的混凝土防护措施是在其结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并定时洒水。在此过程中,塑料薄膜要封闭严实,防治水分蒸发速率过快,且养护时间最少要达到半个月。③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通常来说,现浇板负筋是绑扎在梁筋上,并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为此,可以采用支护铁架进行固定,避免板面钢筋出现不规则下沉,并将保护层厚度控制在1.5厘米内。
2.3 确保混凝土结构受力均衡性
(1)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钢筋位置的合理性,尤其是双层钢筋和负弯矩的上排筋,在实施浇筑工艺时,要加强管理,避免踩踏。
(2)杜绝传统的野蛮式施工,且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浇筑不允许过早上人,材料使用也要遵循轻堆轻放的基本原则。
2.4 优化裂缝处理水平
当下,大多数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多为条带状,内置钢筋裸露,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会出现锈蚀现象,进而影响结构稳固性。如果楼板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现象,首先要清理裂缝,待其干燥后再使用环氧浆液灌注或填补,如果在施工中发生二次开裂,则要加大抹压处理力度,控制裂缝恶化[3]。
3 结束语
综上,针对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需结合实际工程概况,深度分析裂缝成因,并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措施,进而强化工程质量,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