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8-02-15李新李先刚
李新李先刚
1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
在1975年,我国发生了唐山大地震,由于当时不重视抗震防灾的研究,当时的建筑物并没有采取抗震的措施,所以造成了唐山大地震令人悲痛的历史,我们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到了宝贵的经验,在地震过后,国人防震意识逐步增强,对于建筑防震也投入了更多的研究,之前的传统防震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传统抗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结构自身强度,依靠加固结构,增加配筋来防震,事实证明这种传统防震技术是满足不了我们如今的需求的,很难抵抗大地震的发生。传统方法已然不适合当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新的抗震方法,在唐山地震后,专家们隔震技术。在之后的2008年,我国经历了汶川地震。地震中按照规范标准进行防震的建筑物大部分都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这样的建筑也与不设防震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抗震研究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防震建筑技术和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多造成的破坏,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2 防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地震的发生瞬间,地壳内部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能量波的形式传递给四周以及更多的范围之内,利用输出能量破坏周围的许多建筑物,受到破坏之后,建筑物就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受到能量输出严重时,部分建筑会发生倒塌和损坏,而建筑物颤动的程度是与自身的阻尼有关系的,当建筑物阻尼小的时候,建筑物对地震输出的能量吸收就会随之减少,因此就会发生强烈的震动感,反过来,如果建筑物阻尼增大,那么建筑物对地震输出的能量吸收也会随之减少,发生的震动感也会随之减轻。因此,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抗震技术应该坚持的思想就是增大建筑物的阻尼,从而减少建筑物对于地震输出能量的吸收,减少建筑物的晃动感。由此减轻建筑物因为地震而遭受的破坏度。
3 防震技术的应用
今年以来,隔震技术在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省份,比如,山西,新疆,云南,广东和江苏等,并且其中一些建筑是非常好的抗震案例,隔震技术也已经覆盖到了我国大部分的地震区域。
其中地震技术在云南省中应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云南省省委也非常重视防震减灾的发展,在人员密集场所大力发展防震技术,并推广使用轻型的建筑材料。在2013的芦山地震中,芦山县人民医院在芦山地震中经受住了强烈的地震考验,实现了非常出色的防震效果,由此,当地大力推荐隔震建筑的实现,尤其是是在学校和医院等场所使用防震技术。使用防震技术,能够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又能够保证室内安全,但是该技术的推广也是需要相当条件的,隔震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也对于建筑物本身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和宣传作用。
4 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注意事项
在选择建筑场地方面,必须要对建筑场地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勘察测量,应该熟悉当地的水文情况,对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从而选择出来的场地才会合适。另外,应当选择地质均匀的场地当作地基,这样能够有限的避免地震时出现地面裂开等情况,从而导致建筑物意外的倒斜。建筑物结构的参数工作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扮演者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其隔震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要对具体的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力度进行精准测算。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建筑整体来说,建筑材料的选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是钢材和木材,这两个材料都具有相当的延展性能,如果增强了建筑材料的延展性能,那么就能够提升建筑的强度。即便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了偏移,这些具有延展性的建筑材料也会吸收地震输出的能量,经过延展性材料进行吸收,短时间内便可使其恢复到最初的位置,这样能够有效的在地震发生时建筑崩裂的可能性。抗震目前防震减灾技术在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在房屋的构造方面,隔震能力的提高在房屋建设中处于关键环节,房屋设计人员和构建人员也在经历着不同的考验。高标准的建筑结构理所应当的具备隔震能力,隔震技术的使用以后势必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有非常多好的方法,但因为技术和材料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使得防震技术在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使用限制,现如今,隔震技术的理论发展的已经非常成熟了,针对我国的情况,今后应该创新材料和技术,复合材料也应该被广泛使用。
5 隔震技术的前景
分析国内外情况来看,在建筑中使用隔震技术或者在已有建筑中加入隔震技术,将会大大有助于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尤其是高层建筑更甚。隔震技术已经在不断过去的岁月中得到了巨大发展,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其结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因为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因此专业人员需要深入的研究那些在隔震设计中很多不可定原因。未来在隔震技术方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必须再仔细研究建筑隔震技术与建筑原材料的密切关系;②要利用好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探测数据和研究模拟,增加测量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精准性;③选取的研究对象要更加完整,从个体到部分逐渐过度,以此保证研究的结果符合实际的情况;④要不断的完善建筑结构隔震体系,转变陈腐观念,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
6 结束语
相信,通过对隔震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未来一定能够不断减轻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伤害,坚信在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研究成果一定会被更好的投入使用中。
[1]贺 萍.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四川建筑,2015(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