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贸易理论
2018-02-15陈秋燕
陈秋燕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从发展中国家国情看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以下假设:
生产资源是固定的,质量是不变的。而事实上,一国的比较成本不是固定,而是在不断变化。发达国家的资本是非裕的,并拥有较多的企业管理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假如专门从事这些资源密集的生产结果将更加发展这些资源。而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假如专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果贸易条件会更加不利,只好再扩大劳动密集的生产,这样他们的国际处境会变得更加不利。
所以说,国际贸易的进行并不如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所说的那样,普遍给各国带来利益,相反,可能使本来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不平等。
各国不存在剩余的资源、熟练劳动力。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问题。剩余出路理论是指:发展中国家没有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1]。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发展中国贸易。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相对所需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这样造成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生产出口产品把国内剩余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也能减少国内失业率,提高人民福利[2]。
国际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此假设也不符合,国际市场上充斥着各国的资本、熟练劳动力、技术。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本世纪以来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自由流动。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进步以对国际市场的公平的贸易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初级产品替代品的出现等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损失,同时各类产品丰富的广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发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初期主要从事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初级产品在储存、在本国国内的交通运输以及出口的交通运输等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本。最终当国际市场发生危机时,发展中国家很难对资源配置做出调整。
完全竞争市场,它只是经济学家在分析微观经济时一个理想化的假设,缺少实际经济意义。
各国能迅速适应国际价格的变动并进行调整。此假设显然又是对完全竞争下一般均衡的支持。该假设主要是指,产品、资源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动而变动,贸易条件可以随着变动自行的进行调节。而实际情况与此完全不符。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商品需求一直处于不增不减的尴尬局面,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贸易赤字的威胁。
对外贸易的利益能能使本国人民受益。此假设是指,对外贸易的利益能使本国人民享有,那么贸易也可以自由的发展,显然这条假设与前面的是相通的,也一样与实际不符。
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理论
2.1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本观点
普雷维什与辛格从发展中国家处境分析,他们解释的不是国际贸易能否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而是认为贸易的分配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是失衡的[3]。他们提出贸易条件主要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该值的变大变小,主要表明贸易条件得改善和恶化[3]。
2.2 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下降的原因
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低,当人民的收入增加时,人们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消费,增加对工业品的消费。技术的进步使生产中原料的耗费减少,这样初级产品原料需求相对减少。
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生产活动的原料,独立发展后这种局面并没有改善,一些欠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且这些农产品缺乏弹性。
发达国家人民的工资水平要一般比发展中国家的高。有些发达国家由于存在垄断等现象,工资水平和企业利润不断上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被压低。
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3.1 战略贸易理论
首先是利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一些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且政府的资助可以是这些企业战胜国外企业。
其次是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一些经济活动获得利益,而企业不需为此种行为付出。该理论主要观点是,给予这样的厂商保护和扶持,这样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1)政府判断正确并且政策得当;
(2)企业能给予恰当的配合;
(3)本国企业不同外国企业串谋;
(4)他国政府不采取同样的贸易政策;
(5)政府干预成本应小于可能夺得的垄断利润。
3.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由是否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国家主导产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是该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提高生产效率是提高主导产业优势的主要手段,而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等。
竞争优势的获得的影响因素:
(1)生产要素状况
(2)国内需求
(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5)机遇和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