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8-02-15靳凤
靳凤
(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上世纪末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国家高等教育也在全国超千所院校设了相应专业,艺术设计毕业生早已超过百万人规模。可权威就业报告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已多年亮黄牌,每年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生近二十万人,而市场的就业率却不高,呈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滞后与中国现代制造业需求的错位。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又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1 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上世纪中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建立的,在全球生产一体化进程及互联经济的背景下的现有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宜。现有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理论的传授,而忽视综合人文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却不重视操作能力,毕业的学生只具备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工作能力,缺乏综合知识和科学技术,实际动手和创造力差。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在视野和专业发展领域过于狭窄,学生缺乏创造能力。人才培养只以对应岗位为目标,以生产主体或生产过程来划分专业,表现为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传授,教育职责单纯。市场表现为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对接异位,滞后于社会用人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人才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急需打破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艺术与科技脱节的局面,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方式,多设立培养实操为主的实践课程、科学技术等课程,培养“立体化”的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及人才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当前,艺术设计教育行业内师资素质与结构不合理,严重缺失优秀专业教师。教师主要来源于刚毕业的研究生或大学生,他们既缺乏相应的设计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从工艺美术专业或纯艺术专业转型而来,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动手及项目实操能力不足。这些老师因缺少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背景,自身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缺乏导致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及毕业作品设计必然有诸多限制。真正社会上设计实践经验丰富、有水准的设计师受学历等诸多限制,却无法进入学校教师队伍。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现状制约了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随着高校的大幅度的扩招,艺术设计教育过度膨胀,受教师素质的限制,众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自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知识单一,能力不足,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充其量只是技术工匠,素质有限,必然出现社会就业难的状况。
2 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当今的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具有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的特征,由此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搭建新培养模式,对接市场新需求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加强了专业课程的整合,课程由渐进式向广度和宽度横向转变,淡化专业的界限,形成一个日益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设计理论教育的比例。这里的设计理论课不仅包括设计史论课程,还包括人文社会学科,创设学科等课程,来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适应就业要求[1]。最后,在专业内推行现代学徒制及双导师制,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甚至到企业顶岗作业,可以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专兼导师。
2.2 探索教育新理念,产教融合助教改
着力于服务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艺术设计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对艺术人才不仅需求巨大,而且需求多样,在社会需求的背景下使产教融合成为必然,它必定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上具体体现为双导师制。其教育理念就是将学校人才培养涵盖的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与教学研究与产业人才需求衔接,将教学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将实践设计与产业具体内容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让教学可以借助产业、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与协同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产业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这样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在依附专业支柱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奉献。让艺术设计职业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并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背景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2.3 塑造全面教育者,打造创新型人才
作为艺术设计教师要不止步于传统教师的工作职能上,需主动突破。这自然在个人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教师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对老师有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主动学习提高知识储备。更要在专业操作上亲力亲为,经常参与实践培训,不断在艺术设计领域和艺术市场领域进行跋涉,汲取并消化前沿的设计科研成果。艺术设计教师的工作职能需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向学生启发智慧的能力。具体就是从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和经验转向到专业知识信息资源的引导和掌握调配能力转变。其职责变得立体而有层次,角色多样体现为不仅是学生的导师,又兼顾为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心灵师,又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学生学科研究的指导者等[2]。老师要适应产教结合,其全能师资队伍教师建设,一方面在老师的聘用上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全局观、领导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一方面针对在职教师要依托企业平台有计划长期的安排本校教师去企业实际工作,提高老师的动手能力及积累实操教学经验,并安排承担科研课题和承揽工程项目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及教学水平。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对艺术设计人才不但要传授艺术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经济金融、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在进行设计美感和设计形态训练同时转向对人的思想观念、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存环境的研究,追求艺术设计创新方法和创新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探讨设计的切入点并进行创造,培养其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做到精通一个专业、兼通两二个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专又博[3]的复合型、高素质、立体化艺术设计人才,以此来适应新世纪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3 结语
本文对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搭建创新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明确艺术设计新型人才具备标准的同时,为艺术设计教师队伍提出了全面提升艺术设计素养的需求,以产教融合推行教学改革来深化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必定要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的生产效益奉献,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