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慕课设计与研究
2018-02-15吕丹娜
吕丹娜 曹 水
(沈阳建筑大学)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与现代教育结合势在必行,将现在教育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现代教育的各领域之中,互联网开发应用于专业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采用网络教学、视频直播、慕课等形式。
1 环境设计专业慕课发展现状
互联网背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需求。发达国家早已开始研发互联网教育教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的综合类院校以及开始录制公开课和慕课多年。而在我国,各个高等院校也在以很快的发展速度研发和制作微课、慕课等多媒体信息化网络课程。在互联网上更是有多个例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等平台支持广大高校进行资源的上传。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慕课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慕课课程在没有老师督导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在学生自足选课的同时很难配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框架。鉴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要求强的情况,教师很难完成对学生的现场指导环节,很难给学生进行亲身的示范设计过程。慕课中很难对接受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
2 慕课课程发展的理论意义
2015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引发教育行业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在互联网普遍的今天,“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等教育相关要素引起了巨大的变革。而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应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发新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于强化学生专业培养具有推动意义。
通过对慕课课题的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不断改进教育的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构建数字化教育、智慧校园平台教育,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工作的多角度融合,顺应时代需求。
3 慕课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发展的优势
通过对慕课课程体系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教学优势,是能够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互联网教学体系,在完善和健全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体系上,扩展教学资源和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等角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具体优势如下:
(1)通过研究,慕课相比较传统教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来安排学习,这种学习更加的灵活,利于教学的合理安排。
(2)通过研究,慕课相比较传统教学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共享全球的优秀教育资源,形成了多平台和多模式的优秀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有更好的学习选择。
(3)通过研究,慕课相比较传统教学不受学习次数的限制,慕课的学习生通过互联网,只要学生对课程有任何的疑问,可以通过慕课课程的反复播放进行更深入的研学,也可以重复多次进行课后练习,对学生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整合教学资源
目前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现状下,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同时更新速度也很快,通过互联网作为教育背景平台,发展慕课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2)丰富教学平台
慕课教学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慕课教学模式除了应该在保留传统课程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应该根据需要增加线下实践教学实验环节,与企业连线,与施工现场接轨。确保良好的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支撑,同时深化和增加实践环节,合理搭配慕课网络课程。
(3)丰富教学形式
环境设计专业慕课可以丰富互联网教学方法和手段。可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和答疑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在慕课课堂的课程学习参与性和专业积极性。
(4)多元化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网络社群论坛和网络竞赛等多元化参与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慕课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互联网这一学生接触最多的平台,满足学生的通识性和学生的时代需求,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参与到慕课的学习里来。
本文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切入点,重点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慕课网络教学体系,形成先进合理工程人才教学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创新、多渠道的创新培养模式。慕课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同时兼顾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特点,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
5 结语
根据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特点,立足互联网背景下有目的的建设慕课课程体系、教学互动环节和学生考核标准,具有创新性,符合时代需求。本文目标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研究和提出适合于环境设计专业的互联网慕课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本文是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成果(PJHYYB17012)。
参考文献
[1]刘惠民.慕课、微课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5.
[2]周薇.慕课在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利弊[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