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生产性景观在极端环境下的转变
2018-02-15朱梦梦张睿舒
朱梦梦 张睿舒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前言
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它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性景观的作用已经不仅局限于其表面的生产功能、审美功能等,其内在的生态恢复和社会效益也逐渐被人们察识。而这种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环境,选择与脚下土地相互依存的方式,只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这种相互平衡的土地依存方式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剥夺与侵占。
目前,国内关于生产性景观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利用景观基础材料,创造物质产出[2],并能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又或是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没能起到一定区域层面上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主体也更加偏向于农业型生产性景观。本论文主要从现存的代表性生产性景观模式出发,探索古代生产性景观在极端环境下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1 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不同时代,主流生产要素和产出物也不一样,它的生产性景观也必然带有时代信息和烙印[3]。通过文献的分析整理并结合国内生产性景观的存在形式,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表1):起源、探索、高潮、低谷、回升,并初步总结其功能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生产性景观存在的形式以及行使的主要功能都有所变化;景观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但农业型生产性景观是现今生产性景观的主体[6];生产性景观的功能从单一的生产为主,逐渐转为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创造社会效益的景观类型,表明生产性景观的时代性。
2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生产性景观
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因素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区,但无论是高山梯田,沼泽台地,稻禾水田,还是五谷旱地,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人与自然力之间微妙的平衡。
(1)善用恶略环境创造生产性景观
云南德钦的佳碧地处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之间,海拔2600m,佳碧河从村中流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澜沧江流域的藏族人民充分利用玉龙雪山上的水源,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水资源利用制度、知识和技术,在险峻的高山上建设起自己的“高山上的水乡”。由于雪山对土地的冲刷形成的层叠状地理环境,人们形成了在不同海拔上的不同生产特征,分别为放牧、高原农作物种植、水稻种植以及果蔬种植等方式,他们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布,形成了层叠状生产景观,体现出对地形的高度认同。
葡萄沟,位于具有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处,在这恶略环境下,水就是在这里生存的最大挑战。但每逢夏季来临,由于天山与吐鲁番之间的巨大落差,大量的天山积雪融化流向吐鲁番盆地,在这个过程中,融化的积雪渗透在山前的冲击平原上,因此形成了大面积潜水层。劳动人民就利用这巨大的落差地势引水,使得水源按照地势向盆地汇聚,供生活生产所用。夏季气候的高温干燥,暴露在地面上的水源极易被蒸发和渗透,于是挖掘竖井,搭建地下渠道,建立“涝坝”,构成的水利系统将水源引入人工开凿的地下河道储存起来,巧妙地截取地下潜水,以备灌溉。同时巧借日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发展葡萄产业,旅游产业,形成良好的经济效应。
(2)生产性景观模式
无论是利用独有的高山水源地理条件衍生出的水资源利用技术,还是为适应干旱地区环境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系统,这些都是人们为适应当地的恶略气候,充分挖掘自然规律之后,选择与脚下土地最适宜的相互依存的生产方式,而这些独特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当地的景观形态,这种改造过程在适应地理气候条件的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提高社会效益,同时又能反哺当地的居民,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生产性景观,其实质是和谐的人地关系。
3 极端环境下生产性景观再创造
随着全球变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下的极端天气频发、废弃地污染等灾害加重,我们是否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上汲取经验,依托生产性景观,重新思考人为破坏下的景观再创造,在降低极端天气频发率的条件下,降低经济损失,修复生态系统,创造新的社会效益。
龙勒村,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镇,库姆塔克沙漠的最前沿,处于荒漠戈壁生态脆弱区,西土沟从村中流过。这里除了面临每年以4~10m的速度逼近的风沙外,还面临着汛期的洪水、泥石流的双重威胁。
利用场地中西土沟的水源进行冷水鱼产业带养殖的企业家何延忠,带领老百姓历经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沙漠都江堰”工程,他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利用沙漠、洪水治理沙害、水害,其以“害”治“害”的大胆创新,为生态治理沙害水害提供了全新的策略。①利用沙土分洪梳流,将洪水化整为零,降低水位,减缓流速,降低洪灾;接下来则建立枢纽调蓄,在沙漠中开挖小型湖泊,用于调蓄洪水,以提高地下水位,救活被风沙摧残的防护林,并大面积种植红柳等植被,形成涵养水源的生态湿地;②利用沙漠作为渗透过滤机制,通过沙漠的渗透过滤,新增可利用的水资源,将洪水转变为清水;③利用沙建设“沙漠长城”,加之种植以大量生态植被,成功阻挡沙丘的前进。在这基础之上,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利用清洪分离后的冰川雪水、沙漠雪水,发展沙漠高寒冷水鱼产业和葡萄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发展生态循环文化旅游产业。其成功之处是在沙漠与洪水两个极端环境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化害为利。使“狂野”变的“柔美”起来,沙漠与洪水不再使人畏惧,而是生存的象征。
4 生产性景观的转变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生产性景观是人地和谐的最佳表现形式,是从“抵抗”到“共生”的模式,而在极端环境下,已经不是简单的人与土地的抗争,而是人与自然间的“互相伤害”,其间是有诸多相似之处:景观在这里承担了载体的功能;都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改善生态性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结果都是从“互相抵抗”转变为“互惠共生”。两者不同的是:主体由劳动人民转变为设计师或工程师;对象由人与脚下的土地转变为人与灾难之间的抗衡;前者需要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后者则是回归创新自己的生存方式。
通过总结分析两种模式下的景观再创造过程,构建其生产性景观共生模式: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挖掘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并重新思考连接点进行重组,从而创造景观形态,回归和创新生存方式,改善生态性提高社会效益。将人与灾难之间的抗衡转变为与灾害为友,从“互相伤害”转变为“互惠共生”。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生产性景观共生模式,也是现阶段应对极端环境带来的灾害的理想手段。
5 结论与思考
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有助于调控城市的扩张,在改善极端环境带来的灾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这里景观是平衡空间关系、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载体,是促进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催化剂。
面对现如今频现的各种灾害,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可以思考的有很多:在面对洪水来临时,我们可以变害为利,对洪水进行再定义,与洪水为友;面对矿业开采后所遗留的“矿坑”,可以利用自然的过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除了要尊重环境外,还要能保障其居民的生活,而最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徐 芃.中外生产性景观的概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23~25.
[2]米满宁,张振兴,李蔚.国内生产性景观多样性及发展探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5.
[3]张策.浅析生产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与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2014(9):33.
[4]张健.中外造园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5]张嘉铭.生产性景观应用于遗址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张振兴.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