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方案设计

2018-02-15刘倩婧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协同

刘倩婧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0 引言

现代学徒制把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同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未来工人必备技能。它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断深化拓展的一种新的形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办学水平和发展方式仍然满足不了促进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没能真正落到实处,校企融合还不够深入,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单兵作战甚至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较大,尤其是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后劲“缺肥少力”,这样不仅制约了学生的终身职业成长,更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声誉和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支持职教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中国制造品质的提升和“中国智造”进程的推进。

1 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越来越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的重视。英国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瑞士也在不断强化完善体系。当前,中国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需要从低端制造业中转型升级,就必须建立起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的教育体系。但是,现代学徒制虽早为多国实践所验证,但若要真正在中国实践,也还存在一个任重道远的“本土化”问题。毕竟,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制度和人事制度等,还远不适应推行现代学徒制带来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尊重科学、自上而下,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做周密架构和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的环境。

如何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育人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考验。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小平认为,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让地方政府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改革中,调动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国家应该对此类项目给予补贴,但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徐胤莉期待能通过法律来引导这项改革:“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在1969年就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力与责任。要求职业教育中有两个施教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这是德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2 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

2.1 协同创新理论的意义方面

张力[1]研究了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薛传会从高等学校战略发展角度指出,面对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高等学校必须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强平台建设推进跨学科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克服自身存在的制度障碍,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邵云飞、杨晓波[2]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功能及构建的原则,探讨创新平台的运行及机制保障、基本组织结构及制度体系建设等内容;唐阳[3]研究指出我国高校现有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存在认识、体制和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应明确职责、强化职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应纠正观念偏差、积极探索机制改革;汤其成、周继良[4]分析了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指出破解大学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积极培育大学文化与创新精神、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

2.2 协同创新理论促进产学研发展方面

何郁冰[5]针对战略 、知识 、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菅利荣[6]分析了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指出国际上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基于价值增值的知识流动联系在一起,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姜昱汐等[7]研究了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指出从大学科技园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各方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学梅、曾赛星[8]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研究在影响因素、网络机制、网络构建等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本科院校层面,很少有学者将协同创新理论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研究。其次,研究的重点多在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作用以及它在高校内部某方面的运用,鲜有研究将协同创新理论引入校企合作领域。本项目将扩大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范围,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改革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4 改革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本质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多方进行的大跨度整合创新组织模式,促进各方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选择面向传统制造行业的通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联合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一般为:能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的企业;设有专人负责校企合作,热衷于职业教育;能提供足够的实训岗位、委派足够的企业师傅;重视人才培养并有一套较为系统的培训体系。

5 改革方案设计

5.1 精心选择企业,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5.2 精心组织实施,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成立工作小组。成立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确定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式、评价学生学业等。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校企双方全过程、深层次、互动式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明确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责任,让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中的岗位培训、技术指导等任务。

(2)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为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徒提供机会。招生招工的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企业员工生源,可以先招工后招生;二是应届毕业生生源,可以联合招工招生;三是职校在校生生源,可以先招生再招工。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3)校企组建“师傅”团队。“师傅”团队的质量与水平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师傅”团队对“学徒”进行技术技能的指导,是学徒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徒良好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带徒津贴。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4)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6 结束语

本项目将扩大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范围,探讨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围绕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政、行、企、校多方如何统筹规划,通力合作,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魔术师的学徒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