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砌体工程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8-02-15王雪飞
王雪飞
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城市化建设也有着飞速的提升,我国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混凝材料的引进和使用方面,大大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由此产生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整理,然后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法。
1 产生裂缝的原因
①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温度的突变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变化;②干缩裂缝;③湿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2 防治裂缝的措施
①砌筑砂浆的制备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②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③±0.000以下及潮湿环境砌体的砂浆应为水泥砂浆或特种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④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体、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宜采用粘性好的专用砂浆;⑤墙面抹灰砂浆宜为防裂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1 屋面应采取的防裂措施
①屋面保温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等应进行分格,分格的间距不宜大于6m;②屋面保温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等与女儿墙、突出屋顶的水箱间和楼梯间等墙体之间应设置分隔缝;③分格和分隔缝的宽度宜为25~30mm,并应填塞弹性防水嵌缝膏料;④屋面保温层应延长至挑檐板的尽端。
2.2 顶层墙体的结构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顶层墙体砌筑砂浆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②沿顶层内外纵横墙宜设置拉通的现浇混凝土圈梁;③顶层山墙和端部两开间范围的内外纵横墙交接处宜设置抗裂构造柱;温差较大的地区,顶层端部两开间的外墙门窗洞口两侧应设置抗裂构造柱;④顶层山墙和端部两开间范围内的内外墙体宜设置水平配筋墙体;⑤顶层墙体门窗洞口宜设置抗裂洞口。
2.3 砌体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砌体结构预制件的合理布局非常重要,尤其是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构件,其竖向和平面布置与砌体本身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砌体的错落竖向结构和平行结构的布置原则方面,应当有效地提升整个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在竖向刚度和强度的应用方法,一定要保证对于砌体结构进行抗震性的设计有良性作用。施工中应该保证工件使用的均匀度,严格控制屋外的设计布线和抗震缝的位置设置,做到尽可能地保证砌体结构功能齐全,以达到抗震时间长的效果,并且使砌体视觉效果美观大方。
在进行砌体墙面的砌体刚度和整体性的工作中,砌体构件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现浇混凝土楼盖,这些混凝土结构本身的水平高度和整体性能非常优良,且经过大量的地震抗震实验验证,可以有效地增强砌体的整体性和刚度。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抗震墙体平面上的水平都尽可能对齐,解决砌体散落和位移的问题,同时配合地震过程中的构造柱和钢筋位置均匀分布,以改善砌体的整体抗震性。
砌体的抗震钢结构件和混凝土结构件的坚固和均匀分布,能够对砌体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起到加分作用,但是,墙体本身是由砂浆等各种混合材料共同组成的,因此材料本身的坚固程度和混合密度对于砌体的抗震性能和符合抗震承载标准自然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二层以上的建筑部分,受到地震作用的作用力更大,属于抗震的重点薄弱层,这种薄弱层的设计对于材料的坚固和密实程度的依赖更加明显,因此,减轻地震危害,防治地震损毁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砂浆的强度,扩大墙体使用面积。
2.4 砌体结构的设计、养护方面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建筑物的设计时,要力求简单,增强整体的刚度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且要选择正确的砌体位置,构建的配筋要合理,间距也要适当,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在满足各类条件的前提下,要注意钢筋用量的增加、选用强度适中的砌体原料,以此来避免裂缝的产生。为避免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可采取永久式的伸缩方式进行设计。对于砌体结构较大的建筑物,要做好预防裂缝的发生,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也要去实地考察,采取最有效的设计方案。
砌体结构的施工过程要着重注意温度的保温措施,当混凝土浇筑块体内外的温差值过大时会促进裂缝的产生,同时还会降低混凝土自身的约束力,破坏混凝土的基本结构,使混凝土材料表面干裂从而造成的大面积塑性收缩,因此混凝土温度的保温措施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遇到雨雪天气时,尤其应该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可以让施工人员搭建防雨设施遮盖其表面。当雨水过多时,要注意雨水的排放,当雨水流入到基坑时,便会到影响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从而影响到最终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砌体裂缝及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砌体质量控制不仅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砌体使用者的正常生活有着相关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1]《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924-2014).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3]张吉人.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莉莉,耿琦.建筑工程质量解答.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