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国港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发展前景
2018-02-15寿建敏
寿建敏
上海海事大学
0 前 言
全球经济经历大幅回落收缩以来,以干散货和集装箱为代表的国际航运市场2016年形成触底的市场形态,2017年出现了复苏的迹象[1],这是否是新发展周期的开始?2018年以后,航运业的发展又将呈现何种形态,是重复原扩张模式,或还仅仅是市场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呢?伴随着经济和航运的变化,中国港口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热点,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战略性建设。从2017年中国港口的表现和所做的发展选择,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周期性发展已经悄然开始,对2018年及更长的时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切将值得更多的关注。
1 2017年中国港口总体状况
2017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完成了141亿吨(规模以上港口完成126.4亿吨),同比增长了7.2%,增长率从2016年的低位出现了大幅回升,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完成90.2亿吨(规模以上完成了86.3亿吨),同比增长7%;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近40.8亿吨(规模以上完成了40.1亿吨),同比增长了6.6%;内河吞吐量增长了7.6%,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领先,达到8.8%。因此,2017年中国港口吞吐量从内贸到外贸均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而沿海和内河所代表的内需的增长更加强劲。
从地区分布来看,除天津港以外,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港口均出现了正增长,其中北方秦皇岛港、黄骅港和唐山港受煤炭需求回暖的影响,吞吐量出现大幅增长,其中秦皇岛港出现了31%的增长,而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和湛江港出现了接近10%及以上的增长,深圳港增长率达到了13%。其中上海港和深圳港的吞吐量一改2016年的负增长,一跃成为接近10%及以上增长的港口,其复苏势头十分强劲。外贸吞吐量增长强劲的港口有烟台港增长超过17%,湛江港增长12.6%,大连港增长11.1%,宁波—舟山港和青岛港也增长了10%,增长接近10%的港口有上海港和泉州港;而标志港口品质的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港再次从2016年的微增长而翻身向上,2017年增长率达8.5%,突破4 000万TEU,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巨大,增长率达20.4%,广州港达9.2%,深圳港和厦门港均增长了7.3%,除渤海湾港口群以外的南面港口,千万TEU吞吐量以上的港口均出现了7%以上不俗的增长。
总体来看,2017年中国港口的表现较好,南北齐进,传统大港再现领头羊的作用,呈现强港复苏的景象。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内竞争再现,此起彼伏,精彩纷呈。随着科技、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中国港口发展的内涵也不断提升。
2 中国港口发展热点盈动
中国港口一改以往粗放型扩张,2017年出现了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港口码头建设发展方向,无论在软环境建设还是在现代科技的应用上,都对港口码头内涵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提出了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策略,发展规模上以整合资源代替了港口间的粗放扩张性竞争,在科技应用方面针对绿色港口建设和装备自动化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并取得了重大进展[2]。
2.1 自由贸易港建设政策引燃全国港口新发展
自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建立后,先后在全国各地分别建立了自贸试验区,使中国自贸区数量达到了11个。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4月国家层面提出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第一次明确了设立“自由贸易港”的思想。上海市率先上报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初步方案,内容涉及了货物流动、资金流动和人员流动三大方面,从准入、登记式备案、区内免证免审,到进出口货物在自由港审核和抽检方式;从外汇管理方式、税收优惠政策、自贸区账户制度,到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等,争取形成自由港“境内关外”整体监管策略,并以发展离岸贸易、离岸金融为主要方向。
随着上海自贸港方案的上报,全国各地自贸港的申建热情高涨,浙江、福建、天津也都开始启动或酝酿探索自由贸易港。大连自由贸易港申报方案初步完成,并进行深入讨论;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也研究形成了申建自由贸易港方案。已经提出较为成熟自贸港建设方案思路的地区,多为目前的自贸试验区的地区。这些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积累了经验。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将会先从沿海、沿江港口开始试点,并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高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也将给港口带来新一轮的开放发展。
2.2 港口整合走向深入
为应对经济收缩后带来的市场变化,中国港口出现了不同港口群内大范围不同形式的整合,港口联合、港航联合、区域港口一体化和股权投资等成了港口整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进行整合。以省为单位组建港口集团是港口整合较为便捷的方案,辽宁、河北、浙江、广西和海南先后组建了省级港口集团,使一城一港分散的资源得到了整合。2017年5月,筹划已久的江苏港口集团挂牌成立,并将南京港集团和连云港集团分别以折股的方式融入江苏港口集团中,南京港以55%股权折价进入,连云港则以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连云港5.09亿股股份折价进入江苏省港口集团。以省为主组建港口集团有利于避免同一省的一城一港同质化竞争,由此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集聚资源共同应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由省一级通过行政力量来协调,整合港口资源,统一调配能力建设,控制恶性竞争,更加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升港口的竞争力,能够更好服务于港口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珠三角,广州、佛山、中山共建南沙港沿海掀起港口整合潮,南沙港位于广、佛、中三个市的几何中心,自2004年投产至今,广州南沙港一直是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港,佛山、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纷纷向南沙港靠拢,共建南沙港,这是广州、佛山、中山一次史无前例的港口建设大协同。与此同时,广州港集团与东莞港务集团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穗莞航运体系,打造世界级枢纽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在长三角,多边合作前景广阔,2017年,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和中远海运集团三方在上海签署了《备忘录》。我国港航业界三个大型企业在原有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建成了战略性合作伙伴,以此更好地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长三角港航经济圈协同发展,由此降低区际航运物流成本、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力量。
在北方沿海,河北和天津合力打造世界级环渤海港口群。2017年9月15日,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沧州市渤海新区揭牌成立,使天津和河北的港口资源整合更进了一步,两地港口整合后将从市场入手,实行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并专门在集装箱码头、航线及业务发展方面进行分工协作。同时将逐步优化津冀港口的布局及合理化港口功能分工,加速整合港口资源,打造良好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航运服务业现代化,加快港口的安全和绿色建设,提升两地港口的综合治理能力。通过上述六大方面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科技创新、绿色港口、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合作,构建具有规划和布局一体化的津冀港口,打造现代化港口群。
在长江沿线,长江港口联盟化。2017年7月,长江港口第一次物流联盟成立大会在芜湖召开,长江沿线40多家港航企业、相关地方协会以及相关单位共同以首批理事成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物流联盟成立的目的意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凝聚长江流域航运要素,促进港口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地区也专门成立了港航联盟,意欲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115家港航企业和行业主管单位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加盟,谋划资源共享、沟通协作,推进鄂湘赣各港口和航运企业的转型升级。
省际间结盟也开始出现,2017年7月苏鲁豫皖四省15家港口“结盟”,正式召开了四省河海联运、港口间合作的会议,来自四省的15家港口相关负责人就河海联运、港港合作的联盟框架协议形成了统一认识。四省战略联盟成员包括了河南漯河港、周口港,江苏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下属的新云台公司、灌河港区,以及宿迁港、济宁港、蚌埠港、淮安新港等。四省合作目标和内容为共享资源、航线互开、合作开发、联合配送、一体化作业。总体来看,中国港口从南到北,从长江到沿海,已经掀起了港口整合、联盟、战略合作和控股等的热潮,这必将对中国港口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科技创新应用和绿色发展成为港口建设热点
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港口运营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并影响了港口的经营发展。其中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成了2017年中国港口发展的热点。
2017年3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启用,第一次实船作业用了7个小时,装载了845个自然箱上船,与预期相比提前完成任务,确保了船期。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运营具有标志性意义,亚洲第一个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在青岛港投产,覆盖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全过程的全自动化码头的建造,开创了港口业的新纪元。紧随其后,2017年5月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的建设完工成了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码头启用日就成功挂靠了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东方香港”号的处女航作业,也刷新了厦门港所靠最大集装箱船纪录。装卸过程中,根据船舶动态信息,码头作业系统自动生成计划并下达作业指令,堆场装箱卸箱和港区车辆完全无人化。与普通集装箱码头作业进行比较,远海码头运转高效,且具智能化、零排放和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测算结果表明远海码头比普通码头节能25%以上,减少碳排放16%以上。全自动化码头的启用,使厦门港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且规模最大的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集装箱码头在2017年12月10日开始试运行。洋山港区四期的用地总面积为223万m2,四期建设方案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四期建设了5个5万t级和2个7万t级集装箱泊位,岸线长度为2 770 m,年设计通过能力近期为400万TEU,远期可达630万TEU。四期码头的装卸作业方案采用的是: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岸吊;自动导引搬运车;远程操控轨道式龙门吊。四期码头使用了世界上首创的双集装箱轨道吊作业方式,码头区域内装卸作业达到了零排放的水平。洋山集装箱港四期码头的建成,说明上海港有了突破式的发展,正在向现代智慧型港口、绿色安全港口转型升级。除了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国港口在智慧港“互联网+港口”发展上也开始积极谋划建设,同时绿色港口的建设也开始规划并展开了项目建设,包括港口岸电的建设等正在有序进行中。
3 中国港口未来发展趋势
2017年,全球约120个经济体(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三)的年同比增速都出现上升,这是2010年以来最广泛的全球增长同步上扬,无论这一势头的不断加强是否预示了周期性上升的开始,中国经济仍然将呈现稳中向前的态势。中国经济在2017年增长了6.9%,根据IMF的最新预测,调高了中国经济2018年的增长预期,将中国经济增长从6.5%上调到6.6%,看好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已无疑问[3]。由于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景象,世界港口在2017年也出现了不错的增长,因此,中国港口2018年及以后将在多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发展。
① 在宏观经济总体看好的基础上,若排除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仍然将稳定增长,因此港口吞吐量也会稳定增加。但2018年吞吐量的增速将会略小于2017年,在4%~5%之间,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有望冲击95亿吨的关口,外贸增长的速度会略大于内贸增长速度,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始对外贸吞吐量的增长产生影响。
② 从大宗散货港口运输来看,总体吞吐量增速将放慢,其中煤炭增速将减小,金属矿石受经济复苏的影响会出现小幅增长,大众干散货将会出现2%~3%幅度的增长;2018 年全国炼油能力会出现较快的增长,政府允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量为1.42 亿t,比2017年激增62%,这些因素将导致原油进口量和加工量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石油进口将会持续增加,港口石油相关产品的吞吐量增长亦将高于干散货,保持在5.8%左右。
③ 集装箱吞吐量将稳定增长。2017年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依据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以及我国经济维持在6.6%的增长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亦将保持正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小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长率,估计在6%左右,由此估算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2.53亿TEU,主要沿海港口将会有突出的表现。
④ 港口建设投资将稳定有序。从近几年的沿海港口投资分析,码头建设资金减少,港口扩张建设持续放缓,尤其2017年出现大幅度投资下滑,2018年外贸需求环境将不断改善,国内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进行,港口吞吐量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会在较稳定的区间变化,港口能力建设逐渐趋于合理超前区间。由于近几年能源和制造业上游产业政策的变化对港口业产生了影响,以及行业运行波动给港口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港口生产的较大不平衡性,由此使运输流向和通道的变化也加大,港口未来的建设投资也将因此把重点集中在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和改善服务等方面,沿海港口也会在整合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运营整合,港口市场的集中度将提升。
⑤ 自由贸易港探索将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上海及主要沿海地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将围绕货物、资金和人员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展开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自贸港的转口贸易、离岸物流将得到发展,并在外汇管理、税收优惠、人员交流落户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应地区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提升,并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除上海外,各个地区都积极酝酿和探索申报自由贸易港建设,自贸港建设的有关政策将会有实质推动并进入实践,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将可能会在2018年出现。
⑥ 科技应用和创新发展将在港口建设中不断加强。我国港口将在技术创新方面进一步拓展实际应用,尤其将在全自动化码头建设、互联网+运营,以及新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形态,全面提升港口效率。2018年智慧港的发展将会逐渐铺开,更多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将进入视野,互联网+运营和新信息技术在港口的应用会有更多的突破。
⑦ 港口整合的影响将不断加强。中国港口开始从分散竞争走向有序协同,资源整合的势头越发趋强。2018 年,整合港口资源将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跨行政区域的港口码头整合将会增多,超越省会区划的港口之间的联盟、合作将增多;二是跨行业整合将逐渐增多,航运等企业的综合性实体将逐渐加大与港口码头企业的合作和整合力度;三是更加细化港口间整合,并使整合后的内部改革和运营机制进一步得到重置,新的港口发展动能将再现;四是港口国际合作将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使港口的管理和经营走出国门,更多对外港口投资和航线连接使国内港口和国外港口的合作联动加强,以中国港口为核心的跨国港口联盟将逐渐形成。
展望未来,在新一轮周期发展中,我国港口将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应用、进行政策改进、体制改革和创新,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指引下,拓展区域内、跨区域的港口合作和一体化管理,扩大和国际间港口合作,促进港口行业的深度整合,使港口发展在大幅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出现有效的数量增长。
[1]杨鑫. 航运市场周期分析[DB/OL]. 中财网,2018.02.
[2]陈晨、韩庆. 未来五年航运市场将迎来大变革[DB/OL]. 人民网-上海频道,2015.
[3]程实. 2018年全球经济展望(一):强势又危险的复苏换挡[DB/OL]. 财新网,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