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模式与疫病防控方法
2018-02-15李志民
李志民
(江苏省兴化市周庄畜牧兽医站,泰州 225711)
0 引言
畜牧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畜牧养殖产业,尤其生猪养殖中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疫病问题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全新历史时期,需要高度重视生猪疫病防控,通过转变传统养殖模式与养殖结构,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实现生猪疫病统一防治、统一处理,控制疫病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1 生猪养殖模式
1.1 传统养殖模式
传统养殖模式是我国基层地区普遍应用的一种养殖模式,该种养殖模式是指养殖户以世代相传的养殖经验作为技术支撑,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产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养殖形式。该种养殖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养殖生猪主要是满足家庭日常的畜产品需求,在偏远或经济落后地区,该种模式应用较为普遍。与规模化养殖产业相比,传统养殖模式需要的资金较少,养殖所需要的劳动力来源主要以农村家庭为主。土地是养殖的基础,饲料来源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农作物和农作物副产品,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通常饲养1~2头猪,由于养殖规模较小,所产生的废物垃圾较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但由于传统养殖模式属于经验积累式养殖,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存在很多经验错误,不先进。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会对整个人居环境造成影响,有时某些人类疾病还可以通过粪便排放传播给猪群,导致疫病发生。
1.2 过渡养殖模式
过渡养殖模式是传统养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养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养殖模式,该种养殖模式是部分农民群众采用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经验式养殖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模式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专业化和技术程度较高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养殖户发展该种养殖模式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养殖是农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的养殖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在部分养殖环节,由于应用了现代养殖技术和科学的投入品,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对饲料的利用转化率,提高养殖户的自我积累,资金滚动增加,自我投入的资金较少。而且养殖规模较小,对外界市场的反应变化较为灵敏,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小。但由于该种养殖模式能迅速对市场供求变化做出改变,养殖户的养殖数量不稳定,不利于生猪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发展中,养殖户会将部分废物作为养殖区域内的有机肥施入农田,而过量的污染物会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同时粪便中的某些致病菌,还可以借助粪便排放进一步传播。
1.3 现代养殖模式
现代生猪养殖模式是养殖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投入,配置完善的养殖设备,实现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加快猪群中物质能量的迅速转变,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早商品猪出栏时间的一种养殖模式。发展现代生猪养殖,主要是以规模化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企业为生产单元,发展该种养殖模式是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种养殖模式采用工业化方式开展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养殖数量多,养殖规模稳定,饲料转化利用率高,生猪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发展现代化生猪养殖模式,由于应用了比较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生猪品质相对稳定。但发展现代养殖模式,对饲养管理人员和设备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手段,为养殖场配备科学的养殖设备。该种养殖模式发展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在日常养殖中产生的大量粪污,如果不经单独处理,很容易对周边养殖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1.4 生态养殖模式
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是应用生态学知识和系统科学养殖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养殖技术有效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经营化的养殖模式。该种养殖模式的根本理念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1]。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以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一方面是为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养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生态效益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化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各种农业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猪养殖中所产生的各种粪污垃圾,通过堆积发酵、厌氧发酵等模式处理后产生大量有机肥,可以直接作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施用,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发展适度化和集约化养殖模式,注重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既保证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人畜分离,生猪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发生疫病。但该种模式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造成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生物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因此对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
2 生猪疫病防控方法
2.1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猪群保持整体的良好健康水平,是减少各种动物疫病发生的首要条件,而饲料质量是否合格,对维持机体保持最佳的免疫状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养殖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一定要严把饲料关,从有资质的饲料企业或经销商购进高质量饲料。同时还要结合养殖场的饲养规模,科学购置饲料,避免一次性购入大量饲料,导致饲料发霉变质。应该将新购进的饲料储存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并要严格结合生猪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科学配比饲料,避免生猪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生猪营养物质摄入过多或营养缺乏,都会对机体免疫力造成危害,增加机体对疫病的易感性。
2.2 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
养殖场场址选择中,一定要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综合选择。通常需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排灌方便、水电供给充足、干燥、远离居民区、屠宰场、污染企业及其它养殖区域的地方建设养殖场。养殖场在建设和布局中,应该注意科学设计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制定合理的饲养规模,为猪群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养猪舍内生猪数量过多,会导致生猪相互接触时的疫病快速传播。生猪在进入猪舍前首先要做好防疫工作,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并妥善消毒处理。但管理人员进入养殖场前,一定要做好全身消毒工作,并佩戴相应的手套、口罩和防护设备。日常需要定期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此外,及时将猪排出的粪便清理出猪舍,堆积发酵。
2.3 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
首先,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应该始终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育的养殖原则,严重时要做到科学引种,严格验证程序,引种前一定要做好引种地的疫病调查工作,引种后必须有足够的隔离观察期,通过采集引种猪的血样,进行有效检测,确保猪群健康后才能混群饲养。其次,严格落实疫病预防措施。按照上级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定期免疫注射,在疫病高发季节,注重做好猪群监测工作,定期对猪群免疫抗体进行监测,针对监测不合格的生猪,及时选择疫苗进行补种。一旦猪群中出现疫病,应该立即隔离,并将病情上报给当地兽医单位,由兽医到场进行诊治,明确病原后,采取科学措施进行处理[2]。再次,当养殖场出现动物疫病后,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根据发病情况对患病猪进行隔离。对重特大生猪疫病,应该在当地防疫人员和政府部门在场下下达封锁命令,直接将患病猪扑杀无害化处理。最后,做好整个疫区疫病的监测工作,检测其他养殖场同种疫病的发生情况,并做好紧急免疫接种工作。在疫病防治中,明确疫病种类的前提下,科学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疾病要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病毒性疾病要选择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遵守停药期,避免药物残留影响生猪产品质量,进而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3]。
3 结束语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在目前的生猪养殖中要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防控动物疾病,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