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草畜一体化的一些建议
2018-02-15施巧婷魏成斌陈付英王二耀徐照学
施巧婷,魏成斌,陈付英,王二耀,徐照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央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了发展草牧业,及“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等发展政策,为“草畜”产业指明了新的方向[1]。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1号文件分别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的种养植结构。发展“草畜”产业,主要是将草畜和相关的种植、养殖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发展,草畜结合与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一致,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草畜一体化及“粮改饲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畜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粮食生产,饲料粮占粮食的40%,这就是畜禽养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而饲料粮因消耗过大已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我国畜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耗粮较多的草食畜禽产品占比较高[1],使得粮食消耗继续加大。所以“草畜一体化”的提出是符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草畜一体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1 规划原则
规划草畜一体化应当结合当地实际状况,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打造草畜产业链条完善,功能有机结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草畜产业园。
农牧结合,规模化发展,循环利用。在充分了解当地资源的情况下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蛋白桑、杂交构树等优质饲草料资源,而且必须突出规模化发展。目前国内养殖业规模化比较集中,但是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比较慢,而且主要集中在粮食种植上,饲草业种植规模化较低,而要发展草畜一体化必须要在土地流转集中区域才能实行。实行种植-养殖-畜禽粪污处理-有机肥利用-种植的生态循环系统。
政府主导,科学布局,分区施策,整合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能量,充分利用各级补贴政策引导资金、带动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如与国家出台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结合,在这些项目县实施草畜一体化项目,除可以得到政府支持,还能得到国家补贴。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依靠当地资源,包括地理环境、特色产出等。在特定区域内(华中以北)要考虑种养殖规模的配套,饲草种植至少要保证一半产量在本地区销售。不可无计划的做大。而在部分地区(华中偏南)可不考虑种养规模配套,依靠地利优势三种三收,饲草可以直接销往南方。要把握当地资源优势,把草畜业与当地相关特色产业联合起来,务必要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草畜一体化特色产业链[3]。
科技支撑,提升档次。加快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集成与应用,全面推行优良品种、标准化圈舍、构树饲料、蛋白桑饲料、程序化防疫和规范化管理等科学技术,着力生产无公害产品,积极创建绿色、有机产品,确保安全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信息化水平,带动农民群众增收就业,构建全国优质草畜一体化[3]。
2 草畜一体化规划内容
2.1 “粮改饲”种植区
依托当地种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构建畜牧养殖“粮仓”,立足草畜一体化优质饲草规模化种植、加工,带动辐射其他地区现代畜牧业改造升级。
发展饲料桑、杂交构树等优质蛋白饲料的生产。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土地承包商发展小黑麦、大麦豌豆和高能饲料玉米,创新一年三种三收的“粮改饲”种植模式,配套激光平地、土壤修复、良种培育、植保技术,每亩青贮饲草产量达到 10 t以上,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产量可提高1倍。
2.2 标准化养殖社区
通过引导或引入大型养殖龙头企业的入住,建设标准化养殖社区,通过标准化饲草料投喂、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现代畜牧养殖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带动辐射其他地区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
每个产业社区建设出栏 20000 头家畜养殖小区,统一配套畜种繁育系统、先进的饲喂系统、动物检测保健系统、物联网监管系统、自动化粪污零排放处理系统,依托生态饲草站优质草料供应和协同服务平台,生产可全程追溯的品牌化畜产品。
2.3 畜产品加工区
以龙头企业(屠宰加工企业)为先导,以养殖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体,联合上游相关产业,导入 ISO9000 质量体系、HACCP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草畜产业园肉制品加工基地。瞄准国际畜牧产业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结合强大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不断开发创新的、引导消费潮流的独特产品,完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打造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肉制品加工基地,为提高公众饮食健康水平而努力。
2.4 优质饲草料综合配送中心
引进国外先进饲草料加工使用技术,摒弃单个养殖场单独配置饲草料效率低,配方规格不达标等饲草料配置方式,建立草畜产业园综合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使动物饲草料加工质量更有保证,配方更加科学合理,创新开辟了产业园草食动物养殖源头标准化发展模式,推动全县标准化养殖良性发展。建设多个标准化饲草站。每个标准饲草站占地 200 亩以上,露天储存裹包青贮饲草 10 万吨以上,饲草站具备饲草收储运、饲草集中配送中心、饲草种植服务、养殖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对接等功能。建设内容包括办公、货场、草料混合配送系统、肥料混合配送系统、草料智能化管理系统等。
2.5 草畜一体化生态农业协同服务平台
以草畜产业园种养加一体化产业链条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种植资源,依托 “生态农牧协同服务网络系统”,搭建“饲草畜牧一体化产业系统服务平台”,即集青贮饲草供应、草食畜牧业生态养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服务系统,为草畜产业园生产、加工、物流、科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基于行为逻辑的国际领先协同网络系统,构建农牧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协同服务平台。平台将可实现多目标任务同台运行,包括标准化青贮饲草产品生产储运监管系统,畜禽饲草料营养专家系统、畜禽体检疫病防治专家系统、畜禽活体储备监管系统、农产品定单系统、信用交易结算系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系统全部运行后,将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平台保障。
例青贮饲草机械化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裹包青贮饲草产品收、储、运装备共享服务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收储装备昂贵、作业时间短、并发式需求突出的瓶颈。
3 社会生态效益
饲草畜牧一体化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1个饲草站年提供商品青贮饲草10万t以上, 基本保障1.5万头牛或者10万只羊的养殖需要。草饲一体化为养殖企业节省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养殖占地面积。而加入运营平台的养殖企业可以免费享受养殖专家团队技术服务,采购饲草的同时就获得饲草料营养解决方案,饲草站专业人员为动物体检并上传数据到专家平台,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治个性化解决方案。
实施饲草畜牧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与当地资源和政府政策紧密结合,除获得政策支持外,可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使其获得丰厚的利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农民作为劳动力通过参与到项目中,获得了来自企业系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的机会,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使得各项素质得到提高。此外,通过配套建立生态饲草站,带动生态种植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可安排直接就业,带动群众增收,社会效益显著。另外通过加强外部合作,在使生态农产品快速走向市场的同时,加强了与外部友好交流与合作,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草畜一体化建设实施和示范推广,保护了当地的土壤,水和空气,加强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种植耐旱的杂交构树和耐涝的饲料蛋白桑,可有效固沙防洪,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受益,也是落实我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有效举措。对促进农业-草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1]杨富裕,推动草畜联动 加快一体化发展[J],中国畜牧业,2015,15:22.
[2]谢立宏,张鹏阳,平罗县草畜一体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7,4:96-97.
[3]张懿笃,加快草畜一体化步伐 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畜牧业,2016: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