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工作改进措施
2018-02-15杨和平
杨和平
(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自2001年至今,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数量虽然每年下降幅度较大,但整个行业的安全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重大事故时有发生,2001—2016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重特大事故40起、死亡1 320人[1-2]。其中较典型的事故有2015年辽宁连山钼业集团兴利矿业“12.17”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7人死亡、17人受伤(含3名消防队员),直接经济损失2 199.1万元;山东临沂平邑县万庄石膏矿区“12.25”采空区重大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1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 133.9 万元。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事故都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缺失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履职能力欠缺,管理不到位。本研究对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对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讨论。
1 常见不足
(1)管理理念。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尽管工作经验较丰富,但受限于企业固有的运营模式、运营理念,倾向于安于现状,满足既有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杜邦公司“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冰山理论、海因里希理论、破窗效应、6S管理、安全风险管理、“双体系”建设等)[3]大都持有排斥思维,认为矿山开采作为高危行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是无法避免的,即便采用该类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2)思想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正确理解安全生产给企业带来的无形效益,无法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铁矿石市场行情有所好转的情形下,部分企业负责人渐渐不按照设计能力组织生产,随意扩大生产规模,造成安全投入欠账,矿山安全生产设备得不到有效维护,甚至部分矿山存在边基建边生产、边探矿边生产、非法组织开采等现象,造成安全事故频发。2017年前后,由于铁矿石价格反弹,部分停产矿山陆续复工生产,事故反弹较明显,2017年1—2月,全国非煤矿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8起、死亡55人,同比增加19起、23人,其中较大事故2起、死亡8人,同比增加2起、8人。典型事故有2010年发生的辽宁锦州“1.18”冒顶事故(停产整改期间擅自组织生产),河南南阳“4.21”爆炸事故(探矿期间非法采矿)以及陕西渭南“10.14”火灾事故(无采矿证和安全许可证,非法组织开采)。
(3)业务技能。现阶段,一些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于政府最新出台的安全生产规程不够了解,在工作中并未严格遵照执行,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积极性、责任感和危机感,对出现的一些事故苗头、管理漏洞无法有效察觉,普遍存在着盲目决策、违章指挥、安全管控脱节、工作粗放化和简单化等问题,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安全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2013年6月23日13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荣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甲乌拉铅锌矿三采区2#系统副井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引发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未进行反风试验;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严重缺失,入井人员未携带自救器。
(4)机构及人员配置。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基本按照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了安全管理专职机构,配备了专职安管员,但部分企业的安管员身兼多职,导致该类人员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此外,即便部分企业配备了专职安管员,但该类人员大多不具备采矿、通风、机电等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生产管理经验,从而使得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显著,各类事故频发。
(5)协同配合。“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已成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准则。但仍有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仅将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归口于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并未有效协调矿山地质、采矿、通风、机电等部门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导致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6)安全生产投入。部分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注重眼前利益,未将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与业务发展同等看待,对于政府提倡的“自动化换人、机械化减人”的生产模式并未深刻理解,在矿山生产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设备老化严重,安全性能降低,矿山各类安全隐患也未得到及时治理。2005年内蒙赤峰喀啦沁旗金峰萤石矿“3.31”8人死亡事故以及2013年湖北随州金泰矿业“6.23”6人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都是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不对采空区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理,导致采空区塌陷而引发事故。
(7)培训检查。安全培训是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技能的有效手段,是确保矿山企业安全有序运行、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部分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于开展企业安全培训检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频繁开展安全培训检查工作会大大影响企业生产工作,导致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设备操作水平较低,隐患自主排查能力欠缺,进而使得企业安全生产隐患突出。据调查,2012—2016年全国共发生220起重特大事故中存在人员违章违规操作或遇险情采取措施不当而引发的事故有113起,占51.4%。
(8)现场管理。相当一部分非煤矿山企业主要领导人不理解“安全生产重点在管理,管理重点在现场,现场重点在落实”的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在日常工作中不经常深入生产作业现场,不参加基层安全活动,无法及时掌握作业现场安全状况以及员工的技术水平。此外,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在传达上级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时,流于形式,并未真正予以落实和整改。
2 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明晰企业安全定位,增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的信心。①加强业务知识及相关法规、文件的学习,争做技术型管理人才,树立 “无安则衰,无安则败”和“以人为本”的安全效益观,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宣传和推行安全风险管控理念,大力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积极推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企业安全管理模式;②充分了解国际、国内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战略意义,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摒弃陈旧思维和传统管理模式,由“死不起人”向“伤不起人”转变,由注重安全生产向安全生产与员工健康并重转变,了解和熟知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思路;③无论是在生产作业现场还是在基层车间,企业负责人应详细了解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定期参与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以及相关安全生产活动(如班前班后会、安全分析总结会、岗位安全确认等),应积极参与企业相关安全教育培训,亲自参与培训与授课,并注重效果评估。
(2)将“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落实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①设置和完善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将专业知识水平高、现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优秀人员配置于安全生产岗位,并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支持安管人员开展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应在年度评先创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考虑;②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他业务发生矛盾时,应始终保证安全优先,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依法合规生产,摒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发生事故再要”的错误思路[4];③丰富“一票否决”制度的内涵,企业内部进行安全生产考核时不仅要将生产安全事故纳入,还应包括潜在的风险因素和过程管控措施的及时性,如安全隐患始终多发或呈上升趋势、安全管理滑坡明显、拒不执行安全指令、重复性隐患、习惯性违章长期得不到解决等内容,对于存在上述现象的个人、部门应当予以一票否决,否决结果应与相关责任人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调整)、工作合同解除或续订以及相关部门评优密切挂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发展态势,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局面;④加大安全考核权重,考核基数在工资额度中的占比不宜低于30%~50%,将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绩效考核结果与月度绩效收入密切挂钩,通过制定和完善安全考核方式,以正向激励为主,加大否决项设置,明确“安全底线、红线”清单,注重考核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逐步解决企业安全责任和安全压力逐级衰减的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推进安全生产由被动防范转向主动管理。
(3)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化安全水平。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将安全投入置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甚至优先考虑的位置,应从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安全投入,充分认识到安全投入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形象的必要保证[5];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年度安全生产投入计划;积极推广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逐步提升企业本质化水平,改善企业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强安全隐患及事故分析处理,强化源头管控力度。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善于从隐患和事故苗头中发现潜在风险,改变以往单纯注重隐患整改落实、不注重隐患原因分析的工作思路,应每月至少召开1次安全分析总结会议,吸纳国内外同行业的事故教训及优秀经验,认真查找企业内部的各类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将各类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抓好关键任务识别和落实。非煤矿山企业重要生产工艺应用流程、要害岗位及关键生产环节通常潜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此应格外重视,严格管控企业新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及审批,以及大件吊装、巷道贯通、中深孔爆破、溜井维护、采场放顶、井巷及采场支护、天井及斜井掘进、边坡治理,防治水工程、矿柱回收、有限空间作业等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管控[6-8],亲自参与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分析上述作业环节和工序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组织制定细致、明确的防范措施,并安排专人在现场跟踪落实,确保安全生产。
(6)加强变化管理管控力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企业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外部市场行情波动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情形下,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工作思路,相应的安全管理思路也会有一定的调整,因此,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跟踪、管控相关安全生产工作的调整和落实,确保企业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7)创建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归属感。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和培育企业安全文化,以此来引导、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鼓励和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安全承诺和践诺行动,创建富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诚信文化,强化员工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不断提升企业的现代安全文化水平[9-10]。
3 结 语
安全是非煤矿山企业的核心利益,安全生产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首要职责。分析了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表明: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端正态度,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主动作为,大力推行职业健康体系建设,积极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立起系统化、标准化、自我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引领企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1]王运敏,李世杰.金属非金属矿山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光军.安全管理理念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崔政斌,冯永发.杜邦十大安全理念透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钱巨丰.海洋石油领域安全生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5]贾广发.开滦(集团)赵各庄矿业公司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6]靳冬冬.矿山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矿业,2017(5):184-185.
[7]马远.岩巷快速掘进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J].现代矿业,2017(1):233-234.
[8]罗超.我国矿山机械设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现代矿业,2016(10):194-195.
[9]程敬东.创新安全管理 开创煤矿安全工作新局面[J].中国煤炭工业,2010(11):37-38.
[10]张亚飞,程敬东.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实现矿井安全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1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