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2018-02-15孙长福
孙长福
(黑河市龙江建筑工程公司 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
1 绿色施工技术概述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使用者来衣服就是看以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建筑施工方来讲,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对于建筑来讲,通过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能有效的达到环保的目标,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即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使用绿色、无污染和可再生的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当前资源紧缺问题,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面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建筑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 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2.1 通风技术
由于建筑物通风系统直接会对建筑物的性能带来影响,一旦建筑物内通风系统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冬季会加速建筑内部热量的流失,增加供暖的压力。同时空气流通不顺畅,还会影响建筑内部空气质量,对居住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建筑物的合理通风至关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来采用合理的通风技术。例如,在某仓库性质的建筑中,在屋顶开了一道天窗,距地面2.0m处开了一扇气窗,气窗对面墙开了一扇窗,在这些通风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了仓库的空气流通。仓库本身对环境的干燥性要求较高,在夏天,光线从天窗和其他窗户透进来,增加采光的同时,加强了透风;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可以关闭窗户来加强保温。
2.2 节水技术
当前建筑施工中都以市政常规用水为主,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用水量较大,特别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预制用水较多,需要做到水资源的科学和节约使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运用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现代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特点来制定具体的用水定额,分别计量生活用水和工程用水,并分阶段进行核算。对于洗车、绿化和道路降尘所需要的供水可以使用收集过滤后的雨水,并设置三级沉淀池,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活区洗衣和洗澡等生活用水进行收集,可以用来冲洗厕所。在混凝土楼板养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覆盖的草袋进行喷水来进行养护,墙面和柱面可以采用喷洒养护液的方法来进行养护,减少施工用水量。在基坑开挖时,利用深层井点降水,可以用其来清理模板,实现用水的节约。
2.3 节能技术和节材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制定施工能耗指标,优先选择具有高效、环保和节能的施工设备,并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和工作面,以此来降低作业区域内的机具数量,另外还要充分的利用相邻作业区的共同机具资源。在规划压塌工艺过程中,尽量选择电能消耗少的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耗材量较大,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在保证建筑物结构设计合理及质量的基础上,要尽量的减少材料使用量,并对建筑材料的投入成本进行控制,优先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当前在建筑工程中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应用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不仅砌块重量较轻,而且施工时不易受到振动影响,不仅实现了施工时间的节约,而且还降低了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2.4 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1)对土方的处理。在土方开挖施工结束后将其进行外运处理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和场地,同时也会提高交通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对建筑工程四周的居民生活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地下施工结束后需要取土进行回填,所以施工人员对施工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原土回填施工。
(2)各种建筑垃圾的二次使用。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经常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相关施工人员将建筑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堆放与管理,对于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如废旧模板、废钢筋头、落地混凝土等建立回收利用使用制度及现场规范。在建筑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可以根据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方法进行分类,将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基础垫层及现场临设地面硬化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2.5 屋顶隔热层施工
在整个建筑中,太阳辐射比较严重的就是屋顶,我们应该做好屋顶的隔热与保温工作,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一般情况下,屋顶都是使用混凝土结构的,其传导性能比较好,因而顶楼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冬冷夏热。目前,有很多的小区屋顶是尖的,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降低太阳的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保温隔热的特点。这个设计还有着一定的缺点,就是不能合理的使用屋顶的空间,给太阳能的安装带来了困难。
3 结束语
在当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环保观念在建筑施工中的融入,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青睐。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使用环保施工材料,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可以实现施工成本的节约,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