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2018-02-14陈琪
陈琪
摘 要: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喇嘛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极具特点。美岱召壁画是内蒙古所有寺院壁画中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绘制最早、保留最久、内容最丰硕、保存较为完好的壁画群,既表现了明代蒙古贵族的生存条件,也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内容。壁画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以工笔重彩为主,召内保留完好的明代壁画共有1650多平方米,享有“壁画艺术博物馆”的佳誉。
关键词:游牧文化;藏传佛教;美岱召;壁画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16-03
一、 美岱召壁画概述
(一)美岱召修建背景
16世纪中叶,蒙古地域呈现封建贵族割据、彼此破裂对立的场面。担任这一地区统领土默特的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孙,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1584年他自称为汗,拥有十分雄厚的权势。
嘉靖中期以后,随着官府以及地主对边境汉人的剥削和压榨,不胜重负的大部分汉人逃到蒙古地域,阿拉坦汗为此制订了优越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开垦土地,从此,汉人居住在一个“板升”的村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土默特地域经济文明的发展,为建造美岱召等部分寺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材料。16世纪下半叶,因为符合蒙古地域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需求,美岱召得以在蒙古地区修建。
(二)美岱召壁画分类
城寺建成后,美岱召的壁画也随之进行绘制,饱受历史的积淀,历经风雨的洗礼,该建筑已多次修复和翻新,建筑里面的壁画也存在损坏、脱落、被掩盖等情况。
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壁画的格调全部出于汉藏绘画,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以及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尽管不至于超越藏传佛教绘画风格和中原佛教绘画风格,但也体现出蒙古地区不仅能够接受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也能让自己的艺术风格发展进步。
美岱召壁画按照主题分类,主要有体现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佛传图、藏传佛教各教派祖师、对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做出巨大贡献的宗教领袖以及十八罗汉、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菩萨、度母、护法等诸神。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最具特点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是在其他寺庙中无法看到的画面。
在内容上,美岱召的壁画可以划分为动物鸟兽、佛神、信徒类、花草树木以及建筑类。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有很多是以佛像造像为主,有《释迦摩尼的佛传图》《十八罗汉图》等,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为主的《宗喀巴成道图》《三世达赖传道图》等,还有极具特点的《阿拉坦汗家族礼佛图》。
(三)美岱召壁画的分布
美岱召壁画是在明朝时期开始盛行,以绘制时间不同,分为早、中、晚期。早期的美岱召壁画大多保存在最早修建的琉璃殿和大雄宝殿内。美岱召的壁画外形朴素有神韵,颜色纯粹,画面感较为古老,琉璃殿遗留了一层老壁画,绘有十八罗汉及高僧大德、护法诸神,并且还包含了藏传佛教中五大派别。在琉璃殿的东壁从左到右绘有金刚手菩萨、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及两尊金刚。西壁绘有马头明王、金刚手菩萨、大威德金刚。琉璃殿与大雄宝殿都属于美岱召早期建筑,据专家推测,建成时间是万历初年至十几年。
太后庙是为全封闭式的建筑,是供奉阿拉坦汗之妻三娘子骨灰的灵堂,殿内的壁画人物大小适中,品类丰硕,数量繁多,和琉璃殿与大雄宝殿的绘画水平相比较,太后庙的绘画风格更加豪放,没有其他殿的绘画风格细腻。太后庙的正壁描绘的是三世佛像,东西壁绘制的是八大菩萨像以及十八罗汉像,相传八大菩萨能够把人的灵魂引领极乐世界。
散布在大雄宝殿经堂二楼、大雄宝殿佛殿三壁和琉璃殿二楼的,是美岱召清朝中晚期绘制的壁画,晚期的美岱召壁画受清政府的重视以及绘画的格局较大,所以绘画时间较长。琉璃殿二楼的精美壁画可以说是美岱召晚期壁画最精巧的部分,色彩清雅、楚楚动人的人物形象、遒劲有力的线条。
大雄宝殿、三佛阁、太后庙是美岱召最主要的3个建筑。从大经堂进入大雄宝殿,殿内遍布绘画,雄伟壮观,殿内同样不分层,二十多米高的金柱一向到顶,令人叹为观止,眼前一亮。墙壁的北面绘有释迦摩尼像,阿难、迦叶二弟子分别居于他左右。背景绘有释迦摩尼和太子游四方、出家剃度、牧女献乳糜、降服魔女、得道成佛的故事画,外型活泼风趣,充斥凡间乐趣。“壁画的东侧绘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得道成佛的故事,下壁是玛哈嘎拉(也称大日如来,即大黑天,脚踩白象的抽象形象,象皮披在身上)以及巧尔吉金刚(即称胜乐金刚,拥抱明妃踏在牛身的抽象)和巴拉登哈蒙(吉祥天女)等多位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形状诡秘虚夸,线条豪迈灵敏。”?譹?訛
二、美岱召壁画的艺术形象
(一)蒙古贵族生活
美岱召是蒙古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刻体现蒙古生活的是蒙古贵族礼佛图,这一壁画中,西部的下方是一组蒙古族供养人群像。整个绘图主要人物有9人,陪衬人物53人。在这组画中,所有人物手中持有念珠等宗教器物,用来礼佛,都身穿蒙古族服饰,体现谦逊,虔诚信仰佛教。在壁画的北侧刻画有一位老妇人,她头戴皮帽子,身着皮领对襟袍服,满脸丰腴,体态雍容天然,端坐在一张木桌上,身旁有两个喇嘛伺候。“据专家考察,这可能是三娘子老年时代的抽象画像。据推测,在她左边的是一位蒙古贵族为三代顺义王扯力克。”?譺?訛三娘子驾驭兵权40多年,在明朝和土默特蒙古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促进和维持了两个地区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三娘子的丰功伟绩,她不只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敬爱与拥戴,也得到朝廷的肯定,所以封她为“忠顺夫人”。“有一位身穿大红披甲,头戴红缨席帽的娇艳少妇在壁画上须弥山南部,并且与之相对的是一位蓄须的红衣喇嘛,这是乌兰妣吉迎请麦达力活佛的场景。”?譻?訛乌兰妣吉是俺答汗孙子把汉那吉的妻子,也是在顺义王家族中鼎鼎有名、声威显著的女子,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荣耀。在乌兰妣吉执政期间,一向是以睦邻友好的态度与明朝交流,明朝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封她为“忠义夫人”。壁画中,她盛装出席,年轻貌美,颈挂连环镶嵌着松石方形项坠,左手托淖尔布,右手执乌木佛珠,半圆墩台上祥和的静坐。在这组壁画中,所有人物头像皆侧向麦达力活佛,呈现出恭敬迎佛的形态,虔诚礼佛。壁画所体现的内容场景,与泰和门石匾记载的历史完全吻合,《蒙古源流》也对此有所记录。在乌兰妣吉身后有一位俊俏少年,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带珠帽子,身上穿着黄色的圆领长袍,表情平和宁静,据推断这个少年是她的孙子猛克台吉。最南侧的男子頭戴席帽,身穿圆领长袍,右手持碗,面相极其凶煞,据史料记载,此人可能是三娘子的亲孙子,从小娇生惯养,高傲无礼、胡作非为。这组壁画以精细逼真的笔法刻画了明代时期中叶蒙古族上层社会的生存场景,绚丽的色彩,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对于探究明代的蒙古史、服饰史、美术史以及佛教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宗教生活
释迦摩尼(公元前642年—前544年),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同时也是古印度宗教家,可以说是古印度宗教方面的旗帜。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创建佛教,通过细心钻研,创建了佛教根本的教义与教规,在释迦摩尼的眼里,世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斗争,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他传授佛法,普度众生,让世人感受到善良。他使用佛教教义,化解村落、族群之间的矛盾,使其和平相处。佛教在印度迅速展开得益于释迦摩尼的这种慈善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在信众中扎下深沉根基,让世人断除烦恼,破迷开悟。美岱召佛殿北壁的壁画中,刻画了释迦摩尼所生活时代的日常生活故事。壁画中,释迦摩尼位居正中,可以看出他右手做出降魔印,用左手托盛花蓝钵,结跏跌坐在莲花宝座,神态庄严,侍立在两侧的分别是他的弟子阿难、迦叶。在其两侧分别绘有四大天王、罗汉尊像。释迦摩尼的两侧则绘有他的生平事迹,释迦摩尼出生前,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进入了腹部,随后她就生下了释迦摩尼,出世7天后,他的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逝世了,是摩耶夫人的妹妹将释迦摩尼抚养长大。年幼丧母,又见惯了众生相残,于是他决定出家。经历了出游四门、苦行、成道、降魔、游行教化、涅槃、火化等历程。每个故事中,释迦摩尼的形象都是结跏跌坐,在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是占有很大比例,构图不是很紧凑,然而每个故事都是陈列有序,环绕着释迦摩尼大画像在其四周展开,故事情节一目了然。
宗喀巴(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意为善慧,本名罗桑扎巴,创立了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以前是红教派,因为红教派戒律松弛,喇嘛胡作非为,为了繁荣戒律,表示与红教绝对不一样,在他31岁时抉择戴上了与过去的戒律者们相同的黄色的帽子,目的是复兴戒律,标新立异,从此宗喀巴的弟子们也随之戴黄帽,因而称之为黄帽派,并以实践为主,踊跃提倡戒律,进行宗教变革,撰写佛教著述,振兴旧寺,修筑新寺,大量收授徒弟,讲述宗教经典,宣传教义,正式创立了格鲁派。美岱召大雄宝殿佛堂东壁绘有宗喀巴成道图,主要讲述了宗喀巴的一生,画面以宗喀巴为中心,两侧为宗喀巴“最著名的八大弟子”,主要绘有宗喀巴的父亲鲁布木格、母亲阿却以及宗喀巴童年出家受戒、游学辩经、讲学静修、著书立说、新建甘丹寺、开创格鲁派等一系列故事。
三、美岱召壁画的价值
美岱召建寺已有47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喇嘛教传入蒙古时的一个重要核心,它的历史与阿拉坦汗家族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研讨明代蒙古史、佛教史、修建史、美术史都有重要的价值。美岱召壁画艺术内容体现在宗教与世俗这两个方面,既有明清豪迈的格调,也有绘画方面的缤纷多彩。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域的传播和影响,以美岱召最为明显,它的修建构造、壁画体现方式以及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北元期间因为战乱频繁,蒙古军战败以及明朝的种种封闭,蒙古各部落农业衰退,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土默特部首领开始掌管部落大权,随着他的各种改革,农业、手工业虽然有所改进,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牧区的经济状况。长期的征战,蒙古与明朝两败俱伤,明朝与蒙古拒绝交往的政策也逐渐瓦解,隆庆年间,明朝与蒙古之间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立,蒙古经济得到了发展复苏。三娘子协助部落首领处理各种朝政,对蒙明之间友好合作关系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所以在美岱召中特意修有三娘子的灵堂,以此彰显她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关系所做的贡献。
从绘画类别、艺术流派等各方面来看,美岱召体现了土默特地方在明清两代蒙、汉、藏、满等多民族的交流统一,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汉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借鉴,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审美风格。蒙古族人民在借鉴中学习、吸收了汉地文明以及藏传佛教艺术文化中的精华,也创始了本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及风格,将外来的艺术风格融合成具备自己特色的艺术体现形式,构成独立的艺术款式。美岱召壁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展现了明代蒙古地区的壁画形式,并在壁画中传达了其中所蕴含的多重信息。
对美岱召壁画所显示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的不同层面的研究,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美岱召壁画是一个民族在时代变迁和文明交融碰撞下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态。
注 释:
①鄂·蘇日台.蒙古族美术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16.
②金申.美岱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7.
③王磊义.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包头市文物管理所.美岱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2〕鄂内哈拉·苏日台.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珠荣嘎.阿拉坦汗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4〕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5〕乔吉.内蒙古寺庙[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程旭光.美岱召建筑及壁画艺术.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09).
〔7〕乌力吉.草原文明寻踪——美岱召壁画.内蒙古画报,2010,(06).
〔8〕张海斌.美岱召壁画与彩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