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2018-02-14武贵龙
武贵龙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为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北京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拟重点实施“科教协同、管服结合、以文化人、实践立行、关爱学子”的“星火北科”树人计划,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随着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高地、人才高地,亟须构建“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这对培育当代优秀大学生,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这一论断的鲜明特征,就是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中“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树人”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人生目标,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有分辨是非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全育人”突出德育“为首”“为先”“为本”的地位,“育人”的全过程都要落实到全员,关注到全方位,贯穿到全过程,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将其教育工作的主线和中心,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做到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人员上无懈怠、内容上无遗漏。只有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才能聚焦凝力、取得实效,为高校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保障。
2.实施“三全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整合协同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以及各项育人元素,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调动一切育人因素,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使在校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目标,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因此,“三全育人”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学校实施“星火北科”树人计划,探索“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较早曾提出将实践劳动作为重要育人环节,较早开始实施“全员德育”工作,较早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三全育人”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十所试点高校之一。为凸显“立德树人”在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校以“立德”为根基,实施“星火北科”树人计划,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环境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1.实施“科教协同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一是要进一步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中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慕课(MOOCs)教学、“立体式”实践教学等新兴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要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像“盐”一样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要不断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积极构筑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工作格局,重点抓住科研评价这一指挥棒,完善科研评价标准,以科研奖励办法为抓手,激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学术报告等。同时,进一步完善道德自律和法律规制互动的科研诚信体系,让科研评价的“指挥棒”转向育人,从根本上明确科研育人方向。
2.实施“以文化人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们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以文化人,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信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校本文化的熏陶作用。长期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一是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本文化三个层面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以“礼敬中华·文溢满井”传统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为代表的精品文化项目和特色品牌活动;二是发挥校史育人作用,打造以校史馆、宣传片、画册、纪事、校史剧“五个系列”的校史宣传展示工程,强化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归属感。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和新媒体传播工作室建设,培育一批“网络名篇、名作、名栏”,积极发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网络素养。
3.实施“实践立行树人计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青年“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实践立行育人,一是要健全實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创新创业课等必修课程,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丰富实践育人活动载体,打造精品讲座平台,优化实践育人竞赛体系,实施实践专项活动,建设创新创业校内平台。二是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加强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校军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国防教育等实践基地,形成社会、基地与学校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团、学生社团等组织育人作用,积极构建“B(标准)+T(特色)+X(先进)”内容体系,提高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水平,促进班团一体化建设,规范建设学生社团等学生自律组织,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不断成长成才。
4.实施“管服结合树人计划”。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是育人的主线;“管理育人”是育人的中枢;“服务育人”是育人的责任。我们既要重视“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也要认识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亦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化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完善学校管理、服务各项规章制度,梳理各管理、服务岗位的育人元素,根据机构及岗位情况,编制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容、程序和标准,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内容可实践。二是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按照“建设一流机关、打造一流队伍、树立一流作风、争创一流服务”的“四个一流”标准,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服务育人功能。三是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和文化熏陶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宿舍文化、行为文化、劳动文化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遵守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5.实施“关爱学子树人计划”。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学校要把关爱融入到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生活育人、环境育人,将工作全面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关爱学子,就是要关心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完善心理课程体系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大力推进以积极心理学为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心态。二是要精细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构建以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服务模式,搭建以个体咨询为主,多种咨询形式为辅的服务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咨询需求,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三是要创新资助育人形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为手段,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制定并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等,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励志、感恩、诚信意识。
学校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见效
1.政策制度保障。按照“三全育人”建设规划,学校将不断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评价体系,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类型岗位的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生动局面。
2.思政队伍保障。学校将一手抓“外立面”加固工程,选优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职心理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等专门工作队伍;一手抓“内环境”精装修工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施“师德铸魂工程”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切实提高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同时,学校将不断完善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社会实践导师等制度,并将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扩展教师育人渠道,发挥教师育人作用。
3.协同机制保障。根据目前学校思政工作“协同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协同”攻坚行动,积极打造“一组三类”的协同机制。“一组”,即充分发挥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三类”,即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辅结合”协同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离退休教师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会商”协同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联席会议”协同机制,切实发挥各方面合力,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