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度”的三维论析
2018-02-14陈沉
摘要:“度”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密切相关,认识并把握好“度”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获取良好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域,在启动阶段,需要把握好“高度”问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定位;在实施阶段,需要把握好“温度”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关怀;在反馈阶段,需要把握好“尺度”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评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温度;尺度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2-0095-06
作者简介:陈沉(1988-),男,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度、效”问题序列中,“度”的问题承上启下,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也是直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获取的关键所在。因此,认识、把握好“度”必然成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
“度”的内涵丰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括“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法则,应遵行的标准”等[2]338。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指向,其哲学层面的释义更为契合研究需求,即“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2]33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参与其中的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因此难以从单纯的“数量界限”层面来完整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度”的内涵。同时,一方面,事物质与量的统一谓之度,质与量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此度的内涵必然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对度进行认识与把握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思维运动过程,是人的主观活动。因此,所谓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即是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互契合的过程,主观与客观契合的程度越高,对度的把握也就更准确。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度”内涵的较为完整的理解,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与具体客观实际的相适应、相契合。“度”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而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度”进行探讨,需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而这一具体化的过程一定要依托于特定的研究视角,才能实现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过程逻辑,主要包含启动、实施、反馈三个具体阶段。立足于过程视角便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度”进行多维度的具象化分析:在启动阶段,“高度”问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在实施阶段,“温度”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反馈阶段,“尺度”问题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
一、“高度”之维——思想政治教育启动阶段的合理定位
“高度”一词,既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指“从基部至某一任选高处的距离”或“整个事物垂直的距离或范围”[2]450;还是一個比较概念,指“程度很高的”[2]451。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用思维才能把握”[4]6,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问题难以从物理空间的层面进行理解,而从比较概念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最为恰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的凸显,本身就是在比较中产生,如果没有同经济、军事、环保等其他工作的比较,便失却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问题的前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就是指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其他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合理地位和应当达到的实践水准。关于这一内涵,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问题一定是基于比较而言,没有比较,问题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必须合理,过高或过低都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问题的正确理解。
在具体的实践中,“高度”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层面均有体现,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高度与理论高度两种具体形态。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且在社会与个人层面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巨大空间。因此,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高度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高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毛泽东将社会主要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即“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5],这里的“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反之则必然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必须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保证国家稳定发展的高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始终围绕着人这个核心,追求着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任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理论高度,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归属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归属体现其理论高度。“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178,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归属。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统一的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其理论高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体现其理论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往往呈现出一种琐碎的状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把控、教育、引导,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必须体现其理论高度。
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合理地位,坚决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两极论”的批判,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与“庸俗化”。其一,批判思想政治教育“两极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两极论”,指立足于极端立场,过度地认识、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与“无用论”。“万能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超越经济基础,全面统领国家各项工作,发挥近乎无限的作用。“万能论”无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其硬性拔高到与自身作用不符的高度,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问题认识过度的表现。“无用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已经沦为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政治说教。“无用论”忽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将其下降到与自身不匹配的高度,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问题认识不及的表现。“万能论”与“无用论”脱离了客观实际,极端化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对其形成科学认知,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把握不准。因此,必须严肃批判“两极论”错误观念,实事求是地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问题的合理认识。其二,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指向被模糊化,转而追求短期、肤浅、可视的目标,矮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高度。“功利化”倾向实质上是对其根本指向的打折,以局部、短期、可视的目标代替根本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追求和达到的高度矮化,这无疑将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不被削减。其三,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背离先进指导思想,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理论高度,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归属、指导思想“庸俗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这是其自身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但当前确实存在着背离马克思主义指导,采用西方“某些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这实质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拖入庸俗之中,从而抹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问题,仅将其作为普通的心理抚慰、情绪疏导,只注重解决日常、琐碎问题。这实质上并没有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鼓舞人、引导人的真正使命,只在较为低端的层面重复经验性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入庸俗化的泥沼。
二、“温度”之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阶段的切实关怀
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在人文社科领域,温度一词的物理学属性被淡化,更多的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追求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以实现特定道德品质、思想行为在教育对象中的生成,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着人展开工作,因而必须很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才能够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获取良好教育成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柔性、人文关怀。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具体体现在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情境等要素的“温度”之中。其一,教育者的“温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温度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尊重,以及教育关系的拓展之上:一方面,当前的教育对象主体特征鲜明,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权威、整体,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关照不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种欠缺温情的“冰冷”状态。要解决好这一矛盾,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释放教育对象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其深切体会到自身被重视、被关注的温暖。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中所形成的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教育者的答疑解惑能够使教育对象切身感受到温度。但若仅仅局限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教育对象的温度将极为有限,还应当使“教学关系”得到拓展,延伸到生活、工作等更廣的范围,从而使教育对象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温度。其二,教育内容的“温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温度集中体现在其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现实生活的关照之上:一方面,教育活动必须以教育内容科学性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向教育对象所传递的内容,都是经实践检验、富有真理性科学性的教育内容,在与此类教育内容的相互作用之中,科学真理的力量能够给予教育对象切实可感的真理温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鲜明的目的性,富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要突出政治性内容的教育”[4]191,但这绝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放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用纯政治性、脱离实际生活的内容进行教育,只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使其能够在教育内容中发现自己,感知到内容所具有的温度。其三,教育情境的“温度”。“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经过人为优化了的特定的微观自觉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在要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7]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从创设到使用,都蕴含和传递着人性关怀,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温度体现其创设和使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凸显服务人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通过引导、教育和争取人,进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从其创设开始,就应当凸显出自身服务于人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使用彰显差异化的具体方略。具体化、差异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要在客观呈现出差异化状态的教育对象之中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精神动力。因此,针对特征迥异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体现出差异化特点。具体到教育情境而言,就是实现“粗而泛”向“精而细”的教育情境转向,充分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使用教育情境。
对思想政治教育“温度”的把握,需要回到教育过程之中,以整体视角审视其“温度”问题所内涵的“升温”“恒温”“保温”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其一,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升温”,杜绝“过热”。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对象的认识水平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断地被其所感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温度”提升的过程,即“升温”过程。“升温”过程之所以必要,就在于这是教育对象认知水平提升和持续感知教育温度相统一的过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升温”不能无限制的持续,一旦超越了合适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转向“过热”,而这是十分危险的状态,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地传递了自身关怀,可能使教育对象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拒绝、排斥态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升温”是客观必要的,但“升温”须在合理限度内进行。其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恒温”,预防“散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升温”的目的,就是要将自身的温度提升到一个合理且最能为教育对象接受的范围,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只是被提升到这个范围还不够,因为温度具有散失的特性,如果不具备恒温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必然要散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恒温”处理。“温度”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持续体现,但思想政治教育“升温”的过程又不能一直持续,否则就容易产生“过热”的危险。因此,当思想政治教育“升温”结束之后,“恒温”就成为接踵而至的重要工作,实现了良好的“恒温”,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能够持续体现出自身的合理温度。其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保温”,阻止“失热”。 此处的“保温”,是一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束之后,对教育对象保持“温度”的问题。“保温”与“恒温”虽意义相近,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具体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就现实情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无法做到全时链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教育对象在接受一定时段的教育之后,要投入到具体工作之中,暂时告别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就存在一个“保温”的问题。这要求教育对象在从事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将其之前所获得的教育温度保持在可回忆的认知体系中,这也在客观上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性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保温”的过程,教育对象在暂时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段内,教育温度必然将持续散失并最终归零。所以,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结束之后,仍然需要把握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温”工作,阻止其“温度”的持续散失。
三、“尺度”之维——思想政治教育反馈阶段的有效评价
习近平强调:“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不仅是我国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8]习近平所言旨在改革问题,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尺度,指的是准绳,分寸,衡量长度的定制,可引申为看待事物的一种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6]139人的本质体现在其社会关系之上,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必然形成多样的价值关系,即“表现为客体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9]。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形成,一定是基于客体的具体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而主体在对客体进行价值关系评判之前,也一定是基于已经确定的标准,否则这样的价值关系评判便会因为没有参照根据而无从谈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由人组织、由人参与且服务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终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作为价值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应有一个价值评判的标准,这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尺度”的主要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启动、实施后必然形成特定的结果,也客观存在着一个依照一定尺度对具体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主要呈现为评价的“尺度”和反馈的“尺度”。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10]。当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实施阶段,呈现一定结果之后,随之要进行的便是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活动。但评价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在于特定标准、尺度的客观存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尺度内含社会整合、社会激励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尺度体现在其能否实现社会整合。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頭。”[11]在整个社会急剧转型之际,社会整体因利益格局频繁变动而“碎裂”的风险加大。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履行好社会整合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价值共识,引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正确统一,维护和谐稳定。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必须以有效的社会整合为标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尺度体现在其能否实现社会激励。社会激励 “通常是指激发社会成员努力追求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要将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民群众“捏合”为一体,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激励功能,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社会激励的实现是重要的尺度。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尺度体现在其能否促进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做人的工作为其根本特征,通过教育人、影响人、争取人,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对人的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实际社会环境中,要保证社会系统各要素和谐、有序、稳定运行,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也应当是重要的尺度。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反馈较多的以方法的形态被引入到对教育过程的管理。“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思想政治教育输入的信息与输出的结果往往不协调,因而反馈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13]同时,反馈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存在,反映着将评价所得信息返回至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帮助其改进教育实践水平的过程。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反馈环节之中,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反馈尺度,以指导具体反馈实践的进行。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反馈信息质与量的统一,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根本尺度。在质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反馈的内容一定要保证准确性、及时性。准确性旨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客观对象的全面、准确把握;及时性旨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客观对象变化信息的迅速捕捉。在量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数量之上,如果信息数量太少,则难以反映人或事物发展全貌;如果信息数量庞杂,则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难以承载。其次,反馈的清晰指向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基本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活动的实质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传递给相应的管理、组织者,以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决策,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活动必须具有清晰的指向性,将既得的信息反映给最能够凭借信息作出实践改进的目标处。倘若随意地、无目的地到处反映,只会造成事实上的信息资源浪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效率的降低。最后,确保反馈渠道的顺畅,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重要尺度。就实际情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机关是层级结构,信息的反馈实际上是一个在层级结构中的运行过程,因此,反馈渠道的顺畅就成为保证反馈成效的关键。反馈能否真正完成,就在于反馈信息能够到达最合适的接收处。其间,反馈信息可能要穿越多个层级,如果反馈渠道在某些层级发生断裂,则无法保证反馈信息的到位,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改进、提升造成障碍。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时代环境变化迅速,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多,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需要实现由传统尺度向现代尺度的“软着陆”,建构个人尺度与集体尺度的“统一体”,警惕西方尺度向东方尺度的渗。其一,实现由传统尺度向现代尺度的“软着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尺度,往往强调强烈政治属性的凸显,呈现为较为抽象的评判形态,从信仰、理想及道德层面形成评判标准。但当前“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浪潮加剧了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网络实践的‘脱域机制和生存体验,消解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规约,加剧了社会目标与个体价值选择的失衡”[12],人的活动范围与关注领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抽象评判,同时由于人的价值追求的具体化,也要在与人的发展切实相关的各具体领域开展具体评判。因而就必然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抽象尺度向抽象与具体尺度共存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避免两種尺度的刚性碰撞,这种缺少缓冲空间的“硬碰硬”会引起人们思想的冲突。传统尺度向现代尺度的转换应当追求“软着陆”,积极探索稳妥的转换方式,进而避免“思想震荡”的出现。其二,建构个人尺度与集体尺度的“统一体”。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足于集体层面进行评判实践,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的价值原则,不可否认,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个人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大彰显,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尺度兼顾个体意志,形成个人尺度。当然,建构个人尺度并非放弃集体尺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集体主义,都需要从集体层面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不能例外。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尺度与集体尺度的“统一体”,在坚持集体尺度的同时,兼顾个人尺度,同时又不以个人尺度代替集体尺度,保持二者的协调统一。其三,警惕西方尺度向东方尺度的真渗透。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占有强势话语地位,向全世界推行其“普世价值”,妄图以资本主义的模式来“规范”世界的发展。尤其在价值尺度方面,西方的渗透形式多样、目的明确,就是要用西方的价值评判尺度来替换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评判尺度,通过改变人民群众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价值立场,进而实现对我国社会属性的颠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西方的价值尺度渗透是真实存在的,一些头脑不清醒、辨别能力不强的人,极易受到西方所谓“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影响,站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持尺度的对立面。西方的价值尺度渗透不会停止,因而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四重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31.
[8]习近平.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人民日报,2016-02-24.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2.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70.
[12]华为国,任小燕.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的理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13(8)∶37.
[1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8.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