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的多维度探析

2018-02-14钟国云陈欢

理论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脱贫攻坚习近平

钟国云 陈欢

摘要:在指导和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随之产生,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看,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和党的扶贫开发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从历史维度看,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设计实践与发展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取向;从目标维度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贫困地区的当代表达;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思想;维度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2-0072-08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课题(KY2016YB504);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4SZ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国云(1982-),男,广西荔浦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期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陈欢(1982-)女,湖南湘潭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消除贫困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整体推进和“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更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能否顺利统筹推进,关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能否协调推进,进而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业能否如期实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和实施路径等。正是在思考、指导和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将脱贫攻坚放在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宽广视野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推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全面学习、深刻地贯彻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对于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也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别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等五个方面,全面解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

一、从理论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和党的扶贫开发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26。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某个时代特定实践的产物,正是伟大时代的孕育才有光辉思想的产生;而理论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是对过去实践经验或已有理论进一步进行实践检验的总结提炼和提升,从而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这一新的历史与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原理,指导中国脱贫攻坚伟大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对马恩反贫困思想和党的扶贫开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九大向世人宣示,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的有力回击。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与把握,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客观国情与社会实际,成功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典范,其是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斗争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是造成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本因素,因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2]。恩格斯则指出“贫困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3],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关于人类的反贫困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应发挥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然这只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习近平关于通过制度优势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则实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状态的深刻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还体现在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的主张,指出发挥无产阶级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习近平则强调扶贫攻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贫困问题和异化现象的根本前提与关键,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足以满足社会成员所需要的规模,才能“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况”[4]243,大多数人由于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变得富足。习近平则指出,脱贫攻坚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要通过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

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消灭三大差别”的构想、先富带后富进而共同富裕的设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这些成为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积淀。习近平正是进一步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才能有信心有条件“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5],通过整合资源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才能立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豪情壮志。

(二)逐渐形成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科学完整的战略思想

2012年以来,习近平围绕扶贫脱贫这一核心主题,在党代会、中央全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有关工作会议、国际会议(论坛)等各种重要场合,在国内历次扶贫考察和调研中,对推进脱贫攻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重大指示或批示,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和论断。习近平明确地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即“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6],具体阐释了脱贫攻坚的战略路径:要摸清基层情况,找穷根、明靶向,量身打造、对症下药,提高扶贫精准度,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解决“扶持谁”的脱贫客体问题;要加快形成从中央到基层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解决关于脱贫主体“谁来扶”问题;要内外结合、输血造血相结合,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通过发展当地生产、易地搬迁安置、加强教育发展、生态建设与补偿以及社保兜底的“五个一批”举措,实现分批分次稳定的多样化脱贫,以解决关于脱贫手段“怎么扶”问题。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气概和政治家的品质,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既注重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总体布局,明确阐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方法,包含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极具时代性和开创性;对于脱贫攻坚的战略路径和具体策略方法的展开,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现实针对性、根本性、实效性和长期性;对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组织领导、干部保障、人才支持、资金扶持、制度建设等战略保障方面,也进行了科学安排和周密部署,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完整科学的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是党和人民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武器。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正是根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抓住了脱贫攻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为脱贫攻坚谋篇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哲学思维,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以及过去党的扶贫开发思想与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二、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设计实践与发展经验的总结

消灭贫困现象、实现全面的均衡的和较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而致力于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彻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坚持不懈地接力奋斗,才能最终成功。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设计的历史演进。

(一)“两个大局”战略设计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郑重地告诫全党:如果不迅速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就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双半”社会,基础差、底子薄,长期以来生产力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而絕大多数贫困人口都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这是中国的客观实际和长期的基本国情。1988年,邓小平在《中央要有权威》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设计,即第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通过对外开放率先加快发展起来,以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时候内地要以这个大局为重;第二个大局则是沿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大力帮助内地的发展,强调“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7]。

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和价值追求。党的“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脱贫攻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在我国特殊国情条件下的现实路径选择,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生动体现。由于国家集中力量支持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第一个“大局”已得到成功实践,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则是党中央对第二个“大局”的持续推进,但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两个大局”战略设计实践与发展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改革发展探索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曾在各种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8]83脱贫攻坚正是要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进而整体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帮扶和支援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脱贫攻坚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设计的进一步时代演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根本缓解和扭转,但要全面消除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解决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加快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9],要加大鼓励支持更多东部地区的企业参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工程的力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在脱贫攻坚协调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做好对口支援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全局性大战略,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区域合作的加强以及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10]这正是对邓小平提出的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第二个大局的实践。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短板,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只有聚焦精准、发力精准,扎实围绕“精准”深化帮扶并确保脱贫实效,全面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才能啃下来。而要“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10],只有通过领导牵头联系、山海互补协作、落实对口帮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才能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尤其是安排好、解决好贫困地区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重大民生现实问题。可见,脱贫攻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设计的进一步历史演进,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则是这一实践经验的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也必然闪烁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耀眼光芒。

三、从价值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利益而服务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1]。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的最根本的政治立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与其他政党相区别开来的最重要、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否坚持人民的立场、是否具有人民性,这是衡量和判断一种思想理论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着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崇高价值追求。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

(一)脫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彰显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党的发展观是由国情的客观性和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主观性所决定的,本质上体现了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党的发展观主要体现为公平至上、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改革开放后党的发展理念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一度导致了长时期的“唯GDP论”。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提出,党的发展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体现为从注重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两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为更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党的发展观的新时代发展与创新。不管是从发展目的来看,还是从发展手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和条件来看,新发展理念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则新时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解决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习近平强调要让创新驱动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动力,而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落后地区,脱贫攻坚本身就是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要求和实践。同时,习近平还要求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内外联动谋求农村的新发展,最终实现让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的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正是新发展理念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中的集中体现,阐明了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脱贫和为谁脱贫的问题,突出了“人民”导向。

(二)集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消灭贫困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的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时对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作为习近平亲自带领中央到省市县乡镇各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广大党政干部极其重大、严肃、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务。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格外地关注和关爱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强调脱贫攻坚工程的各级领导责任追究制,要求不断创新脱贫攻坚的思路、优化脱贫攻坚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做到脱贫攻坚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习近平强调只要还有困难群众没有脱贫,领导干部就不能安之若素,就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毫不懈怠地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坚持奋斗,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心中有人民,胸中有大义,脚下有力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4],这是党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习近平尤其重视调查研究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认为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是补齐农业、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前提。 2012年以来,习近平连续多年在新年里的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关于扶贫,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数个贫困村镇留下了深情的足迹和感人的情怀。从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间,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15],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全国减贫人口总数分别为1600万、1200万、1442万,2016年又减贫1000多万人。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道,他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要求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群众,尤其要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举措,攻克坚中之坚,紧紧扭住导致贫困的关键问题,尽快使特困人群的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为此,脱贫攻坚要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保障和改善的民生,把为困难群众谋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习近平要求全国上下、全党上下围绕脱贫攻坚的目标,统一思想和步调,以愚公移山之志坚持苦干实干,坚决在预计的时间内打赢这场志在必得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的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四、从目标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贫困地区的当代表达

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精神旗帜。从全国发展的大局来看,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突出短板;对于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实现“中国梦”最首要、最现实的则是解决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共享“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党就提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分“两步走”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二大则正式提出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邓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总体上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逐渐形成,十九大则正式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吹响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号角,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突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内涵。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底全国农村户籍人口总数为589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265%。中国还有很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尽管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今农村人口的比重已明显下降,但农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高水平、较全面而均衡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早在2012年底习近平就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6]因此,要建成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农村贫困地区是最大的挑战。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则是“中国梦”在农村地区的当代表达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归根结底是包括贫困农村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梦”的根本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发达地区依然有着较大差距。在2015年初,习近平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8]144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在全国范围而言,就是在现行标准下至2020年,农村地区的所有贫困县都要顺利摘帽、贫困地区的所有贫困人口都要实现脱贫,届时区域整体性贫困也将全部得到解决,也就是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7],消除我国的绝对贫困现象。

没有农村的发展稳定繁荣和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始终成为习近平心中不变的牵挂。党的十九大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8]。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2018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全国“两会”后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聚焦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能否全面消除农村贫困现象,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能否如期顺利实现的大问题。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论断,而“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19],脱贫攻坚既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着力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也要注重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为了阻止返贫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习近平还提出治贫先治愚、补齐精神短板的观点,要求着力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这个根本之举,为农村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共筑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脱贫攻坚是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举措,是农村地区共享中国梦的关键抉择和必然选择,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中国梦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当代表达。

五、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根本遵循

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实践往往是自发而盲目的,而脱离了实践支撑的理论,也将变成空有其名的无用理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新一届党中央接过了反贫困斗争的接力棒,习近平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脱贫攻坚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2015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则标志着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的加速冲刺期;而随着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做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表明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最后决胜的关键阶段。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呼唤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的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一)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脱贫攻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战的主体则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党领导人民坚决向贫困宣战,在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减贫脱贫之路,成绩斐然。至2015年全国成功脱贫、基本实现小康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达7亿多人[17],这为最终消灭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历史向来是由人民书写的,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党只有清醒地树立起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群众,切实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在方方面面,其最本质的特征则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政治优势之所在。反贫困斗争是一场持久战,脱贫攻坚战则意味着消滅贫困的这场战争业已进入尾声。打赢扶贫攻坚战要求必须进一步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展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生动力,最大化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消灭贫困的奇迹才能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现实。

(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指针

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谋发展。习近平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求“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20],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21],明确了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市场、资源和人文旅游等优势推动发展,这是贫困地区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方法和基本武器。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的实质正是发展脱贫、发展致富,就是要通过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全面發展最终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

习近平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2],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精准论述支撑起整个战略思想体系。精准扶贫是基于对贫困对象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一种扶贫治贫方式。习近平强调要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把扶贫抓紧抓准抓到位,“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7],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精准扶贫模式、资源使用方式、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3]。脱贫攻坚既要注重整体的联动与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有所针对,尤其是对一些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上做到分类施策、重点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针对扶贫对象的各项脱贫政策落地落实,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在指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彰显了理论武器的威力,在得到实践检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相关重要论述紧紧抓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要害,解决了长期以来粗放扶贫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机制体制的完善弥补了扶贫制度设计的缺陷,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党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累计减少了6853万人,而贫困发生率则累计下降了71%。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从整体入手,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谋全局聚合力,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方法论。为此,脱贫攻坚必须自觉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略重要论述为实践指南,不断创新脱贫攻坚的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这场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之一的反贫困斗争就能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

结语

贫困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党中央始终牵挂着困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把扶贫开发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持续推进。这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困斗争就像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又上升为理论的结果,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与脱贫攻坚实践的产物,是党和人民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视野宽广、意蕴深远的科学思想理论,逐渐形成了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兼具的思想理论体系。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其必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12-08.http://cpcpeoplecomcn/n/2015/1208/c64387-27899443html.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EB/OL].新华网,2017-02-22.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2/content_5170078htm.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EB/OL].新华社,2016-07-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20/c1001-28571156html.

[10]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EB/OL].新华网,2016-07-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1/c_1119259129htm.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05-17.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517/c1003-29995171html.

[12]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58.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文字实录) [EB/OL].新华网,2017-10-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5/c_129726443htm.

[15]2013年至2016年年均减贫1391万人[EB/OL]. http://wwwgovcn/shuju/2017-08/30/content_5221384htm经济日报,2017-08-30.

[16]本刊编辑部.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8.

[17]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EB/OL].新华网,2015-11-28.http://cpcpeoplecomcn/ n/2015/1129/c64094-27867800html.

[1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海南博鳌)[EB/OL]. 新华网,2018-04-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0/c_1122659873htm.

[19]习近平.再接再厉 扎实工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新华网,2017-10-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09/c_1121774701htm.

[20]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11-0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26301.

[21]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EB/OL].新华网,2013-11-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5/c_118018119_3htm.

[22]习近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EB/OL].新华网,2015-06-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9/c_1115674737htm.

[23]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新华网,2015-10-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45htm.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脱贫攻坚习近平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
秋山真之及其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