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先报道二战的女记者

2018-02-14张宝钰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每日电讯沃斯卫报

张宝钰

作为最具资历的女性战地记者,克莱尔·霍林沃斯无数次穿过枪林弹雨,将二战与冷战期间的历史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里,她习惯了子弹在头顶飞过的声音,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退却,将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忱带往人生的终点。

我们听过许多关于二战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先报道这场战争的是英国女记者克莱尔·霍林沃斯。2017年1月10日,这位拥有传奇经历的新闻工作者在香港去世,终年105岁。

初出茅庐就抢到“世纪头条”

“战争开始了!”

“你确定吗?”

“听!”女记者把话筒伸出窗外,“听到了吗?”

1939年8月29日,二战爆发前3天,作为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新人,28岁的霍林沃斯驾车由波兰进入德国境内。当时,气焰正盛的希特勒已派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吞并了奥地利大部分地区,全世界都在紧盯着他的下一步行动。

出于职业本能,霍林沃斯赴前方打探。戒备森严的德军为何会放一个女记者过去?多年后,霍林沃斯回忆说,“德国人见我年轻,又驾驶外交牌照的车辆,于是放行了。”

起初,霍林沃斯并没发现异常。失望之余,她买了瓶葡萄酒和几份报纸,准备返回。返程路上,霍林沃斯无意间发现的一幕,成就了她记者生涯中的第一个传奇。

英国《卫报》描述道,霍林沃斯沿着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地开着车,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掀开了山谷中数以百计的德军坦克上覆盖的伪装,骇人的场面一下子铺开在她面前。当霍林沃斯发现这些坦克正朝波兰方向进发,她顿时意识到,德国要动武了。

次日,《千辆坦克集结德波边境,十支部队可随时增援》一文出现在《每日电讯》报头版,这是外界第一次明确获知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

霍林沃斯的猜测完全正确。当年9月1日凌晨,她被震耳欲聋的交火声惊醒。德军战机在黎明前的夜空中呼啸而过,密集的炮弹不断向波兰这边飞来。霍林沃斯并未马上撤离,而是拨通了英国在华沙大使馆的电话。

“这不可能!我们(英德)还在谈判呢。”使馆官员不相信她。霍林沃斯索性把听筒伸出窗外,对方沉默了。不久,署有她名字的“世纪头条”发往世界各地。

是记者,也是“女版辛德勒”

霍林沃斯生于1911年10月10日。跟那个动荡年代的绝大多数女性不同,霍林沃斯从未想过偏安一隅,而是选择了更壮丽也更危险的人生。

英国《每日邮报》提到,霍林沃斯生性喜欢冒险,幼时常随父亲参观英国历史上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她不喜欢传统女性洗衣煮饭的生活,渴望接触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正式开启记者生涯前,霍林沃斯已涉足政治活动,曾在多个国际组织中实习。上世纪30年代,她拒绝与乡绅结婚,独自前往欧洲大陆参加慈善活动,帮助上万名难民从纳粹铁蹄下逃脱,被当时的英国媒体冠以“红花侠”的名号。

1938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霍林沃斯正在该国难民驻英委员会工作,她于第一时间穿过德国,抵达波兰。在那里,她帮助了2000多名没有合法证件的战争难民逃往英国。

救援行动结束后,霍林沃斯没有离开,而是前往局势更为紧张的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以官方代表的身份,继续帮助难民逃离纳粹魔爪。

《卫报》提到,霍林沃斯的救助对象中,有位名叫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的女童。在霍林沃斯的全力斡旋下,马德琳和家人顺利前往美国。几十年后,她成为美国首位女国务卿。

1939年7月,英国情报机关认为“霍林沃斯救助了不少英国政府并不欢迎的人士”,这位“女版辛德勒”的救援行动因此被叫停。不过,她的正直和果敢引起了《每日电讯》报时任主编亚瑟·威尔逊的注意,后者将其聘为该报正式员工。

成为正式记者仅3天后,霍林沃斯便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世纪头条”。

2014年,霍林沃斯在香港的公寓中对登门采访的记者回忆起那段往事。已过百岁的她说话吃力,但语气轻松,“当时我非常、非常年轻,我去那里原本是要照顾难民,但没想到战争突然爆发,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甚至感觉有些刺激。”

以身涉险是她的职业习惯

一夜成名的霍林沃斯继续奔走于战场。她目睹了波兰沦陷,辗转于土耳其、希腊、埃及等地。当时女性战地记者凤毛麟角,霍林沃斯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她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对战地报道有十足的狂热,而且总能去对地方。”英国广播公司编辑约翰·辛普森感嘆,“第一个采访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的西方记者是谁?是霍林沃斯。巴列维倒台后最后一次接受了谁的采访?还是霍林沃斯。”二战后期,她跟随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将采访之路从诺曼底一直延伸到柏林,受到盟军统帅部认可。

“我从来不怕听到子弹从头顶飞过的声音,要知道,好报道都是从最危险的地方来的。”霍林沃斯不止一次告诉亲友。二战结束后,她辞别老东家到《卫报》任职,还成为《时代》和《经济学人》的特约作者,号称“《卫报》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军事记者”。

常年穿梭于火线,霍林沃斯的职业生涯险象环生。1940年,在报道罗马尼亚卡罗尔二世国王退位时,因被指控违反审查条例,霍林沃斯被捕入狱,多亏英国驻罗马尼亚官员暗中协助,她才得以脱身。1946年,身在耶路撒冷的她再度险遭不测———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一家酒店引爆炸弹,造成近100人丧生,当时,她距爆炸地点不到300米。

辞世前仍将护照放在枕边

1967年,由于希望致力于战地报道而非外交政策领域,霍林沃斯重返《每日电讯》报,旋即被派往东南亚,跟踪报道越南战争。《纽约时报》提到,霍林沃斯准确地预测出美军无法取得压倒性胜利,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泥潭,“当时,没有几个记者敢做出这样的判断。”

在越南期间,同行的女记者大多留在后方采写,只有霍林沃斯固执地深入前线,她坚信“医院和孤儿院固然重要,但前线才是最关键的地方,那里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职业生涯晚期,霍林沃斯来到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依然神秘的中国,成为《每日电讯》报史上第一位驻中国记者。她亲历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出版了数部研究中国和亚洲问题的专著。

同样是出于对中国和亚洲的感情,霍林沃斯退休后在香港定居。她结过两次婚,没有子女。暮年的她曾对身边人半开玩笑地说,“不要以为我很勇敢,其实我很害怕电梯间,我在巴勒斯坦时曾被困在漆黑的升降机中,那种恐惧感至今犹在,阴影无法消除。”

她的保姆告诉《卫报》,人生进入第90个年头后,霍林沃斯双目失明,但始终保持着每天准时收听BBC全球广播的习惯。及至离世,她每晚睡前总会让身边人准备好两样东西:一双鞋和枕边的护照,“这样就可以保证随时出发”。

这位战地记者如此叮嘱从事新闻工作的后辈:“我并不是多么勇敢,充其量只是个有决心的女人,我知道战场很危险,但能够见证并做一些事情是莫大的幸运。现在的我多少有些放松,以前我只会在车上偷空睡一会儿,吃点饼干便继续赶路。那些日子里,我觉得带上手枪、打印机还有牙刷就够了……因此,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吧,那儿总会带给你一个好故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每日电讯沃斯卫报
猪肾在人体内正常工作超一个月
自己的歌
发改委:防止失信认定泛化扩大化
安迪·高兹沃斯——塑造自然的艺术家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自拍杆”
嫦娥五号将“打包”带回两公斤月壤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