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浅析
2018-02-14齐银辉
齐银辉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出了“毒药治其内,鑱石、针、艾治其外”的理论,现就《武威汉代医简》中塞耳法进行阐述。
1 《武威汉代医简》概述
《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武威医简》)是1972年11月在我国甘肃武威出土的一部汉代医简,成书于东汉早期,早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晚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1],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内容最多的医药学原始文物之一[2]。《武威医简》包括简78枚,牍14枚,内容包括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及其他方面,治疗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男科及五官科病的医方,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超过了《流沙坠简》和《居延汉简甲编》[1],客观反映了汉代医药水平。《武威医简》中记载五官科方3首,涉及16枚医简,说明汉代临床医学已涉及耳、鼻、眼、口腔等科目。现就《武威医简》所载外治法中有关塞耳法及其方药的临床应用加以整理探讨。
2 《武威医简》塞耳法及方药特点
《武威医简》中有关塞耳法治疗耳聋病的记载,原文见简 66[3],简中曰:“气龙,裹药以縠塞之耳,日壹易之。”气龙,即气聋,泛指耳聋病。縠:《说文》中指“细缚也。”《说文通训定声》载:“今之绉纱也。”日壹易之:即每天换药1次。其意是指对耳聋患者可用细纱织物蘸涂膏药,塞入外耳内,每天换药1次。该简中所用膏药来源于“冶千金膏药方”,见于简57~67,其方药组成包括:“蜀椒四升,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即由蜀椒、川芎、白芷、附子4味药物组成,简中描述其具体炮制过程为: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3 L浸泡一昼夜后加入骟猪油3 L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入杯中,搅300次,取出加工好的药盛放入器皿中备用[4]。塞耳法是选其外用法,每次用酸枣仁大小,一般涂膏药后摩3次,待膏药变干燥为止。《武威医简》记载塞耳法所用的冶千金膏药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已知最完整的第1首膏摩方[5],方中蜀椒、川芎、白芷、附子4味药物合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排脓、芳香开窍之功效,主要用于气聋的治疗,根据其功效可以判断出所治耳聋为气虚耳聋或气闭耳聋[3],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是古代塞耳法的最早记载。在膏方制备方面,使用浓醋来浸泡药物,即现代所说的醋制法,醋也是汉代常用的炮制药物的一种溶液,其味酸、苦,性温,入肝、胃经,能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6]。方中蜀椒、附子皆有毒,醋泡取其解毒之功效。清代张璐《本草逢原》记载:“醋……凡制肝药,用为引导。”因千金方所用药物均为辛香走窜之品,故使用浓醋泡一昼夜以引药入肝,加强散瘀行气的作用,再次印证了千金方塞耳治疗气聋病。赋形剂采用常见的猪肪,因其热时为汁,冷置自然黏稠如膏,可谓是现代油膏剂的创始,同时还加入鸡蛋黄作为基质,鸡蛋黄性味甘平,功能滋阴润燥,养血熄风[7],此处是用其理气血之功用。所盛容器为铜器,这是早期秦汉时代制取药膏的特点[8]。
将药物裹于纱布上制成栓剂塞于耳中,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其释放缓慢,作用持久,是中医塞法运用的雏形。另外,膏药每次用量为酸枣仁大小,表明用量较小且通俗易懂,并且一般涂膏药后摩3次,待膏药变干燥为止。该法将“膏”和“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涂”使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通过“摩”来增加药物吸收,可见汉代外治法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而塞法的进一步应用显示了汉代西北边塞简牍的主人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疾病的治疗手段亦是得心应手[9]。至于该膏方运用塞耳法治疗气聋病的疗效如何,简中未明确记录,故无从考证。
3 古代医家对塞耳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古代医家对药物塞耳法论述颇多,主要选用芳香辛窜药物塞耳,以达到通络开窍的作用而复聪。《肘后备急方·卷六》记载了巴豆丸、菖蒲根丸、菖蒲散等药方塞耳治卒聋;《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风聋方》记载用附子、细辛、白芷、石菖蒲等药物制方塞耳治疗风聋;在《备急千金药方·卷六》记载外治暴聋方剂20多首,其所用药物更加丰富,如杏仁、桂心、当归、川芎、柴胡、防风、雄黄、硫磺、磁石等[10]。陈文勇等[11]挖掘《备急千金要方》中外治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其中包含膏剂治疗耳病,如防风、石菖蒲、细辛、附子、川芎,与鲤鱼脑合煎,膏香为成,灌耳中,以棉塞耳治疗耳聋。如《景岳全书》记载将巴豆、穿山甲、石菖蒲、麝香、活磁石等芳香走窜之品以绵裹纳入外耳道,引气上达,导气通闭,而达复聪目的。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收载了聪耳锭、通耳锭、远志磁石锭等塞耳方治疗耳聋、耳鸣等病证。敦煌医方中亦有关塞耳法治疗耳聋的记载[12],P.3930 原文第 144~147 行中有“治耳聋方:菖蒲、当归、杏仁、慈(磁)石、松脂各等,四分腊和作丸,绵裹塞耳即差。又方:取驴脂塞耳即差。”
综上所述,塞耳法源远流长,是古代医家使用外治法治疗耳聋病的一种常用方法,《武威医简》中记载的塞耳法是后世沿用此法的雏形,不仅对主治病证、用法有所记录,且详细记载了所用的冶千金膏药方药物组成、制备、用量、用法,开创了塞耳法治疗耳聋病的先河,为后世塞耳法的进一步发挥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珍贵的医学价值。
[1]朱久育,朱久珍.略论武威汉代医简中耳鼻喉科成就[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2):35-36.
[2]张延昌.第七届全国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4.
[3]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9-20.
[4]张延昌,杨扶德,田雪梅,等.《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J].甘肃中医,2004,17(12):14-15.
[5]李盛华,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M].安徽: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社,2013:87.
[6]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6.
[7]蔡金波.禽蛋疗法浅识[J].山东中医杂志,1984(2):4-6.
[8]张剑锋,张晓刚.《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J].甘肃中医,1993,5(3):38-39.
[9]王智明,吴燕,田雪梅.武威汉代医简中药外治法初探[J].中医研究,2011,24(8):76-77.
[10]陈亮.突发性耳聋中医古文献计算机检索与描述、频数、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1]陈文勇,王露.《备急千金要方》耳鼻喉科外治法浅析[J].新中医,2013,45(7):192-193.
[12]李应存.敦煌写本医方中20种主要的外治法述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