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改造与地域文化
2018-02-14刘恒硕王潼宇
刘恒硕 王潼宇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1 绪论
历史街区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它体现了城市的风韵,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灵魂所在。在我们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地域性,要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道、古井、古树等有价值和特点的东西,同时挖掘更多历史记忆的碎片。
2 历史街区的改造
2.1 改造的必要性
历史街区指的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具有悠久文化传承的建筑群,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兴衰。建筑的生命可以比人类的生命要悠久的多,或者说我们可以将古镇、古城、古街当作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或许会与现代的思想脱节,或许会被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结构材料等方面所淘汰,但是我们依旧要对其报以敬重的态度。这与中国人的文化有关,中国人都会有念旧情节,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几千年的传统就是能将一些物件或是财富留给后代,作为家族象征。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用现代发展的维护手段来对其加以改造,从而延长其寿命。
2.2 改造的宗旨
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留其“记忆”,我们的初衷是要拯救的是一座有着自己灵魂的城市,而不是一片片行尸走肉。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眼中的老房子,而是当地人对其的情感。它承载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古人的匠心以及人们的习惯。
3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百科里面解释为:“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特质为地域性、特色鲜明、传承且发挥作用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2]
3.1 欧陆风
在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是必然。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强国,因此中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了东亚各国,也波及到欧洲的一些国家。[1]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势的“欧陆风”袭击了全球,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普罗旺斯”、“巴塞罗那”等这些饱含我们无数向往的浪漫之都如今确成为了开发商吸引顾客的招牌。无数的欧洲小镇成为了我们的居住区,无数的城市变成了玻璃盒子的无意义的堆叠。城市变得冷冰冰的,失去了人情味,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20世纪带领我们走出贫穷走向发展的工业,如今却成为了遏制我们文化传承的帮凶。这并不是工业发展的错,而是我们自身的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们带来了安全与便捷。但是在我们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更不能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所在。千篇一律的建筑给人们带来的只有乏味感与陌生感。走在街头,看着茫茫多的现代化建筑,甚至会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会给现代建筑带来无数的方便,但是他永远也不可能带给我们一座城的温暖。真正有着自己记忆的城市才会给人以亲切。这不是科技的力量,而是历史文化的力量。
3.2 文化不自信
这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不自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我们的文化传承是让全世界嫉妒的。既然祖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珍贵的遗产,我们为何要舍弃而不是传承?成都的宽窄巷子、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曲靖古街,它们只要矗立在那里,就是一段段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只是清闲的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是他们独有的骄傲,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文化的输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劲的表现,同时也是所有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便是我们最好的例子,它不仅将中国的文字在世界文化中得到了普及,而更主要的是将中国的传承已久的儒家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中发扬了出去,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便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在城市设计中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以营口老街为例,它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辽东半岛之后,为了发展港口而建立的一片商业区。如今保留的建筑都具有一些日本文化的元素和欧洲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因此在如今的改造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其抹去,而是让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条街区不仅仅是商业街,同时更是后人们对历史的正视,无论这段记忆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如果是温馨的记忆,我们留给他温暖后人;如果是屈辱的记忆,我们留给它警醒后人。
3.3 充分发挥地域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地域性,可以是气候造成的,可以是文化造成的,也可以是历史造成的,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保留与传承的。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可以做到阻挡风沙又保温隔热,在适应当地气候的前提下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地域性,才使得这种建筑形式得以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它讲述了一段客家人举族迁徙的故事,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与野兽的袭击,客家人聪明的将住所修建成围合的形式,无论方形还是圆形,都会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同时举族同居也会给迁徙至陌生环境中的人们带来一些温暖。也正是这种文化特色,才使得土楼这种特殊建筑形式被人们所认可。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藏的碉楼、新疆的阿以旺、内蒙的毡包、云南的吊脚楼等等,每一种能够延续至今的建筑形式,其实都在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这也正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之处。不仅仅是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的问题,在建筑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问题,这涉及到建筑的工程造价、施工难度、以及绿色环保等问题。
在当前绿色建筑这个话题正热的时代,我们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更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性的问题。祖辈们的时代中,没有电,没有玻璃,没有钢筋混凝土,但是仍然可以解决通风与采光、保温与隔热等现代绿色建筑所考虑的核心问题。没有先进的机器、没有先进的材料,但是祖辈们仍然可以通过建筑与地域性文化的结合来建成最绿色的建筑,反观我们现在的建筑,是人们的要求变高了?还是我们的思路被限制了?历史街区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历史建筑了,我们在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深入挖掘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隐性的宝贵财富,这不仅是对前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匠心的继承。
4 总结
在文化的传承中,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无法做到对历史文化百分之百的继承,所以在发展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可能保留住历史需要的,人们需要的文化,来与我们的地域性加以融合,而不是一味的以前人为例进行无谓的抄袭,这样是毫无意义的。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我们的文化就不能固步自封,要在传承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留自我。
[1]邵影军.浅谈“欧陆风”建筑[J].四川建筑,2007,09.
[2]罗晓飞.本土与创新——基于地域文化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