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检疫

2018-02-14黄海娇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钩端鼠类螺旋体

黄海娇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1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江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淤泥和水田等地更为严重。本菌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宿主,鼠类多呈隐性感染,尤以黄胸鼠、罗赛鼠、沟鼠、鼷鼠及黑线姬鼠等带菌率很高,分布很广,数目多,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各种兽类、鸟类、畜、禽及人都可感染或带菌,如兽类的野猪、鹿、猴、银黑狐、北极狐、灰狐、狼、獾、浣熊、臭鼬、麝鼠,野鸟中的水禽、水鸟及麻面、环颈雉,蝙蝠,家畜的猪、马、牛、绵羊、山羊、狗、水牛及家禽都具不同的易感性,可呈显性、也可呈隐性感染,患病及带菌动物主要由尿排菌,尿中菌体含量很大(病猪尿含菌量可达1亿个/mL),病鼠、病兽带菌尿污染低湿地而成为危险的疫源地,兽、畜及人经过时即可能被感染,如遇雨季和洪水泛滥时,污染可扩大。带菌的吸血昆虫如蚊、虻、蜱、蝇等亦可传播本病。人、兽、畜、鼠类的钩端螺旋体病可以相互传染,构成复杂的传染链。

本菌可以通过健康的、特别是受损伤的皮肤、粘膜、生殖道、消化道感染,各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但幼小动物和机体抵抗力弱的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耐过本病的动物可获得对同型菌的免疫力,并对某些型菌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份气候温暖,雨水多且吸血昆虫较多,为本病多发期,本病的特点为间隔一定的时间成群地暴发。

2 临床症状

2.1 鹿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达41℃以上,鼻镜干燥,精神沉郁,离群,拒食,反刍停止,瘤胃臌气。随后出现血红蛋自尿,尿频,尿呈葡萄酒样色泽。后期少尿、无尿,食欲废绝,日趋消瘦,呼吸迫促,皮肤粘膜黄染。急性病例7~10d死亡,病死率可达90%以上。

2.2 狐钩端螺漩体病 潜伏期2~12d,病兽突然拒食,呕吐,下痢,心律加速达150~180次/min,呼吸可达70~80次/min。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数小时后,体温下降到正常或正常以下。可视粘膜黄染,尿频并呈深黄色,病兽逐渐衰竭,有的病情恶化而死亡。

2.3 貉钩端螺旋体病 拒食,呕吐,腹泻,精神沉郁,出现明显的黄疸,口腔粘膜及齿龈有溃疡及坏死,肛门括约肌松弛。出现黄疸后体温下降至37.5~36.5℃以下,尿频呈黄红色,病情严重者后期伴发背、颈、四肢肌肉痉擎性收缩,流涎,口唇周围有泡沫,病程约为2~3d,大部分因窒息而死亡。

2.4 水貂钩端螺旋体病 本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渴欲增强,呼吸急促,心律加快,出现血尿或煤焦油样粪便,鼻镜干燥,出现贫血,后肢逐渐瘫痪,转归多为死亡。

2.5 海狮波摩那钩端螺旋体病 感染后临床表现高热,精神沉郁,倦乏,不愿下水游泳,尿血,尿呈浊稠红茶色,怀孕母海狮可发生流产或早产。血液白细胞数增加,血清肌酸酐含量升高。

3 病理变化

3.1 急性病例 可见皮肤、皮下组织、全身粘膜及浆膜发生不同程度的黄疸。心包腔、胸腔、腹腔内常有少量淡茶色澄清或稍混浊的积液。肝、肾、粘膜和浆膜常见点状或斑状出血。肝呈棕黄色,体积轻度肿大,质脆弱,切面常隐约可见黄绿色胆汁淤积的小点,肾肿大。

3.2 慢性病例 可见肾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粟粒大至豆粒大,略呈圆形,膀胱多充满茶色略带混浊的尿液。

4 实验室检疫

4.1 直接镜检

取病兽新鲜抗凝血液、病兽中段尿液和病兽的肾,肝组织(制成5~10倍的生理盐水)悬液,直接用液滴制成压片标本,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所见到的钩端螺旋体形如链珠状,长约 6~30μm,直径 0.1~0.2μm,两端有钩,做回旋、扭曲或波浪式运动。

4.2 分离培养法

(1)培养基 常用柯索夫氏(Korthof)培养基。

(2)培养材料:无菌抗凝血可直接接种培养基;尿液样本可用尿原液直接接种;未污染的组织病料可用无菌镊子夹取一小块,于培养基管壁上轻压磨成糊状,然后洗入培养基液体中,待见轻微混浊时即可将余下组织于另一培养基中作同样接种。污染病料应接在含有抗菌素的培养基内(预先在培养基内加入 5-氟尿嘧啶 100~400μg/mL,SD250~500μg/mL,新霉素5~25μg/mL)。将接种的培养基置于28~30℃温箱培养。在培养5~7d后,可肉眼观察到培养基呈乳白色混浊,对光轻摇试管时,可见有1/3的培养基中有烟状生长物向下移动。在挑取培养物作暗视野活菌检查时,可见有多量的典型钩体存在。培养物可用抗血清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凝集试验、反向炭凝试验、膨胀试验等进行菌群分型鉴定。

4.3 血清学检查方法

近年来常用炭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微囊凝集试验等方法。

猜你喜欢

钩端鼠类螺旋体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广州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感染调查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
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