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洲猪瘟的危害与防控措施
2018-02-14格桑卓嘎四郎玉珍吴金措姆旦增曲珍索朗曲吉拉巴次旦
格桑卓嘎,四郎玉珍,吴金措姆,班 旦,旦增曲珍,索朗曲吉,拉巴次旦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9)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传染病。非洲猪瘟最早1921年原发于非洲肯尼亚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自2018年8月首次传入非洲猪瘟后疫情一直持续蔓延,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给我国养猪产业带了严重的损失。
1 病原
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的成员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感染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细胞胞浆中复制。非洲猪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很强,在血液、粪便、组织及鲜肉和腌制干肉制品中存活很长时间,在土壤中可存活3个月。
2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场舍、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传染病毒。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是本病的易感动物,猪群一旦感染,迅速传播,病死率高达100%。野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储存宿主,病毒一旦传入野猪和软蜱,会使病毒在野生感染圈中长期存在,难以根除,但人和其他动物不会感染本病。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自然潜伏期一般为5~19d,无季节、年龄和品种之分,常年发病,死亡率很高;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0~42℃,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皮下出血,眼、鼻部有明显分泌物,鼻孔出血,有些毒株会引起腹泻,粪便带血,呕吐和孕猪流产等症状。
4 剖检变化
猪感染非洲猪瘟后发病急、死亡率高,病变主要出现在淋巴结、脾、肾和心脏。体腔内出血,皮下淤血、出血。内脏淋巴结严重出血,水肿,变脆。脾脏呈红黑色,肿大,梗死,变脆。肾皮质及肾切面有出血点。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方面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最终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
5.2 实验室诊断 红细胞吸附、细胞吸附抑制和酶联免疫吸附等试验方法用于本病的诊断。病猪和病死猪的全血、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可能含有病毒,诊断时,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不同的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6 危害
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对当地养殖业、食品安全和猪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有严重的影响。疫情一旦传入对当地及周边的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畜牧业经济遭受巨大打击。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会对养猪业危害是毁灭性的,发生后对生猪生产、人民收入、肉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危害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7 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很严重的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坚持内防外堵,一旦传入疫情立即扑灭,防控措施主要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7.1 平时的预防措施
7.1.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日常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入场前彻底消毒;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并按规定申报检疫。不要餐余喂猪、不散放饲养、禁止从疫区调运生猪、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隐瞒不报。
7.1.2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认知水平。必须全面覆盖非洲猪瘟的危害、防范知识和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和养殖户的防范意识、诊断能力和水平;必须保持提高警惕。
7.1.3 做好防控检疫工作,避免外来疫情传入。要加强边境地区的防控,积极引导边境地区养殖户杜绝散养散放,发展规模养殖,坚持内防外堵,严防传染源引入。加大口岸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验等各项工作,做到“早发现、快报告、速诊断、严处置”。
7.2 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7.2.1 一旦疑似疫情发现,必须立即向上级机构上报疫情,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并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7.2.2 疫情确诊后应迅速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为全面根除疫情,迅速扑杀疫区所有生猪,并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猪尸体、排泄物、污染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污染场所、用具、物品、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采取严格彻底的消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