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感需求的住宅景观情境化设计探索

2018-02-14张丁雪

建材与装饰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亲切感观感庭院

张丁雪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渝北 401120)

引言

作为最贴近人类住所的景观空间,住宅景观是人们外出和归家的“必经之路”。因此,相比城市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景观,住宅景观具备更高的步行可达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本文试图通过对住宅景观的观感需求调查研究,着重探索具有“温度”和“生活气”的住宅景观情境化设计手法。

1 观感对于住宅景观的意义

景观的基本概念是认知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质对象的统一[1]。景观,分别从“景”与“观”两个字来看,“景”主要指客观事物本身,而“观”则是由事物产生的主观感想,即观感。人们对于景观好坏的评价往往基于景观带给他们的主观体验,因此景观的观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住宅景观设计大多注重“景”的打造,相对忽略“观”者的感受;这类景观设计通常富于视觉美感,而缺乏美感之外其他感官体验。

2 关于住宅景观观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人们希望住宅景观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说哪种观感才是人们最希望在住宅环境里得到的?针对美感之外的其他观感需求,笔者对重庆市水晶郦城、龙湖源著、万科悦湾、协信春山台等住宅小区的居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总结出了舒适感、私密感、安全感、亲切感等7种主要观感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以上7种观感需求作为多选选项,进行了约100人的在线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结果按选择人数顺序依次为:亲切感(73人)、舒适感(67人)、安全感(41人)、放松感(33人)、私密感(19人)、趣味感(12人)、变化感(7人)。

2.1 亲切感

说起对“家”的感受,最首要的就是亲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住宅景观也是家的一种延伸。比起华而不实、难以亲近的景观,人们更加喜欢看起来友善亲切的空间。

2.2 舒适感

住宅景观的步行可达性和日常使用频率比较高,是居民日常的散步、休憩、锻炼、游乐等活动主要场所。因此住宅景观应充分考虑以上使用需求,从而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感官体验。

2.3 安全感

与上班族、学生相比,老人和小孩的居家时间更长,是住宅景观的主要使用人群。而老人、小孩的行动能力相对较弱,对户外活动的安全性需求也更高,因此安全性也是住宅景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

2.4 放松感

在走访和调查中,不少居民谈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希望小区的环境能带来一些放松感,适当缓解生活的紧张。

2.5 私密感

与开放型公共景观不同,住宅景观具有较强的私密属性,以住宅小区景观为例,从小区入口、中庭、到宅前绿地,私密性的需求逐渐增强。

2.6 趣味感

这里主要针对住宅景观中的活动场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运动、游乐场地的趣味性。

2.7 变化感

住宅景观的使用者相对固定,同一人群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如果景观环境在长时间内缺乏变化,容易给人死板、生硬的印象,造成一定的审美疲劳。

3 基于观感需求的情境化住宅景观营造

基于观感需求的情境化住宅景观营造,主要是指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构思阶段充分考虑居民的观感需求,将其进行排列、组合与叠加,预设出符合观感需求的画面场景,然后再通过与之对应的专业设计手段将这些场景变成现实。

3.1 亲切感的营造

私家庭院是所有景观类型中与住宅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优秀的私家庭院设计处处体现着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例如台湾高雄一处住宅的私家庭院,运用日式住宅常见的“缘侧”空间概念,让平房和庭院之间产生亲切的联系,不论是家人或猫咪都喜欢待在那里[2]。柔和的几何构图,友好的空间界面,适当比例的灰空间,配合更温暖、更有亲和力的防腐木、砾石、植物的材质选择,往往能够形成具有较高亲切感的私家庭院。台北市某住宅区一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水泥灰巷,在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增添木格栅、木座椅和绿化,使原本老旧的水泥墙变得生机盎然,巷子也成为居民共同的前院和花园[3]。同样地,居住小区的景观也可以借鉴私家庭院的常用设计手法,打造充满亲切氛围的景观空间。

3.2 舒适感的营造

舒适度的高低取决于客观物质空间与主观使用方式的契合程度。①在规划布局阶段,应为散步、休憩、锻炼、儿童游乐等各类使用需求匹配适宜的区域。a.布局时应排除与使用需求相悖的用地选择,例如在视觉死角区域布局儿童活动场地、小区入口处布局休憩场所等;b.可适当增强空间的复合性,将可兼容的使用功能布局于同一场所,切忌将各种使用需求划分为独立场地。②在详细设计阶段,建立以舒适度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对初步方案进行讨论、比选、评估,最终筛选出最优的空间设计方案。

3.3 安全感的营造

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特殊性,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控制力较弱,需要在设计上给予给多地关注[4]。避免视觉死角的活动区域选择,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的布置,汽车等危险要素的物理隔离,水景深浅的适当控制,灯光照明的合理布局等设计手段都可以提高场所安全感。

3.4 放松感的营造

如果将心理感受看作一条起伏的线条,当线条呈平缓的曲线,整体感受为放松;当线条呈陡峭的折线,则整体感受为紧张。视觉上的缓和构图、听觉上舒缓的水声、音乐声及触觉上柔和的植物元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整体放松感。

3.5 私密感的营造

私密感主要与封闭感和尺度感有关,空间过于空旷或视线过于通透都对私密感造成破坏。可以通过高差、垂直界面的处理和视线控制,将局部空间从大环境中隔离出来,形成尺度宜人、私密性强的小空间。

3.6 趣味感的营造

小的趣味空间可扩展人们想象的余地,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容易融入空间[5]。如果将场所比喻为一个人物角色,那么趣味感的出现就能为这个角色增添丰富的表情和性格。有创意的景观小品和富于色彩的场地外观都可以增强景观的趣味感。

3.7 变化感的营造

城市景观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考察城市景观时,必须加上时间因子[6]。住宅景观的可变因素主要为植物和水。植物的四季景色变化、水的动静转换,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植物、水与光影、微风等自然因素互动产生不同的效果,都能为景观增添变化感。在设计阶段适当考虑植物和水景的变化,使整体景观保持充满变化、更有活力。日本造园家石原和幸就曾提出:“我会反复思考庭园的观赏价值,考虑一年365天每天不同的乐趣进行庭院设计。就像樱花,花蕾、盛花期、落樱各有各的美,我会在庭园里表现植物不同时期的风景[7]”。

4 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调查和分析,将景观设计与居民的观感需求结合起来,探索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居民生活的住宅景观设计手法。而随着地域、文化、住宅类型的变化,居民的观感需求类型和排序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实际的住宅景观设计项目中,应对特定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设计方案提供指导。

[1]陈烨.城市景观的生成与转换——以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城市景观[D].东南大学,2004.

[2]林黛羚.盖绿色的房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28~153.

[3]林黛羚.改造老房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86~97.

[4]肖 萌,季羿宇,于海漪.北京鼓楼苑地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2011.02:86~92.

[5]陈小勇.居住环境空间的情境化策略[D].中南大学,2012.

[6]范霞.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基于城市景观演变的分析[J].2004:21~24.

[7]张博雅,马嘉.带给人笑容的庭院——日本造园家石原和幸专访[J].风景园林,2018(02):66~71.

猜你喜欢

亲切感观感庭院
回到庭院
《老人与海》读后感
庭院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吴浩:一种具有亲切感的绘画空间
庭院中的童年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让经典不再遥远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香港话剧《最后的晚餐》观感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