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里院街区规划复兴探思

2018-02-14崔博娟

建材与装饰 2018年52期
关键词:青岛历史建筑

邓 夏 崔博娟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6)

青岛作为近代名城,近代文化资源集中而丰厚,既有名片式的相关,又有民生式的相关。青岛里院作为近代青岛殖民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中西生活方式与建筑形态碰撞的产物,青岛早期移民文化和华人奋斗的见证与载体,代表着原生的青岛平民文化,无疑是不可替代与抹杀的文化遗产。

1 关于“保护与修复”的探讨

里院振兴的基础,必然是妥善而有效的保护。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特别是尚真实地有人生活于其间的历史街区,怎样理解“保护与修复”?

1.1 历史街区的保护要连同生活于其中的居民一同保护,否则即是与“历史街区”本义相悖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显然,“生生不息具有活力的社区”、“生活延续性”,是历史街区之为历史街区的必要条件。换言之,如果在未来“振兴”的构想中,定性上完全从旅游出发、商业出发,功能上不再作为生活之社区,主体上替换掉原有真实的居民,那历史街区也将不再是历史街区了。

因此,必须理解《华盛顿宪章》核心要义:“寻求促进这一地区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方法,并鼓励对这些文化财产的保护。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涉及它们周围的居民”。

1.2 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拓宽关于“价值与修复”的眼光和意识,否则即有与“保护”本义相悖的危险

对于历史街区的态度易陷入的几个误区:①片面理解与僵化执行“修旧如旧”,忽视或否认后续时代中的一切变化,造“假古董”,限制了当代活化的可能;②在缺乏细致评估的情况下片面认定其价值不高而完全改变其原有空间格局,只在外观引用一些符号,导致历史感的丧失;③用文物建筑的态度看待历史街区,采取木乃伊式“保护”,剥离了原生居民的生活。一言以蔽之,都属于“价值与修复”的认知偏差。

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中,介绍了拉斯金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观点“对历史建筑只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就可以了”。19世纪意大利派“文献性修复”代表人物博伊托对于修复持更积极的态度,认为建筑遗产的每一部分都反映着历史,应尊重建筑物的现状,坚决反对为了所谓风格的纯正而取消建筑中的历史添加物,认为修缮首要的是加固。

加固、止损,回到新的可用状态,这也是今天城市所要探索的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所采取的态度和思路。

2 复兴的方式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2.1 保障性止损

对待里院,“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在发展的时候,不逾矩、止于至善,低迷徘徊的时期,要密切关注保障性止损,以有续监管工作的展开。

保障性止损,即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亟待复兴而某些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地区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这是日后开展保护与复兴工作的大前提。保护和发展兼得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强日常维护和保障。当务之急是环境卫生整治。目前里院的征收工作正在进行,处于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放任不理,会滋生许多社会问题:①安保问题,防火防盗的日常管理如果缺失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②萧条的负面印象,对市民和旅游者来说都是在释放负面信息,第一眼的脏乱差,会让想了解它的人望而却步。

因此,环境整治应视为持续的、也是复兴计划中最先应予启动的一项工作,透过环境整治,可以避免萧条感,而给人以历史街区应有的“安静而不冷清”的良好感受。

2.2 以人为本,为了谁?

在以往的宣传与关注中,如何使得老城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把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投入的重点。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找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核心。

从人的角度出发,历史街区相关联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外地游客;②居住在其他区域的岛城市民;③街区内的居民。从消费能力来看,以外地游客为爆点,居民被视作“消费能力普遍偏低”,似乎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将游客作为重点考量对象进行未来的策划。但是,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旅游有淡季与旺季之分,且落差巨大,而市民和居民则一年四季均为城区带来活生生、活泼泼的生活景象。因此,仅以一时的消费能力去判断“主次”“主从”,显然难以成就一个正常的、健全的城市生活,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街区的复兴。振兴里院,必须意识到稳定人群的重要性,也就是市民,特别是在其中的居民,慎重对待,避免先清空、再招商。

3 “以人为本”的里院振兴

3.1 街区与原住民共同保护

自从1987年写入《华盛顿宪章》以来,这已成为国际上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认知。就青岛里院来说,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原住民,以其喜爱的方式在本区域生活,否则就成了驱逐性置换。

由于20年来原住民逐年迁出,里院有相当的空置率,这种空置率,在过渡或转型的阶段中,不但不是负面因素,反而是非常有利的弹性适应性因素。长久以来,对里院的各种态度与声音就同时并存,喜爱者有之,厌恶者有之,情感上难舍生活上不堪忍受者有之,认为是青岛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者有之,认为是城市发展伤疤者有之。喜爱此处者不愿离去者,在未来有机更新后,规划时可预先考虑这部分人继续在本区域内生活和工作,具体操作中,可先对现有空置房进行评估,择其适宜者整理为过渡人居环境,供这部分人群使用,有专人负责安全与卫生工作,甚至可考虑利用其进行小规模试点式的再生设计,好的再生设计可以成为民众信心的种子。这显然很有现实意义。

3.2 总的态度和原则是包容性城市应作为新常态

包容性在业态上的体现,一是业态梯度,一是业态种类。业态梯度上,一方面要改变目前低端为主体的态势,建议以中高档为主,而对于接地气的低端也不作完全的排斥,这样可以兼顾各种消费群体。业态种类上,建议不是机械的合并同类,而是从协同互补的角度,互相间的差异与需求,避免脸谱化,避免拿来主义,动态和静态兼得,丰富性的场所,可以在后续发展中保持活力。

3.3 多方参与

出台针对里院环境保护条文,由对里院深有感情的老住户、文保人士、民俗学人士、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相关人士,多方共同参与,并在此基础上,拟出更有长效性的景观条例。

4 结语

城市管理者、文物保护工作者与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之一,是从损毁的现状中,甄别出它的价值,真正适于青岛里院等老街区的评价机制应逐步建立;同时,将其写入保护规划或景观条例。在保护与振兴的认识上,评估全面,导向正确,在实际中物尽其用而非误尽其用。老建筑的性德正是在于利用厚生、物尽其用,充满与自然共生、多样、节能的智慧,令后人思之不尽。基金项目:青岛市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CZ1710077);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806380)。

猜你喜欢

青岛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新历史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