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卡帕设计思想浅析
2018-02-14彭晓光
彭晓光
(广东大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1 关于卡洛·斯卡帕
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出生于威尼斯,早年曾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威尼斯建筑大学从事教学及建筑设计活动。他毕生致力于一些历史性建筑的修复或扩建等小项目上,并在这些项目中倾注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他的学生劳斯在斯卡帕的专集中这样写道:“卡洛·斯卡帕是运用光线的大师,是细部的大师和材料的鉴赏家,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建筑师,而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有着建筑房屋冲动的艺术家。”人们较为熟悉的代表作有Brion墓园、Castelvecchio博物馆、Querini Stampalia博物馆、Possagno雕塑美术馆、Olivetti商店等。斯卡帕在威尼斯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深受其历史传统、地理特征及人文情感的影响,并将他对威尼斯丰富多变的水域空间特征、精湛的传统手工技术、传统材料以及城市建筑历史层次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映射到作品中。他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历史感。许多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建筑历史的纵轴上表现出与前人呼应、让后人感动的力量。对此,斯卡帕有他自己的理解。作为意大利处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他对“现代”这个词有着独特的理解。通过他特有的设计理论和手法使其建筑创作极具个性化和强烈的历史性特征,使人深刻地领略到其历史情结。
1.1 斯卡帕的设计领域
斯卡帕的设计生涯从玻璃工艺开始,和威尼斯知名的玻璃制造区域的摩鲁诺工匠们的接触,深刻的影响着他的一生。甚至有人直称其某一阶段的设计为“摩鲁诺时期”。其后在其他设计,玻璃工艺娴熟的运用也是受这一时期的影响。而伴随其一生的是展示设计,其视为文化的审阅、生命的深思。斯卡帕强调展示品完美的组合将带给这些艺术品新的生命,他们将被人们从心理及生理上重新体会、感应和诠释。另外一些历史性建筑的修复或扩建等小项目才是他被人们称为大师的重要作品。在这些富有历史感的建筑项目中,斯卡帕无论是对历史的解读还是回应历史诉求,都表现的个性十足而富有洞察力和敏锐感,其中布里昂家族墓园的设计最为著名。
1.2 斯卡帕建筑观的根源
1.2.1 地方传统的影响
无论是早年生活的帕拉迪奥之城皮亚琴察还是斯卡帕求学及生活很长时间的威尼斯以及晚年在此生活过十年的阿娄洛城,对斯卡帕的建筑观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些地方对与斯卡帕都是一个“传统”的观念。“传统”对他来讲是根,是养育其建筑理念的摇篮。威尼斯的建筑形体的简洁、明快,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装饰和细部上的特点;阿娄洛城的自然景观;皮亚琴察的帕拉迪奥建筑,都是斯卡帕建筑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1.2.2 新艺术运动及现代主义两位大师的影响
分离派的影响使斯卡帕比其他现代主义者更加重视建筑与其他视觉艺术的联系,特别是绘画。斯卡帕的绘画就变成了一种有创造力的感想,一种沉思,一种关于对与错的争论,远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的描述。绘画在斯卡帕这里成为了一种实验。斯卡帕汲取新艺术运动的思想精华,经常运用重叠、交织、并置的线条和空间彼此限制,互相补充,并将其在建筑上发展为三维的风格。在斯卡帕的设计中,很难看到新古典主义者所定义的明确的形体的位置,他对形式强调其创作的自由发展,斯卡帕把建筑与视觉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形式图像以建筑的语言。
由新艺术运动引导进入现代主义以后,曾有两个人深深地影响了斯卡帕的建筑设计观,那就是赖特和路易·康。
在斯卡帕看来,建筑不仅与自然有一种空间上的联系,更有一种时间上的沉积。建筑与文脉的关系错综复杂,最重要的是此建筑与彼建筑之间的关系。他对历史有着独特的看法,这也是斯卡帕源于赖特、高于赖特的地方。另外莱特箭镞中令斯卡帕着迷并为之倾倒的,并不是赖特建筑空间本身所能激发的创作欲望,而是他所要寻求和发现那些可以重构建筑整体的节点的可能。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斯卡帕对赖特开始感到了失望,因为他再也看不到表现在节点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结构的美。于是,他把注意的焦点转向了路易·康。
弗兰姆顿曾这样评价路易·康:“个人特性绘出了一幅正反元素共同存在的图画。他事实上是古典的,但在造型的稳定和对称上,他又怀念中世纪的浪漫情怀;他最热切地使用进步技术,却也不避免设计中石柱的使用;他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功能主义的设计,但在许多例子中,他又运用功能主义的美学观;他与理性主义者一样赞美体量,他的薄的围墙和全透明体又近似反驳;他很熟悉充满生命之力的有机观念,却不赞同其干扰形态学”。个人特性上斯卡帕与路易·康有着相同之处,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节点和装饰的看法。斯卡帕非常强调节点,并努力把它们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在他看来:建筑是由节点所联接的各部分的总和。路易·康则更是强调“节点是装饰的起源”。
作为赖特和路易斯·康的追随者和信徒,斯卡帕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运用光影塑造空间和氛围。这一点在布里昂家族墓园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2.3 东方情怀与诗文想象
与莱特一样,斯卡帕着迷于日本的情感或者单纯的东方。他感动于日本花园中自然与人造材料的组合;动情于建筑中室内外互联、复杂而又敏感的光线随着自然的韵律而调整与改变;着迷于那些美丽纹理的木头材料的交接成了准确美丽的细部。最终他在日本完成了自己最后的生命旅程。
波特来尔的诗是斯卡帕最喜欢的文字之一。斯卡帕的波特莱尔情结主要并非落在对知觉感官的扩展与扭曲,而是斯卡帕拥有一种来自与“暗夜”面、“反向”面的创造力。这种感觉也正是源自波特莱尔诗歌的意境,形成斯卡帕脑海里想象的场景。
1.3 工作风格
斯卡帕在60年代一直到1978年过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斯卡帕风格,但是设计量的增加也降低了设计执行的速度。一向无视速度及纪律的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不少设计案因此而中断,在这十几年间,正在完成的设计作品屈指可数。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个性,成就了今天的大师。在这一点上本人保持着一种看法,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遗憾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完美之说,也许在某个阶段的终结,正是其设计过程所留下的历史痕迹。
2 卡洛·斯卡帕的设计思想
2.1 “11”数字之谜
布里昂家族墓园设计,斯卡帕反复运用了5.5×5.5cm为模数的线脚作为结构、节点的装饰。在此后的设计中,斯卡帕不断变化比例、材料,改变位置、尺度,对此反复应用,做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这样以5.5作为模数开展的细部已经成为了他的标志,建筑界称之为“斯卡帕细部”。他为什么采用5.5的模数?在书中,这个被认为是数字之谜,由数字11所演化而来,并不断出现在斯卡帕的建筑之中。这个数字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斯卡帕名字的字母刚好11个;一直以来斯卡帕自称拜占庭人,而拜占庭所用的罗马历法只有11个月等等。对这个模数的反复运用,是源自于对历史传统的回应呢?还是只是个人喜好?或者区别于他人?
2.2 “反向”与正能量
与斯卡帕同一时代的现代建筑师们在追求现代光滑而不留痕迹的立面之时,斯卡帕却致力于他的细节设计。而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现代建筑师们不愿面对的接缝、阴角等部位的处理。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斯卡帕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而是斯卡帕的设计观念。正如路易斯·康对斯卡帕细部的神秘发言:“细部是对自然无上的崇敬”。“这些细部都是物理上、需求上的结合,而这个结合最终总是一个美的绝对呈现。”斯卡帕细部的空间精神,是建筑之诗语言的重心。他与时代的这种“反向”,其实是一种正能量在另一个方向的发挥。
2.3 与传统正反向对话
现代设计中与传统对话,最为常见的是一种正面的回应,比如顺从历史文脉机理、延续原有场所感受、强调建筑延续性等等。而在斯卡帕建筑经常会见到一些反向的回应,如他生平最后一个作品,威尼斯的圣萨巴斯提诺修道院的入口立面设计。与他的立面90%交接的是安东尼.奥巴诺地设计的旧立面。而他采取的是一种尺度上的正面对话,却在对话中隐藏着反向性。这种设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现在的设计有启发作用,与传统的对话并非一定要正面回应,而采用反向的方式也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更有内涵及神秘性。比如在与传统对话中,不但可以采用传承前人意图的方式,颠覆甚至反向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应,这一点值得深思。
3 卡洛·斯卡帕的矛盾性
3.1 大约性与精确性
我们了解的斯卡帕的建筑细部,无不精确无比,让整个建筑散发着一种理性的光芒。然而其中却隐藏着斯卡帕最特殊的设计语言“大约性”。这种以“似”、“不完整”的“大约性”通常被斯卡帕运用于表达他的时光意义。这种矛盾的两个事物同时存在于一个建筑,也正是斯卡帕建筑中所隐含的诗性的来源之一。
3.2 完成的作品与未完成感
斯卡帕是一位没有随波逐流的大师,他不属于任何流派,没有留下过多的文字,所有的精神都包含在他的作品及创作的过程中。斯卡帕的每个作品都包含着一种“未完成”的创作过程,而这种含糊其言或者迷离不确定的表达方式以及让人无法理解而有令人好奇神往的节点设计,正是斯卡帕建筑里散发出来的诗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