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高校校园设计
2018-02-14赵敬辛
谭 征,刘 浩,赵敬辛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城市的排水以及防涝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的途径。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良好,财政补给比较充足。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在城市绿地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有所体现,但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的运用还比较少。将海绵理念引入到大学校园里,将其打造成一个“海绵体”,有利于重新塑造校园形象,打造出生态型的绿色校园环境。
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设计
在“海绵城市”这个理念提出之后,“海绵校园”这个名词也就随机而生[1]。在一座城市中,高校学生的数量在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是海绵城市中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的校园规划现状来说,很多高校校园占地面积比较大,教学楼等建筑物也比较多,所以说,大多数的道路都被沥青所覆盖,这就使得在多雨季节,雨水在路面流失,并不能流入至土壤中;相反,在雨水较少的时候,城市的用水量不会减少,这就给城市带来了较重的供水负担。
在高校校园里,这种建筑物多、沥青覆盖面积大的景观规划并不能给学生一种舒服的感觉,也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节水意识。“海绵校园”这一计划的提出,给目前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挑战,有利于提高高校校园雨水的利用率[2];有利于学生提高节水意识,节约水资源;有利于降低高校校园的用水成本;有利于提高高校校园的整体观赏性等。
2 绿色校园、海绵校园生态理念的贯穿
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提出并实施的大框架下,青岛大学也推出了绿色校园、海绵校园的计划。青岛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地处温带,为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天气比较适宜,雨水较多,阳光比较充足。通过对青岛大学校园的整体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绿色校园、海绵校园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其特殊的环境要素,即屋顶雨水的收集、雨水循环利用、户外环境三方面,而且这些要素都是围绕着“水”进行展开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构建屋顶花园灌溉系统
该措施是在收集、利用屋顶上面雨水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屋顶来收集雨水,首先收集的成本比较低,其次,雨水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收集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在大学校园里建筑比较多,屋顶积水也比较多。在方案中,采取了屋顶绿化的设计,由于屋顶的风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屋顶进行种植,土层也比较薄,土壤的蓄水能力较差,所以对屋顶进行绿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土层的蓄水能力较差。根据这种局限性,决定将屋顶上面的积雨用来进行灌溉,以应对屋顶绿化土层蓄水力差的问题。在方案规划中,充分利用屋顶的高差,将其分为三个空间进行绿化,分为休闲区、种植区和观赏区。休闲区设在位置较高的区域,可以用防腐的木材进行装饰,给学生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种植区分布在中间区域,可以采用“凹”造型,一方面方便雨水的输入与输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这个区域自主种植一些植物,为他们提供一种愉快的体验。观赏区可以设在位置较低的地方。
2.2 构建建筑中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在青岛大学,校园中的道路、建筑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较大,在雨水较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较多的路面雨水流量。从建设“海绵校园”的角度来看,这种对雨水进行收集,进而对其进行过滤后投入到日常用水中,这种方法是合理有利的,从而形成了雨水循环利用系统[3]。相对来说,路面上的雨水污染较重,远远不如屋顶的雨水质量,所以要对其进行充分过滤与管理,才能将其投入循环利用。
对于校园中的停车场、休闲广场等公共用地,应使用透水性较高的铺装,使得地表积水能够更好的进行渗透[4]。这种铺装不但对雨水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而且其蓄水能力也比较好。在天气较为炎热的季节,还有利于降低地表的温度。另外,还行进行绿色中庭设计,绿色中庭底部相当于一个蓄水池,可以将建筑屋顶的雨水引流到这里,在天气较为炎热的时候,水面进行蒸发从而降低了空气中的温度,这样一来,就算建筑内部没有冷气,也可以使得室内温度低于外部。
2.3 打造有雨洪管理价值导向的户外环境
青岛大学所设计的户外广场是具有雨水收集和调节功能的,具有一定的雨洪管理价值导向。学生喜欢在这个广场进行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对该广场进行了充分利用。该广场主要采取下沉式的结构,广场的路面铺设非常贴切于大自然,给人一种舒服享受的感觉。当降水的时候,雨水会先落到植被上,然后进行渗透[5]。在广场的中心区域设立中央平台,为学生的演出互动提供场地,并为场地设计出水口,便于积雨的流出,将多余雨水引流到池塘中。对引流过程进行描述,并向学生传递这种理念,使得她们更好的建立起雨洪管理理念[6]。
3 结语
“海绵校园”设计的提出与实施,主要是以水为核心展开的,具有生态环境理念。本文主要从屋顶雨水的利用、建筑中雨水的利用等方面展开的,对打造“海绵校园”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现阶段来看,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的探索,我国还尚处于起步时期,发展很不成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打造绿色海绵高校校园,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强健.北京推进集雨型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5(6):5-8.
[3]李俊奇.专家解读海绵城市的内涵[J].宁波建设,2015(1):6-11.
[4]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5,31(7):10-13.
[5]韩筱婕,刘丹青.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J].广东园林,2012(3):55-58.
[6]张龙飞,杨正.预制装配式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6(1):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