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的湘西传统村落建筑生态性研究

2018-02-14韩彬彬黄浦恩张安石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3期
关键词:里耶天井现象学

朱 超 韩彬彬 黄浦恩 张安石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1 知觉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方法

在《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和《建筑、意义和场所》两书在建筑理论领域系统地讨论了建筑现象学。在目前建筑现象学领域中,根据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以诺伯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强调“场所精神”,就是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真实、最根本的经验,而不是单纯的几何构图与功能主义来衡量建筑。另一个则是以斯蒂芬·霍尔为代表的“知觉现象学”,他强调了通过可以被人所能感知的建筑现象的复杂情况,用来引导和激发人与环境互动作用。

2 场所精神与传统村落

《场所精神》一书中说道:“场所”是指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物体组成的整体。用现象学“回归事物本身”的方法,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天人合一”思想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缺少的。在环境被日益破坏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的发展,认识如摩天大楼、玻璃幕墙等流行建筑形式,造成的能源消耗、土地浪费、破坏自然等,都是不可逆转的,而地方性传统建筑突出地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充满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知觉现象学”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祖先们在长期自然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建筑理念。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镇长春村

3.1 里耶镇村落资源调查与分析

里耶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在里耶境内,多山地丘陵,地形地貌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村落自然景观资源所表现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3.1.1 水系

里耶境内的河流小溪很多,主要有长潭河和酉水河两条河流。村落的选址布局与水流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有些是傍水而建,如长春村;里耶地区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从而村落中形成了能很多够充当水源的井口。村落中大本分都是依水而建,水是村落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水系相邻,能满足生活需求,达到节水的效果,又能置身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中。

3.1.2 林地

里耶境内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木的种类繁多,野生林、人工林四处遍布。在里耶早期的村落中,当地居民发挥了森林资源生产的功能,将木材作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以达到节约能源,节约木的目的。村落布局多与林地相融,与自然景观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当地植被覆盖率很高,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除了改善生态环境外,村落的植被景观还可以促进空间的绿化和分割。

3.2 建筑形体空间布局

地形地貌的复杂化以及丰富的文化习俗,致使的村落的建筑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外观。随着新时代给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许多新建的建筑在外观颜色和材料使用方面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但是在平面布局上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组合形式。里耶村落的新旧建筑都是基于“间”的结构,数量和组合形式的不同,可以导致各种形式的平面布局,包括四种类型:“—”字型,“L”型,“U”型和四合院型(“口”型)。

3.3 里耶镇后花园——长春村

长春村位于里耶镇北面3km处,长潭河是由东向西穿过村落,然后往南注入酉水河,把村落分为两个自然聚落寨,形成“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现状,有“里耶古城后花园”的美称。

建筑的总体布局:

长春村落的东南部是平缓的谷底平川,区域内地上地下水源丰富,有利于水旱农作。长潭河、清江溪从村内穿过,溪河交错,水源充足,植被丰富,树木苍翠,环境优美,人口集中,建筑大多以靠河的吊脚楼为主。

西北部是以山地为主,村落依山而建,在坡地上沿着等高线修筑的梯田林地,规模较大;住宅建筑都是自由分布,散落于山地之间,典型的坐北朝南。以胡家大院、姚家大屋为典型的封火山墙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体现了土家文化和外来文化完美结合。

4 传统村落建筑的生态绿色设计

(1)节地。吊脚楼是在不占用农耕地的一个前提下,在河岸、崖壁、山顶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空间,这是与地域环境之间共性的反映,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又能确保对当地自然环境破坏的最小化,其建筑形态只占有少量建筑面积。

(2)节材。从建筑构造和选材角度来看,由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均盛产杉木,而且成材快、易成活,在修建吊脚楼时,为居民提供了便捷、优良、廉价、丰富的材料,降低了人们在开展建造活动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即便是木材的老化,经由自然的腐化可以来肥润土壤,达到自然循环的效果。

(3)节水。沿河修建村庄,对于河岸的居民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非常重视。无论是在生活用水方面还是在收集雨水、排水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实质性效果。村落的滨水台阶及街道都采用当地自然材料,比如红砂岩石及青石板。

(4)节能。吊脚楼建筑结构形式,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在室内空间内设置了火塘、大面积的开窗等一些建筑细节的处理方式,充分的利用自然能源;设置大面积坡屋顶则有御寒防暑效果;建筑依山傍水建造,营造了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长春村的地理位置是很适合居住的,背靠山体可以有效阻挡冬季的寒风,面水也有冷却夏季吹来的季风之功效,同时,在冬季南向阳光也可以被充分吸收起到提高室内温度的作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寒冷季风,夏季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长春村的位置西北靠八面山,刚好挡住冬季从西北方向吹过来的寒冷季风。

5 室内外气候调节

5.1 穿堂风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佳的方式。“穿堂风”说的是风从房屋迎风面的进风口吹入室内,穿过室内空间,紧接着从背风面的出风口流出。显然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压差越大,房屋内部气流流动阻力越小,通风越流畅。风向一般由有阳光一侧到阴处一侧,风速根据两侧温度差决定,温差越大,风速就越大,大多数是春季和秋季。

例如长春村宋家大院,宋家大院,四合建筑,全木结构,建筑中间夹着一个狭长的青石板天井,两侧为三段式封火山墙,两坡屋顶。自然通风对于室内环境改善的有效性,主要是取决于室外气候条件。在春秋季节里,自然通风完全可以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况下,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夏季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由于此时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比室内高,仅仅只进行自然通风会导致热空气进入室内,降低人体舒适度,增加空调能耗;在夜间,建筑物可以利用室外冷空气去除室内热量,这不仅节约了夜间能量消耗,缩短了空调设备运行时间,而且减少了围墙结构的蓄热,最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5.2 天井

天井在庭院中扮演着住宅内部的通风、采光、排泄雨水以及吸除尘烟的作用。因为天井四面房屋的门和窗都开向天井,在外墙上只有很小的窗户,所以房屋的主要采光都来自于天井。四面都是两层的房屋组成的天井高而窄,能够排除住宅内的尘埃与污气,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天井中有水池,可增加空气湿润度,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调节室内小气候,减少能量消耗,不依赖高耗能设备改善建筑环境,实现了微气候建构。

6 建筑材料的生态性

在当地对于一些房屋的建设,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村落中大多数居民的房屋都是砖房,其中外墙通常采用石料或青砖,也有的采用竹子来装饰外墙,门和窗则一般都是采用木制。建筑的屋顶基本都是坡屋顶的形式,多采用主材、石板瓦或烧砖瓦等材料,颜色主要是灰色。湘西地区山地丘陵地带,不利于大型建材的运输,而经过千百年的积累,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的特点,大量的采用本地一些建筑材料,加强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降低了在建造房屋是的成本,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对环境的破坏减小,是一个理想的绿色生态建筑模式。

7 结论

传统村落生态绿色设计的原理与特点,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上,传统村落处理形式和现象学所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像很多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所做的那样忽视、违背环境,而是不约而同的对自然、环境以及客观存在采取了顺应、尊重和融入的态度,都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式。

传统村落的形成不是人们刻意而为之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民族个性与审美情趣的自然表达,也反映出了当地居民朴实无华的自然观和建筑观。这种传统的本质的东西,是基于地域文化的,是真正属于一部分人的集体共同记忆,即便是在现代建筑中,也应当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使建筑继续保持民族灵魂的一种方式。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猜你喜欢

里耶天井现象学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里耶秦簡“遷陵以郵行洞庭”新解
受令簡和恒署書:讀《里耶秦簡(貳)》札記兩則
《里耶秦簡(貳)》校釋五則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里耶秦简文字考释五则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校园的天井花园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