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用思考
2018-02-14覃思婧
覃思婧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使专业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其核心是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方兴未艾的趋势,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以及校企合作的时效性仍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新时期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进而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1 现代学徒制含义以及对校企合作的意义
1.1 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现代学徒制来源于西方国家,其将传统的学徒制与现代学校制进行了有机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制度。以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为典型,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推进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而实现高校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以此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还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实践技能、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养[1]。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真实工作背景为基础以经验活动为核心而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全新教育模式。
1.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现代学徒制对高校来说无异于一剂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解决就业困难的良药[2]。在现代学徒制、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网中,企业是最终的受益者,高校应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对人才选拔、培养、任用以及去留的问题,在带给企业人才储备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育的积极性。另外,校企合作的意义是寻求共同发展,所以,现代学徒制以其为基础能够更好地整合高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培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够弥补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的现象,但是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校过于注重培养专业生理论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多是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标准的答案,从而忽视了社会的经济变化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多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最终导致高校课程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无法对接。
2.2 企业培养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企业培养往往流于形式。因我国政策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补助,相反还要承担部分培训成本,同时,因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在岗位中难以接触到专利技术和保密技术,学生的提升空间有限。虽然少数企业社会责任心较强,但是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为高校提供培训岗位。企业认为,提供培训岗位,不仅会使企业的运营受到影响,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没有任何帮助,并且在培训期间还要担负学生人身安全问题,为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2.3 高校服务企业能力较差
大部分高校受到办学体制、学生素质、师资科研以及设备条件的限制,导致高校无法为企业提供技术,企业的发展核心就是经济效益,由于高校缺少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积极性[6]。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的基本条件就是以高校的人力资源作为基础,从而扩充企业自身,使企业在竞争积累的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高校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其提出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另一重点就是希望通过高校的科研优势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但是大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且缺少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最终导致高校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 新时期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3.1 促进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
新时期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定位,在学生与学徒身份中交替互换,并且能够与企业技术要求进行紧密的对接,从而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创新[3]。现代学徒制以适应岗位作为培养要求,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使教学和实习完美融合,不再是传统教学完成后再进入企业实习,而且现代学徒制避免了传统的理论考试,赋予了职业教育较强的生命力,使其能够蓬勃发展。
3.2 能够全方面掌握学生的动态
现代学徒制使高校专业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投身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线对接,并且在实践学习中能够掌握更为真实的知识,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对实践知识进行总结应用。另外高校专业人才在投身企业一线实习的过程中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返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这种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企业也会安排内部员工对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的指导,解决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高校专业培养与企业工作环节背离的困境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并且通过实践学习,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3 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
现代学徒制度强调学生的双身份,也就是学生身份和学徒身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视域下,学徒身份是学生的主体身份,学徒的身份有助于保障学生的经济收入以及维护自身权利,而且还能够提升企业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同时,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就业资格认证,并与我国职业资格体系融合,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简单来说,当高校专业生完成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学习的考核后,能够获得国家相关部分发放的职业资格证,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也会相对宽泛,就业渠道也会随之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就业率。
4 现代学徒制实施原则
4.1 现代学徒制实施需要遵循双主体原则
双主体是高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高校主要承担系统的理论教学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企业则是重点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5]。高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育人组织,高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企业为高校分配优秀的内部人员,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利益。高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的相关文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统筹规划招生工作,同时,高校设置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落实专业的设置。
4.2 现代学徒制实施需要遵循双身份原则
上述对双身份有所提及,下面将重点阐述现代学徒制双身份的实施原则。双身份也就是学生和学徒的身份,校企合作身份认定是培养学生的核心问题,培养方必须要明确培养对象的身份,由于现代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双身份,因此,培养对象的身份需要高校与企业双方进行认定,并且学生需要与企业签订协议,完成身份认定,同时将学生与学徒的身份进行融合,进而明确规定权利以及义务。
4.3 现代学徒制实施需要遵循双导师原则
双导师所指的是高校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师傅,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方必须具备优质的师资团队,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人才培养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术,因此,高校教师和企业一线师傅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根据当前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开发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训水平。
5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支撑条件
5.1 完善各项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企业的态度也是决定校企能否深度合作的关键,所以,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并由政府进行指导和建设[7]。(1)建立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明确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且需要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高校以及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以及义务,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约束,例如企业在签订校企合作后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则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2)建立激励机制,政府还需要考虑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诉求,所以,政府可以建立能够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例如,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补贴,对积极配合高校,开设培训岗位的企业给予奖励,并给予一定的培训费用。
5.2 高校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就是工学结合,因此,校企合作中,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提高高校的服务意识,为企业开展学生实践培训创造先天条件,进而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8]。首先,高校应明确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重要性,以企业为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赋予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权利,扩大企业的主动权,例如高校对学生选拔、评价、决策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企业对学生的责任心。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明确专业人才的定位,以专业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核心最后以岗位培养为目标。也就是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而且现代学徒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学生的质量,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储备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高校现代学徒制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企业需求导向的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质量,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结语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对高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专业人才的层次以及质量是当前高校符合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高校学生对行业文化、产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都会有新的认识,而且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对我国建设发展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