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产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02-14魏迎吉薛清斌田俊杰
刘 萌,魏迎吉,徐 岩,薛清斌,田俊杰
(齐齐哈尔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完善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机械行业作为我国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开展产业和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优化高等教育服务机构,实现企业的升级转型,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助产教融合的引导作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完善机械专业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1 发挥产业和教学融合的基础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培养方式不科学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以下4种措施。
1.1 应当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产教融合作为引导,探究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了解机械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商合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计划,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如采取“3+1”、“2+2”等多种类型的培养模式。根据机械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企业开展相应的合作,制定出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计划,并且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1.2 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深入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实际的要求和需求,增加相关实用性课程,代替部分旧的课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课程的安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原有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技术,根据企业需求完善学生机械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3 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创新教学方式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考虑企业的实际条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开展课堂教学,布置课堂作业。机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开展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并且以企业机械部件的检测标准作为学生考核标准,检测学生的完成过程,根据图纸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1.4 加强校企合作,要求企业优秀人才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就业要求的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关的部门开展实习,如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机械电子工程等。
2 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1 加强理论和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机械专业产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产业和教学融合的特点,借助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根据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优化各个专业学生的生产学习、毕业设计、实训以及实习等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和教学的融合。学生开展生产学习应当安排在一线的生产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和了解机械产业生产过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在实际的生产中,发现和解决生活问题。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学生需要针对其实习中的问题写出相应的报告、日记等资料,保证学生的实习能够切实落实。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毕业设计选择应当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开展思考和分析,进行深入地研究,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企业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分批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实习活动。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进入到相关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借助产业和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2.2 结合产业和教学的融合,构建实训基地
在机械专业产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原有的校外基地作为基础,建设更多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借助学生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异,结合实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实训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体验实际的生产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之后的改进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某汽车机械生产公司,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构建教学、实践创新、生产以及开放一体化的综合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中的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在企业的参与中建设和完善,从基地规划到设备安装,项目开发到管理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期运行。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技能挑战大赛”、“机械设计比赛”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在活动主体选择的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
3 注重产教融合教学,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1 构建高素质、专业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构建高素质、专业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和产业融合的教学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机械生产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课程,掌握机械技术相关原理,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了解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了解机械加工的情况,熟悉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因此,在每年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
3.2 构建校企联合的师资制度,加大优秀教师企业培训力度
高校应当构建校企联合的师资制度,加大优秀教师企业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行业优秀人才的引入,聘请更加专业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或者负责人员,构建一支专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通过地方、行业以及用人企业的合作,构建相关专业的教学组织,更加全面地参与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等教学活动。学校应当重视双师双能师资建设,采取综合性的构建方式,围绕产业和专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构建参与和培训平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当结合区域发展的需求,通过相应的组织和调整,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构架平台,实现产业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3.3 结合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训平台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制度,学校应当优化学科内容,构建科研平台,进行多方面资源的整合,推动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需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如“校中建厂”、“厂中建校”等模式体现了产业和教学融合的人才培训理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将企业的生产、研发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厂中建校”的教学模式中,根据机械专业培养的目标,开展相应的“车间课堂”、“企业培训班”“企业夜校”等方式,实现学生、教师和企业生产以及研发的零距离接触,借助真实的生产和研发环境,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岗位职能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发展转型,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机械专业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专业,应当采取产业和教学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有效地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产教融合作为基础和引导,从教学课程、学生能力、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推动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