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天有“一针二灸三药”思想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经验介绍

2018-02-14张晓凌毛忠南毛立亚李明姚军孝指导何天有

新中医 2018年3期
关键词:上肢中风综合征

张晓凌,毛忠南,毛立亚,李明,姚军孝 指导:何天有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级针灸临床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继发症状之一。据统计,我国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1],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水肿、活动受限,是脑中风后难治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何天有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医药卫生领军人才。何主任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学验俱丰,疗效卓著。笔者团队承担第二批国家级师承工作,常年随诊何主任,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加之劳逸失常、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何主任认为肩手综合征可发生于中风任何时期,阴阳失调、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为标。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标本虚实却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急性期多肝阳有余、气血未衰;恢复期演变为邪气渐衰,虚实夹杂;后遗症期,邪气基本散尽,唯正虚为主要矛盾。

2 辨证要点

何主任认为此病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兼有痹证、萎证、水肿表现,应属一病多证。脑络不通,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络脉空虚,气血不畅致肢体失用,不通而痛,津液不濡而肿,筋肉失养而萎。无论内因外因而致此病多为此三种症状或兼而有之。因此确立以“痛、肿、痿”三症论治的思想。

3 治疗方法

何主任一直以来提倡古人针、灸、药并用之法,强调“一针二灸三药”综合治疗,要以病症的需要为准则,切不可偏而废之。明·高武《针灸聚英》序云“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炳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醒之所及。是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言医。”针、灸、药三法有相同治疗原则,但由于作用方式的不同,人体的反应与效果也就不尽相同。针对此病,何主任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三法并用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加强干预人体的生理物理效应,还可减少单独治疗的差异性。

4 治则治法

4.1 “三位一体”针法 针对肩手综合征不同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何主任创立“三位一体”针法思想。“三位”是指将头针、背部夹脊穴、十四经穴的治疗作用结合起来,故称“三位”。“一体”指人体,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头针取顶颞前斜线的中2/5、顶旁1线,用排刺法。背部华佗夹脊穴取颈5-胸1夹脊穴,使用快针法。体针取患侧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以透刺法为主:肩髃刺向臂臑方向;肩髎刺向臂臑方向;曲池刺向少海方向;外关刺向内关方向;合谷刺向后溪方向。三位合刺,可增加头部病变区域的氧供给与营养,加强脊髓神经的内传导,疏通局部肌肉血液循环,达到贯穿整体的治疗效果。

4.2 铺灸疗法 何主任同时注重灸法的应用。遵循古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思想,针对肩手综合征不同临床表现辨证应用铺灸疗法。此法是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某一条经脉为核心,首先在上肢经络循行部位根据病情确定一个主穴,以此穴为中心长宽延展5~15 cm不等(视具体肌肉形态而定)划定特定施灸区域(穴区)。常规消毒后,将姜泥做成约0.5 mm厚的长方形姜泥饼(长宽可根据穴区形状调整)铺在施灸部位,将艾绒制成高约4 cm,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条艾炷置于姜泥饼上。分多点位点燃,令其自然燃烧,待患者有灼热感或不能忍受时,更换新艾炷,按上述方法继续燃烧2壮。完毕后取下残留艾绒与灰烬,保留尚有余热的姜泥以胶布固定,待温热感消失后取下所有材料,1次治疗完成,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3]。“灸贵在灼”,相对于传统艾灸,铺灸温热效应强、艾烟浓度高、施灸区域大,故效果显著。艾灸的红外热效应可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充血、水肿[4]。

肩手综合征三角肌、肱三头肌肌张力低下,长期重力牵拉,肩袖韧带炎症水肿导致疼痛多在肩部,症见肩痛剧烈,屈伸不利,皮肤不仁,脉弦紧兼涩。多选肩臂穴区(肩髃、巨骨、臂臑、肩井穴等,长12 cm,宽6 cm区域)施灸;血液循环在上肢远端手部不足,常见手指及腕部肿胀,症见患侧手肿甚,色泽明亮,兼有小便短少,脘腹胀满,脉滑数,多选指掌穴区(商阳、二间、合谷、后溪、少商穴等,长13 cm,宽9 cm区域);中风久病后臂肱二头肌、后肩胛带肌肌张力低下,控制上肢上举、外展运动能力不足,症见上臂肌肉弛缓不收,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脉缓,多灸肩后穴区、肩胛后穴区(肩贞、肩髎、肩中俞、肩外俞、秉风、曲垣等,长12 cm,宽6 cm的区域)。

4.3 药物治疗 何主任强调本病用药首先应掌握不同时机的病理变化[2]。急性期慎用或禁用破血逐瘀之品,主张选用养血活血之物以活血化瘀、疏通络脉。恢复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熄风化痰清火为辅,攻邪的同时,要补气健脾、滋阴补肾以扶正。后遗症期应调补脏腑以恢复正气。其次,按不同症状表现辨证用药。寒痛为主者治以散寒通痹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品,多用桂枝、白芍、麻黄、没药等;酸痛治以燥湿通络,培土补气,多用羌活、白术、薏苡仁、台乌;灼痛治宜清热祛风除湿,善用黄柏、蚕沙、海桐皮、忍冬藤、木瓜等。肿胀为主者若怕热汗少,乃风邪侵表,水湿潴留,用麻黄、石膏、生姜等疏风利水之品;若上肢肿甚,脘腹胀满者,因脾失健运,肾失温煦,多用麻黄、细辛、附子。肢体痿软不用,必责肝肾,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欲使草木容茂,必得雨露之濡润,欲肢体不痿,必赖肺叶以数布,下荫肝肾,肝得血而筋舒,肾得养则骨强,阴血充足,络热自清,治以清阳明之热,滋肺金之阴,以阳明能主润宗筋而利机关也。久病正虚精亏,肝肾阴亏,精血不能濡养筋骨,以致骨枯髓减而痿,多投以龟板、杜仲、枸杞子、狗脊、续断、虎骨以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5 病案举例

李某,男,42岁,2016年6月16日初诊。1月前饮酒后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经外院西医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就诊时,患者左侧上肢力弱,肩部疼痛,左手肿胀,指端不温,腹胀纳呆,二便调,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查体:血压:165/95 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偏高,左手集团屈曲力弱,左侧巴彬斯基氏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余,最高血压达180/95 mmHg,发病后西药控制血压稳定。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辨证:风痰瘀阻证,治法:熄风化痰,化瘀通络。处方:“三位一体”针刺法:颞前斜线的中2/5排刺法,颈5-7夹脊穴快针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肩髃透向臂臑,每天1次。指掌穴区铺灸,隔天1次。

2016年6月26日二诊:患者手肿明显消退,疼痛缓解,力量恢复欠佳。停灸,投以验方肩痹汤,处方:天麻、麻黄、杜仲、海桐皮、木瓜、西河柳各9 g,龟板、枸杞子各12 g,蚕沙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针刺方案同初诊。

2016年7月6日三诊: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余症悉愈。

按:此患者平素饮食不节,长期肥甘厚腻饮食致肝阳化风而发病,表现为经络气血瘀阻而肢体不用,并近端痛著,故以针刺通络止痛;因肢体远端气血不达而肿,施以灸法温阳通络消肿。考虑到患者胃气受损故暂不予用药。二诊患者疼痛减轻,肿胀消失。此时肝风被遏,肝肾之气不足,投以补肝肾、填精髓之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扶正又进一步通络化瘀。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何主任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受环境、气候、饮食变化等影响,单一治疗手段不是绝对有效的。针、灸、药协同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副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经络脏腑的虚实变化和病情需要,通权达变,辨证精准,优势互补,才能疗效确著。

[1]张淑云,张通,陈立嘉,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17(1):27-28.

[2]何天有.“三位一体”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4-36.

[3]何天有.何氏药物铺灸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吴焕淦,马晓芃,周次利,等.灸法研究现状与战略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8(8):845-851.

猜你喜欢

上肢中风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