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建议
2018-02-14
(深圳市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审查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市场发展迅速,网购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方式。网购相对于传统市场,具有方便、快捷、实惠等优点[1],逐渐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但是,随着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网购安全隐患也逐渐呈现出来。为此,本文总结网购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 网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1.1 市场准入门槛低,管理不规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的食品经营者在互联网上通过申请递交电子身份注册信息,在网络上开店销售食品。但是,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市场准入管理不规范,管理部门对经营者的真实身份、健康状况、食品来源、食品安检等方面检查不仔细,为不良商家牟取暴利提供了机会,导致网络食品市场混乱,网购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1.2 网购食品物流运输存在质量隐患
不同物品特性不同,保存及运送要求也不同,而食品对这些条件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尤其是一些生鲜食品或是冷冻食品等,对保存、运送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卫生等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网购食品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配送,而各物流企业配送条件和速度参差不齐,且缺乏明确的物流质量标准及严格的检验手段,导致网购食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1.3 消费者维权困难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容易被更改,许多不法经营者在出现问题后更改信息,改头换面后继续经营或者直接销声匿迹,消费者及监管部门无法对其行踪进行有效追查,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法维权。另外,在网购食品时,消费者没有向商家索要发票的习惯,导致出现问题维权时缺少证据。并且,网购食品需要商家及第三方运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一旦出现问题,两方就会相互推诿责任,消费者无法准确寻找责任人。现在,微商不断发展,许多消费者都是经由朋友推荐购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商家索要赔偿。
1.4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
网购食品主要涉及网络交易及食品安全这两个方面,这一行为是由多个行业及行为交叉组成的,无法用单一某项法律进行规范,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但是,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规范这一行为,只能靠各个部分的专门法律互相配合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并且,网购食品交易过程中,只有出现问题时才会对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这样不仅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还缺乏监管力度,需要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购食品交易。
2 网购食品安全监管改进措施
2.1 提高网络食品市场准入门槛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要求,食品经营者入网经营时必须具有营业执照及实名登记,其中包括提供经营者真实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个人健康证明等各种证件[2]。对各类食品进行分类,在某一类别范围内,只有经过相关部门检查许可后才可进行网络销售。对食品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严格的检查及监督,只允许符合相关规定的食品进入网络交易平台,并及时关注经营者资质及交易等各种信息,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网店进行管理及处罚,严重时须从网络平台上驱除。
2.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消费者权益等相关知识,在社区进行网购知识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网购的认识。另外,要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自身权利,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维权意识。当公众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食品安全危害的受害者时,他们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参与网上购买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相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开展食品安全宣传,通过大众媒体、新闻报纸、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标准,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2.3 完善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①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因为网络食品生产销售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应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和管理的细则,建立覆盖整个网络食品产业链的法律法规体系。②完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借鉴当前国际上关于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网络食品产、销、储、运的标准体系[3]。③完善内部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大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新技术收集证据的界定方法,加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监督。
2.4 加强对新型网商的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移动端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层出不穷,网购行业与这些社交平台相互结合形成了多元性的网购形式,安全隐患也不断变化。所以,相关监管部门在监管大型购物网站及网络交易平台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这些新型网商的监督与管理,降低监管死角出现的概率,提升网购食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