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
2018-02-14刘媛
刘媛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1 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管理难点分析
1.1 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割裂使各方协调管理低效
建筑施工与建筑设计在我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行业,由于行业间的界限,阻碍了建筑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对于现浇混凝土建筑施工而言,在设计和现场施工之间,装配式建筑又增加了对构建的设计以及生产运输的环节,从而致使出现了信息孤岛以及信息断层的问题,从而加剧了信息沟通的工作量,设计环节以及施工环节的割裂,减缓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程。通常情况下,在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存在施工交流匮乏的现象,施工单位应该同设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够有效避免设计部充分引发的质量问题。
1.2 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缺乏定量研究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因此,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是目前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途径,对关键工序的施工进行量化以及标准化作业,能够确保施工人员根据相关参照标准开展作业,从而有效降低了施工中的随意性。精细化管理,就需要施工单位制定出详细的施工作业标准,对施工中的坐浆以及注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定量研究,使用量化的工作标准,能够便于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生产质量与构建的生产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一栋装配式建筑而言,构架的生产规模呈现出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产品的质量受到了构建生产规模的直接影响。形成建筑产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产品的精度以及质量都会对转配建筑的质量产生影响,这样一来不但加剧了施工的难度,同时还能够延长工期。
2 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改进要点分析
2.1 完善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
完善的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制度标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工程项目开展的强行性监管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在宏观上而言,降低了质量问题的产生几率。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了对建设方确保工程质量行为的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工程在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等。为确保各单位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视,就需要对市场机制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公开建设信息以及项目的诚信等级,以此来监督项目的建设质量,有效弥补政府监管存在的漏洞。监理单位、项目管理单位以及工程质量检测单位都属于工程质量监管的范围,能够对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政府监管需要由社会监管进行辅助,能够确保工程顺利开展,并且能够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2.2 质量文化培育与人才培养
装配式建筑同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推行的时间比较短,继续对建设团队进行整改,榆次同时,装配式建筑对于构建的精度以及构建的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构建建造过程中,使用零缺陷以及精益的建造理念进行建造,并且要将这一建造理念渗透到建设团队中。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的从业者还需要对装配式建筑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了解,从而有效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失误,以此来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此外,应该不断加强对装配式建设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全面提升装配式建设的实力。借助国家示范项目评定。示范基地建设以及评定优秀项目经理等方法,引进先进的装配式管理人才。对装配式建筑的理论以及实践培训工作急性统筹规划,将其同岗位晋升、注册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等联系起来,以此来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技能。
2.3 基于BIM的信息化协同管理
在建筑行业中,实现对RFID技术、BIM技术、AR技术、VR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有效结合,是建筑行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项目信息集成管理过程中,这些技术发挥了辅助监管的作用,能够将各个参建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集体的效益,实现对项目信息的采集以及处理,从而对于建筑项目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管理。
3 结束语
对于装配式建筑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层面提出了解决质量问题的措施,也就是实现对装配式管理体系的完善、对装配式人才的培养以及质量文化的培育,同时还包括对BIM信息技术的协同管理。这种改进机制目的是完成对只来过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精益化的生产,因此来推动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同时还能够给现场管理者提供有效非管理参考,控制质量缺陷,确保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质量。
[1]张兰兰,郝风田,张卫伟.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34):44~46.
[2]桑晨煦,李莹.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结合在中国市场发展与前景[J].住宅与房地产,2017(33):13.
[3]王桂生.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1):175~176.
[4]邓华智,沈传姣.探究装配式建筑设计的BIM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7(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