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
2018-02-14杨红
杨 红
(辽宁省绥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绥中 125200)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该病频繁发生,并有上升的趋势。在布氏杆菌属中,羊型菌致病力最强,最易感染人类。因此,羊布病被认定为一种强制性免疫病种。我们要控制本病的发生,先要了解它的特点、症状、诊断和防控该病的综合措施。
1 病原特点
对布氏杆菌易感的动物范围很广,最常见的是羊、牛、猪。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20个血清型,其中以羊布氏杆菌属毒力最强,其次是牛和猪型布氏杆菌。本病在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易发生变异,毒力和抗原性也可发生改变。羊型布氏杆菌最易变异,在抗原性上也存在交叉,即羊型菌可感染牛和猪,牛型菌也可自然感染猪、羊、马。我国布病流行地区,从人畜禽分离到的布氏杆菌多属羊型。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一般不强,对热敏感,煮沸后可立即死亡,因此肉品、乳业要经高温处理后食用(70~80℃0.5h可杀死)。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灭。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菌可从病羊的乳汁、粪尿及精液中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流产时病原菌随着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场地、圈舍等,使病菌四处扩散;病羊的乳汁、肉及内脏等都是危险的传染源。在布病污染区,病羊多为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旦侵入清净地区,羊感染发病则几乎都取急性经过。
2 传染途径
本病多经消化道感染,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草场及用具等传入。还可经带有布氏杆菌的飞沫、羊毛绒、尘埃等吸入,通过呼吸道感染。此外,配种、眼结膜、皮下及吸血昆虫叮咬等都可感染布病。
3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病与流行同外界环境和羊群感染率及成年羊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羊免疫水平低,免疫力消失,则易感羊增多,易引起暴发和流行。特别是引进羊时,检疫不彻底,又未经隔离观察就混群时多发。此外,牲畜贸易、生鲜肉市场频繁交易,病源转移,不受地域条件限制,流动范围扩大,使得各地都有散发病例,造成畜间传播、人畜间传播,使得近些年来布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4 临床表现
羊感染布病后,主要侵害生殖器官,怀孕母羊主要表现流产、死胎症状。多发生在怀孕的3~4个月。流产前数日多有分娩症状,流产后胎衣停滞,常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不育。有的病羊在流产前出现精神沉郁,伏卧不起,食欲下降,口渴饮水增多,发热,阴道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等。公羊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
5 诊断及检疫
由于布病的临床表现显多样性,特征性症状较少,只能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细菌培养阳性)进行综合判定。血清学检查常以试管凝集反应为准,大批检疫先以平板凝集试验,检出疑似时再用试管凝集法检疫。羊用补体结合反应方法最佳。补体结体反应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特别适用于慢性期的诊断。当检查绵羊布病时,应用粗糙型布氏杆菌制备的抗原(绵羊布氏杆菌为粗糙型菌株)。羊患病后3~5周即出现变态反应,因此可做皮内变态反应诊断。于尾根褶皱皮内注射0.2mL布氏杆菌水解素,24h及48h各观察一次。经48h无反应者,可以同一部位重复再做一次,可提高检出率。变态反应的缺点一是有些康复羊仍出现阳性反应而当成病羊检出;二是病羊产的羔羊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后的1~2个月内一般不出现变态反应,有一部分带菌者查不出来。还应注意的是,当羊消瘦、患病、怀孕期变态反应性显著降低。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消灭传染源
对羊群进行定期检疫,发现病羊和带菌羊要隔离和淘汰,逐步更新羊群,以自繁自养为原则。不从疫区购进羊只,如必须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个月后方可混群饲养或配种。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羊群的抗病能力。注意放牧、草场及水源的卫生和安全。
6.2 切断传播途径
对流产胎儿及流产物要妥善消毒处理,对病羊污染的环境及用具等要彻底消毒。粪便可堆积密封经生物热发酵法处理。垫料可焚烧或深埋消毒。周围环境用漂白粉、草木灰和生石灰等对圈舍、场地等定期消毒。肉尸和内脏经有效高温处理后出厂;奶及奶制品要加热消毒后才能食用;生殖器官、乳房须做工业用或销毁;肉分泌腺和血液不得作药用;毛皮应在收购地点进行消毒、包装后方可外运。
6.3 免疫接种
在布病流行地区,定期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防控本病的发生。当检疫为阴性的羊群用布氏杆菌活疫苗免疫接种,口服或注射方法接种。注射法不能用于孕畜和小尾寒羊。
6.4 加强专业教育
许多养殖人员未能充分认识本病的危害,导致疫情扩大,不能有效控制羊布病的流行。相关的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大对布病的宣传教育,认识该病的危害,提高防控水平和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防止病情扩散,禁止病羊流入市场,控制疫情蔓延。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凡与之接触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定期检查身体,必要时需接种疫苗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