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淮安市的公共空间历史遗留现状看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方法和经验

2018-02-14顾轩竹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6期
关键词:淮安广场记忆

顾轩竹

(南京师范大学 210023)

当下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扩张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庞大的、动态发展的系统,城市是一个蕴含诸多元素的生命体系。皮埃尔·诺哈在研究地方与空间在“集体回忆”中的角色有较大贡献:“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空间与文化传承的差异,既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差异,也表现为人对空间文化意义解读的差异。独特的文化、当地居民对地域的感知与记忆,恰形成了维系人与城市空间之间情感的桥梁,并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性质。

1 集体记忆与场所文化

1.1 居民集体记与忆

城市公共空间有着特定的社会价值,它记录着历史、引发着集体记忆、塑造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居民对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情感源泉,能使记忆得以延续的城市才是具有灵魂与生命的。本节将淮安的历史文化发展略作梳理,探寻其城市印记。

淮安地处长三角北翼和中国南北地理的交汇带,是一座因漕运而兴衰的城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建城史,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既有楚风又有汉俗,兼有广陵遗韵,并随盐务、漕运和淮关的兴废而盛衰,内涵丰富、自成一体。有博里农民画、小淮秀等民间工艺,淮剧、十番锣鼓、淮海戏等民间文艺也广为盛行。此外,淮扬菜也是特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重彩,“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已成为淮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贸桥梁、文化舞台、形象窗口和群众盛会。运汇淮交感地灵,千秋人杰灿群星。从千古名将韩信、韩赋大家枚乘,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形成了一条密集悠长的人才链。

现代城市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感觉与体验。“多元”其实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审美的概念,更指的是思维方式的概念,这座苏北小城历经岁月磨洗后,沉稳而安详,它没有江南城镇那种小桥流水的吴侬细语,而是如大河般,雄浑中透着静好、包容中含着腔调。城市的环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人的性情,随着人的主观发展又通由各种载体孕育出多样的文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在生活于此的世代居民中口口相传,使居民们对故乡一词的记忆无比丰满,使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有信仰、情感有寄托,这大概就是城市文化毋必保留与传承的意义之所在。

1.2 城市的场所与文化

精神、文化、艺术等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播与留存,又凌驾于物质载体之上,其在城市物质实体的上空凝结成场,捍卫着城市的性格与特质,又与物质空间相依相偎,提供了城市使用者们的精神所需。在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融入居民对其的记忆来维系人与空间的情感,才能使居民在这个综合体中找到家园感与归属感。本节旨在探索城市空间与精神文化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意义。

1.3 总体文化环境结构

淮安城市结构形态方面在保持原“三联城”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纵观国内中心城市建设多呈放射状膨胀态势——同心圆状“摊大饼”式发展,而淮安在明清“运河之都”鼎盛时期已天然形成清江浦、码头、河下等多节点“一带多级”的城市格局,为后代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物质基础,今天“新三联城”结构的独特优势在于不同区域的独特功能定位和各自优势互补,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又破解了“大城市病”。淮安的空间布局上极大地保留了历史特色,通过对传统格局的凸显与创新,以及对特色空间的整合与文化环境的营造来延续其城市特色。

1.4 重点文化环境区

淮安历史文化遗留众多,经调研后归类分析,重点有漕运各中心遗址、古都遗迹和清江浦三条线。

漕运各中心遗址与古都遗迹两部分多为保留遗迹、修建博物馆贮存史实,供人重温、学习历史为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探寻其间不仅是为过往的喧哗吟唱的一首挽歌,更是认清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道路,为未来规划更合理美好的蓝图。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今天的清江浦是淮安市主城区的一部分,境内有淮扬名菜美食街、文庙新天地等历史文化景点。主城区是配套设施完善的生活区,文化广场、美食街、风光带等休闲场所的穿插深入,使市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更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助推器。

2 个案分析

2.1 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位于淮安市中心区域,是市区中汇集运河文化,供游人学习参观、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最大的广场。

2.1.1 景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在对大运河广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地块自身文脉的挖掘以及自然条件的整合,建立了清晰明确的景观体系,塑造了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又推陈出新的环境艺术。平面布局颇具形式感,非婉约而属大气之势,绿地休闲景观带环场而建,栽植银杏、香樟、榉树、广玉兰等遮阳蔽雨,地被平铺面广,保证了开阔视野的同时积极营建丰富的休憩小景,设亭廊,随处可歇,为广场相对静区,为市民提供休闲游乐空间,促进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和土地价值提升,多有艺人在此玩空竹、举哑铃。广场最南端马路对面设亲水区,沿岸古迹遗址较多,设行人走道、亲水台阶、游船码头、亭台等,同为静区,既具休闲性又具观生态性,向市民与游人较好的展现了运河风情。

2.1.2 主题水景

广场半圆形中心主体为集会区,中央设音乐喷泉,周边为叠泉、游憩泉,将现代水元素的设计手法与运河之水的主题相融合,如整个广场的动力之源,对主调深沉厚重的广场起到了激活的作用。营造出了一处夏日夜晚孩童心神向往的圣地,开放的喷泉设施的设置,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与趣味性,更营建了一种淳朴、友爱的氛围。

2.1.3 标志性雕塑

雕塑是整座广场小品设计的核心,也是文化艺术表现的核心方式,引人驻足仰望、细读简介、欣赏雕艺。最为夺目的是高耸的主题雕塑“风帆”。除展现运河淮安段“百舸争流、千帆竞过”的城市历史定位,也象征着淮安人民“扬帆奋进、再创辉煌”的精神,对城市与人民都赋予了良好的寓意与期望。北面建有八幅巨型石墙浮雕,将历史故事古为今用,使南船北马的城市历史跃然雕刻在石墙之上,栩栩如生,更具不可比拟的视觉欣赏性与精神震撼性。集会区两侧环建人物浮雕艺术灯柱,运用现代新颖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运河发展过程中淮安籍历史名人的故事,使观者对其有更为形象与深刻的认知。

徜徉于运河文化广场,总会被空气中弥漫着的幸福气息所沉醉,跳舞练操、打球锻炼、散步闲谈、独自哼着小曲儿,看似混杂的生活步调却在广场上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展现着淮安人单纯、踏实的幸福感,而市民们身后的城市空间因此才能熠熠生辉。空间给人以庇护,人给空间以温度。

2.2 淮安市规划馆

规划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以打造“淮安之窗”为定位,多元设计手法并行,其间融入了较多交互性设计手法。

从建筑外观来看,规划馆与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连成一体,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寓意“运河之都”的文化底蕴。统观整个规划馆,历史文脉与未来腾飞在这里完美结合,场馆将互动技术用到了极致,为参观者带来了诸多人性化的体验,站在公众的角度上营造空间、激活空间,更将城市精神完美挖掘与展现。规划馆缜密完善的设计给我们以很多启发,并在践行的实际空间中像我们传达了对整座城市的展望,无疑引起了无数观赏者心理的共鸣。

3 历史文脉的承与载

历史不仅只存在于遗迹与书中,更存在于有生命、有质感、有形体的城市空间中。前文所说,城市是一个蕴含诸多元素的生命体系,历史文脉就是它的DNA,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不仅是城市的建筑师、设计师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居民应恒久坚持的事业。“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1]

3.1 地域文化背景下淮安城市空间的设计创新

3.1.1 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地域传统元素的运用

运河文化是淮安的城市特质,因河而生的漕运、水利等诸多事业,对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淮安人民无不感染其中,享受着此氛围中的一切文化事物。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借鉴了多种嫁接模式,例如,总督漕运公署、周恩来故居等就用了“陈瓶装陈酒”;河下古镇则用“陈瓶装新酒”,探讨古街道与新商业的对话;美食街是典型的“新瓶装陈酒”,除牌坊、古桥与码头为历史留存,里运河沿岸的餐饮业建筑均为新建的仿古建筑,总体设计在视觉上尚且美观大气,与河对岸的文庙建筑相呼应,并与里运河风光带成一体系;“新瓶装新酒”较大一部分反映的则是新区规划,同样从历史文脉入手,白马湖湖滨新区、西游记乐园、大剧院等用现代新颖的表达手法诉说着前人旧地的故事,较好地展现了淮安的活跃魅力。

3.1.2 空间设计中的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表现在道路、树木、设施,以及建筑的色彩、体量、生态环境等,也包含居民的风俗人情、礼仪风尚等。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浸润和积淀形成的,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2]

淮安的特色是大运河,蕴育的是文化的沧桑,主调深沉有力,这一特点在大运河广场上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广场整体设计以灰色为主调,除环植绿化,只一蓝色主体雕塑风帆为点缀色彩,余之均为灰色面,且广场以厚重的雕塑灯柱、浮雕石墙为主,切实体现了沉郁之力度。且淮安的城市气质雄厚稳重,在旅游业的开发与规划中也可略见一斑,大体为北部农业休闲旅游区、洪泽湖风光旅游带、淮安历史文化旅游区、盱眙山水名胜旅游区、苏北水乡生态旅游带,而鲜见大型游乐场所的规划。

3.2 淮安城市空间中的人本功能设计与地域文化风格的统一

人是城市空间的使用者,当代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人”的因素的核心,越来越关注人文精神。“城市精神是灵魂、是时代追求、是族性与历史的深层积淀、是城市人格价值诉求的内在向度。”[3]人是文化的主体,离开了人,文化也就不复存在。只有将人文精神作为设计理念的内在支柱,将人的发展需求作为城市空间的价值导向,保持以人为核心的品质特性,才是一个城市应有的灵魂与动力,才能更好地保持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在空间的设计与表达中,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在设计中考虑到空间与人的互动。在淮安规划馆的设计中有较好的体现。

4 结语

城市空间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其外在形式不断更替、推陈出新,内在含义却在代代居民脑中编织成了记忆彩带而恒久贮存。建筑遗迹倒映出城市的历史,非物质文化歌颂着此地的风土民情,人文精神由群聚的建筑空间凝结成场,又通过城市空间的物质载体传达于我们的感官与知觉之中。淮安作为一个传统城市,在规划设计时非常注重深入公众记忆的情感核心,在新老城区空间的过度上,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穿梭,维系了人们的情感,使传统文化在继承、保护中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淮安广场记忆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广场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