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大学校前区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2018-02-14

江西建材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车寒地分流

王 悦

(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作者简介:王悦,1988年8月1日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寒地建筑,校园规划,古建筑保护。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大数据下齐齐哈尔市劳动湖慢行交通走廊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KX-201504,结题成果;齐齐哈尔市科技局,"高寒地区文物建筑古青砖砌体墙冻害及修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SFGG-201602,结题成果。

1 概述

大学校前区作为校园面向城市的最直接窗口,其使用情况受到城市方向人流和校园出行活动规律等多方面影响。对于寒地大学校前区来说,冬季的严寒和降雪等极端气候条件,带来了路面结冰、视线受阻等干扰,加剧了校前区内通行效率降低、师生出行困难、安全隐患等情况。如何适应寒地气候,减弱气候条件对校前区交通环境的影响,为师生的出行提供便捷条件和安全性保障,值得思考和探究。

2 相关概念介绍

本文针对大学校前区的交通组织情况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寒地气候并结合校前区独特的出行特点,从而构建寒地大学校前区交通组织设计原则,以指导寒地大学校前区设计。涉及的相关概念有:

寒地:寒地即寒冷气候地区,地理位置基本分布在北纬45°以上,包括北欧国家及地区、德国北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中国东北部、日本札幌等。寒地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漫长,降雪量丰富,昼短夜长,缺乏日光直射等特点。夏季日照条件充足,太阳辐射量大,降水较为丰富。春秋季短,季节更替不明显。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校园出行,尤其是校前区等交通情况较为复杂的空间不利[1]。

大学校前区:大学校前区在广义上的空间范围包括校前广场、校门和校前区建筑。其领域范围应该是以大学校门前规划红线边界,从城市向大学校门内过渡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即校园与城市的交界开始到校园内环路,其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校园主入口与校园其他功能区[2]。

交通组织:校园中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生活会有大量、瞬时性的出行(人流、车流)。对校园内各种车流、人流在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进行合理组织,即为交通组织。根据车辆、行人在道路上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3]。

3 寒地大学校前区交通组织影响因素

校前区处于大学校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是校园与城市衔接的最直接窗口,其交通环境比校园其他功能区内的交通情况更为复杂。在校前区的交通组织中,既要实现城市人流和校园交通间的有序转换,更要符合师生出行活动的规律。一方面,城市人流的来向是不确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交通方式,从各个方向进入校园;另一方面,校园内师生的出行规律存在阵发性和瞬时性等特点,在某些特定时间(如上下课时间)会产生大量的人流、车流汇聚到校前区内,给其中的交通组织带来挑战。对于寒冷地区大学校园来说,冬季校前区的交通组织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人们出行意愿随着气温的降低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因此,如何尽可能缩短师生暴露在严寒、风雪中的时间,保障他们的出行安全,提升通行过程中的舒适性是校前区交通组织优化设计的重点。

4 寒地大学校前区交通组织设计要求

在校前区的交通组织中,城市交通与校园交通之间的转换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师生们从城市公共交通向校园交通转换时,常常会面对校园内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交通方式。而校前区内承载了这些交通方式的换乘功能,需要保障了校园内外交通的顺畅衔接。

对于寒地大学校前区来说,冬季的严寒、冷风、降雪等极端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其交通组织的集散效率。然而,在校前区内举办的集会、展览等活动又会带来瞬时的大量人流、车流。因此需要提升校前区内交通组织的效力,并设计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

在我国寒地大学中,校前区的交通组织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对于车流量、人流量不大的校园来说,可以考虑人车混行的形式。但是,北方高校受冬季的极端气候和学校规模扩大的影响,建议采用人车分行的形式。在寒地大学校前区的交通组织中,人车分行主要采用平面上的人车分流和立交分流两种。在校前区内通过设置连廊等过渡空间,使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适度分离,确保师生出行安全并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保障冬季校前区交通组织的顺利进行。

5 寒地大学校前区交通组织设计手法

在寒冷气候的影响下,伴随着展览活动及上下课时段的瞬时性、阵发性人流,校前区内的交通组织对交通环境和停车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校园交通的正常运行和师生的出行顺畅,分别针对师生出行的交通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多向分流城市交通、适度分离内部流线、多义扩展步行路径、内外结合停车场地等手法实现交通组织优化设计,为师生的冬季出行提供顺畅、安全、舒适的体验,从而营造交通顺畅、各功能间互不干扰的校前区。

5.1 城市交通的多向分流

校前区作为校园和城市交通间的车流、人流汇聚点,是交通组织最为复杂、矛盾最为激化的区域。同时,寒地的极端气候所带来的诸如冰雪路面、视线受阻等情况,也为校前区的交通组织增添了安全隐患。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师生的出入安全,校前区与城市交通的交汇处宜提倡步行优先的原则,即通过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来连接校园内外,彻底实现人车分流的目标。在交通组织中,可以结合校门入口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还可以将建筑的出入口和城市的出入口上下分层设计,将城市方向的人流通过步行系统直接引入教学建筑内,从而彻底避免了人流、车流间的干扰。以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为例,其校园与城市之间无明显界限,校前区更是向城市完全敞开,并鼓励人流穿越校园。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的学术活动和保障师生安全,学校内分层设计步行空间,并在步行空间上方设有专属的科研办公电梯系统,实现了校园内步行空间的完整性。

5.2 内部流线的适度分离

寒地大学校前区中,由于风雪侵袭和路面结冰等环境影响,人车混行交通在通行速度和安全性方面表现不佳,易产生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相对而言,人车分行系统可以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基础上,确保师生的出行安全,改善校前区内的交通组织情况,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常常得以采用。根据项目实际的场地条件,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可以细分为平面上的人车分流(即平交分流)和立面上的人车分流(即立交分流)两种情况。

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校前区内,常采用平交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即在同一标高上进行人流、车流的疏导。这一形式对于校园规模不大、校前区内人车流量不大的校园较为适用。在平交分流中,应综合考虑校门处和校门内侧的交通分流,避免出现人车流线在校门处各自分流,而进入校门后重新交叉、混行的情况。

在地势有起伏的校前区中,可以采用立交分流的设计手法。立交分流有利于提升校园的通行效率,确保师生的出行安全。当基地内存在天然高差的时候,立交分流通过设计台阶将人行交通引入立交的上层组织通行,而将下层空间全部留给车行交通,从而彻底解决了人车干扰的同时,避免了高差对校前区人车通行的不利影响。在寒地大学校园中,即使校前区内不存在天然高差,也可以通过设计“连廊”等方式,实现人车的分离,建立适应严寒气候的高校立交分流系统。例如盘锦大学校园在设计中引入了“连廊”式的步行系统,通过连廊的一系列空间组织、引导和分散人流,形成了完整的室内步行系统。这一网格式的步行空间在解决了校园各功能区之间步行交通的基础上,减少了师生室外通行的需求,更有利于地面车行交通的组织。

5.3 步行路径的多义扩展

寒地大学内的步行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当冬季来临时,寒风、降雪、路面结冰等情况不仅限制了师生步行活动的内容,削弱了伴随步行活动开展的交谈、会面等交往行为,而且大大降低了师生的步行安全。因此,校前区的交通组织设计应遵循步行优先的原则,为冬季出行提供形式丰富、温度适宜、流线合理的步行空间。

在校前区的步行空间中,师生的活动类型是动静结合的。人们在行进途中可能会暂时性停留,继而与他人发生交往行为。设计中应适当拓宽步行空间的尺度,保证人流正常通行的基础上,为暂时停留人群沿周边布置相应设施,如一定数量的座椅或者展廊等。这些空间不但可以改变步行过程中的空间形态,丰富步行体验,还可以通过植物配植和构筑物的设置调节步行空间的微气候,实现夏季遮荫,冬季挡风的目的。

对于寒地大学来说,冬季的气候给室外出行和交往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这种情况下室内廊道的使用可以大大缓解气候的限制,为师生增添更多出行和交往活动的可能性。例如盘锦大学校园设计中,步行系统引入的“长廊”形式,将各功能区的步行空间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校园室内步行系统,大大方便了师生冬季出行与交往。在长廊内部由于其跨度大距离长的空间属性,为了避免空间的单调、乏味,设计手法中适当加大了长廊的宽度,在增添的空间层次中设计了阅读、休闲、布展等多功能交往空间,从而营造出不受极寒气候影响的校园活动空间[4]。

5.4 停车场地的内外结合

校前区的静态交通组织应合理选择停车场地,并保障场地面积的适宜性,场地位置与校园出入口间有较为便捷的联系。寒地大学校前区内过多的布置室外停车场地,不仅占用了交通、交往空间,对校前区内室外活动的开展不利,而且增加了师生暴露在寒冷气候下的时间,不利于师生的冬季出行。因此,在寒地大学校前区中应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的室内空间来组织静态交通。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室内停车空间常常位于校前区主要建筑内,例如图书馆或行政楼等,将停车空间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者利用架空层停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间的干扰,提升交通组织效率,保障校前区的功能使用便捷、空间结构合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冬季的室外停车中,寒风和降雪都是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会对车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校前区的静态交通组织若要设置室外停车空间,宜采用生态停车场的设计手法。在停车场周边交错种植高大的乔木、常绿树木及灌木丛等,为场地抵御寒风、降雪侵袭的同时,可以塑造出多层次的停车空间,满足了校前区对停车空间、绿化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东北林业大学的静态交通规划中,利用高差从顶面和侧面两个方向上对停车空间进行半封闭,趋避冬季室外恶劣的风雪环境,对车辆实行防冻保护,通过顶部材料的绿化,提升校园的绿化率,改善环境微气候,形成生态良好的室外停车空间[5]。

6 结语

大学校前区的交通组织是整个校园交通规划的起点,也是构成校园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校园规划中,要结合气候条件,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减缓寒地气候对校前区交通组织的影响,为师生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保证。

[1]梅洪元.寒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03).

[4]巴音布拉格.盘锦大学校园空间的特色塑造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5]王悦.寒地大学校前区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人车寒地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NSA架构分流模式
平巷人车连杆式自动连接装置的设计应用
基于“人车互等”智能公交站台的创新研究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寒地医学与寒地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