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开采回收规划区压覆资源方案研究
2018-02-14邓永波
邓永波
引言
露天开采煤矿的工作重点包含了穿孔以及爆破,还有采集装载、进行运输及排土等这些环节。依照在工作期间的连续性能够将其划分成间断的方式以及连续的方式还有半连续的方式。这种开采方式同样有利有弊,本文就针对其回收规划区域的压覆性的资源方案进行了探究。
1 概述
露天煤矿的开采说的是在进行煤炭资源的开采期间,将从地表建造起来的所有用于揭露煤层以及坑道的矿山项目工程的统称。它首先是把覆盖在煤层上面的土壤以及岩石整个进行清除,将煤层暴露在空气当中,然后再实施开采工作的一种用于开采煤矿的方式。它同在地下进行煤矿的开采作比较之后,得出下述的几点优势:首先是矿山进行基础建设,进行生产的范围大,劳动生产的效率也高,进行煤矿开采的成本以及有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都相对低;然后是进行煤炭开采的环境好,工作相对安全,生产体系可信赖。可是,露天进行开采煤矿的场地以及排土的场地会对自然景观以及植被造成破坏,排弃物当中存在的有害成分流进水流以及农田当中,对水源还有土壤造成了污染,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农业的生产。这种开采方式极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例如:寒冷、炎热、冰雪以及暴风雨等这些自然当中的气候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以及干扰。
2 土地复垦
2.1 概念
它是人们经过使用工程或者是生物类型的方法,把大自然以及人为原因导致的破坏以及废旧丢弃的所有土地重新让其复原至人们所希望的能够提供使用的状态,然后再对其进行使用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刚刚兴起的交叉进行的学科。之前进行的土地复垦普遍被认为是纯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对它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它是采矿这项工程以及土木类型的工程还有这门土壤科学等这些学科的综合体,它能够划分成工程方面的复垦以及生物方面的复垦这两个时期[1]。在进行工程方面的复垦期间,普遍使用的方式是整体使用复垦的相关技术,建立平稳的植被层的这个流程,它是对农林当中的用地进行复垦的第二个时期的工作。对于废旧丢弃的土地进行复垦之后,除去当作房屋这类建筑还有提供娱乐的区域以及工业装置等这些建设方面的用地之外,对于那些要用作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绿化等这些方面的复垦土地,在工程方面的复垦工作完成之后,还必须开展生物方面的复垦工作,用此方式建造生产力相对较高、平稳性能良好、具备相对良的经济以及生态两方面效益的植被。
2.2 国外
国外在这部分的建设早于国内,自从1950年开始,就已经出示了同矿山当中的土地复垦这个方面有关联的法律法规,同时还使用了多类型的手法预防土地荒芜问题的出现,让生态环境恢复之前的生机,针对此还建设了有关的土地复垦单位、科研组织以及学术团体等这些机构,让矿山当中的土地复垦工作得以顺利蓬勃的进行发展,在法律以及资金这两方面提供了保证,在技术方式以及政府管控方面同样在持续优化,已变成采矿领域必须开展的工作流程。英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明文规定:矿主在进行采矿期间必须将土地在复垦方面以及管控方面的工作提出来,明令依照农业以及林业的相关复垦标准进行复垦工作的开展。若未执行到位,则对其发出禁止或是终止开采工作的命令[2]。
2.3 国内
现在中国复垦之后使用的土地占据被露天开采破坏的土地复垦率要小于10%,复垦的效率超低,可是国外发达的矿业国家在这部分的复垦率大于50%,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将露天煤矿开采当中的土地复垦工程收进了矿山的工程项目设计当中。中国目前生产的大多数进行露天开采的煤矿,因为最开始的设计方案并未对在于破坏的这部分土地的复垦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以及设计,单纯的是因为征地艰难,工业以及农业这两方面用地之间的矛盾锐化,限制了矿山在生产过程中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环保部门的要求,他们才依据自身矿山的需求以及因素,对土地进行复垦这项工作,尽管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大部分露天矿未能开展高效、科学的复垦工作,单方面限制在排土场地还有采空位置进行开垦以及种植工作,复垦之后的田地分布极为零散,未对灌溉以及运输这两方面进行规划[3]。
3 主要技术
3.1 生态农业
它是依据生态学以及生态当中的经济学这两门学科当中的相关理论,使用复垦工程这项技术以及生态工程这项技术,经过科学的调节植物以及动物还有微生物等这些,开展独立的种植还有养殖以及加工这三方面的工作。
3.2 生物
它说的是使用生物有关的方法让土壤当中的有机肥力以及生物自行进行生产的能力恢复的这项技术。
3.3 微生物
它是说使用微生物当中的活化剂或是它同有机物形成的混合药剂,对进行复垦工作之后的土地开展熟化以及优化的活动,用此种方式恢复以及加大土地当中的肥力还有它的活力,方便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这项技术当中含有最高的科技,而且还是环保的,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可是当前中国还未将此技术引入国内。
4 结束语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露天煤矿的开采对自然界的环境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整改,让其恢复生机,只有这样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够让人们同大自然和谐共处。